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88篇 |
免费 | 1406篇 |
国内免费 | 18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20篇 |
废物处理 | 55篇 |
环保管理 | 753篇 |
综合类 | 2818篇 |
基础理论 | 1763篇 |
环境理论 | 7篇 |
污染及防治 | 317篇 |
评价与监测 | 281篇 |
社会与环境 | 464篇 |
灾害及防治 | 1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8篇 |
2024年 | 160篇 |
2023年 | 230篇 |
2022年 | 248篇 |
2021年 | 276篇 |
2020年 | 268篇 |
2019年 | 230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269篇 |
2016年 | 285篇 |
2015年 | 278篇 |
2014年 | 284篇 |
2013年 | 392篇 |
2012年 | 359篇 |
2011年 | 411篇 |
2010年 | 283篇 |
2009年 | 292篇 |
2008年 | 290篇 |
2007年 | 364篇 |
2006年 | 257篇 |
2005年 | 254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18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72年 | 5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maintenance of natural and virgin ecosystems against an unnecessary influx of humans requires a modern and efficient model such as the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to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these areas. The model is one of the key tools fo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se areas. The present research attempts to formulate a framework for the 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Karkheh protected area in Iran. The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using a citation method as well as,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d visitors, and director of the region with 24 key indicators being regulated by field surveys and library studies. In this study, the network analysis process model,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 conceptual model, and Arc GIS10.5 software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tourism performance in the scale of 1: 50,000. In this research, 70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by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 and ecotourism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pres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highest values belonged to physical carrying capacity (13,425,681 persons per day),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2,482,226 persons per day), and social and culture (985,706 people per day),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physical, ecological, and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was calculated as 3356, 621, and 246 (greater than one),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gion has a high carrying capacity, which can accept visitors. 相似文献
62.
63.
64.
基于对北黄海典型麻坑群海域某单位麻坑内部和外缘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的磷、甲烷(CH4)和硫化物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麻坑独特的环境中磷的转化与埋藏机制、沉积物-水体系磷的释放及对区域磷循环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碎屑态磷(Det-P)是磷主要的赋存形态(>50%),其次是有机磷(Org-P)、铁结合态磷(Fe-P)和自生态磷(Auth-P),交换态磷(Exch-P)对总磷的贡献较小;麻坑内部与麻坑外缘处沉积物中溶解态活性磷(DRP)向水体的释放通量分别为2.84μmol/(cm2·a)和1.03μmol/(cm2·a),对上层水体的贡献依次为19.6%和3.03%,是上层水体磷的重要来源.麻坑内外磷的埋藏速率与转化过程存在不同;研究区地下水的渗漏是磷的沉积速率和释放通量都普遍高的原因.北黄海麻坑区沉积物中磷的保存与转化还与浅层CH4的逸出相关,潜在提高黄铁矿的生成速率.较高的沉积物-水界面磷通量必然对区域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深远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5.
复垦红壤中牧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浙江省诸暨铜矿区复垦红壤牧草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牧草使矿区土壤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影响大小因矿区土壤污染程度而异.无污染和轻度污染土壤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表现为黑麦草+三叶草>三叶草>黑麦草>未种植土壤,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重度污染环境下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Biolog数据分析显示,种植不同牧草的矿区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AWCD)均显著高于未种植牧草土壤,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典型变量分析揭示了不同牧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6.
香港汀角红树植物、沉积物及双壳类动物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汀角有香港面积最大的硬底质红树林,作者调查了该红树林区沉积物、红树植物以及双壳类动物体内重金属(Cu、Pb、Zn和Ni)的含量.总体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其他地点相比较低,红树植物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光滩.红树植物组织内重金属含量较低,体内Pb、Zn的含量均低于根际沉积物,但对Cu、Ni有一定的富集,Cu可在根部和叶内富集,而Ni只在根部富集,并束缚于此.双壳类动物对4种重金属的吸收存在较大差异,Zn、Cu的富集明显高于Pb和Ni的富集程度.5种动物中又以岩蠔最高,体内的Zn、Cu分别达到3913, 378mg/g.从重金属含量看,作为食用动物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67.
中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国采用统一的土壤铜环境标准,会造成局部地区土壤生态风险评估出现误判.为了开展精细化区域环境管控,亟需建立区域性土壤铜环境基准.本文基于土壤酸碱度、有机碳和阳离子交换量与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确定的铜生态阈值之间的关系,估算中国省级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铜的环境基准值,继而结合中国土壤环境浓度,对现行标准进行初步生态风险评估.研究表明:①不同省级区域土壤中铜的环境基准值存在较明显差异,空间分布符合南低北高的规律;②农用地土壤现行标准对土壤铜风险存在误估情况,且该标准对土壤铜风险误估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分界线;③现行标准的区域适用性不足,区域性环境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本文所得中国土壤铜的区域分级环境基准为新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
系统采集了鄱阳湖周边地下水,分析测定各单元的水化学参数.结果表明,环鄱阳湖浅层地下水整体偏酸性,呈低矿化度,局部地区出现微咸水.环鄱阳湖浅层地下水丰、枯水期的优势阴离子为HCO3-,阳离子为Ca2+和Mg2+.运用SPSS软件做离子相关性分析,各离子间均呈正相关性,说明可能有相同的来源.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整体表现为HCO3-Ca-Mg型,丰水期相对于枯水期出现较多的NO3-型和SO42-型水体,局部区域优势阴离子改变,出现了NO3-型、Cl-型地下水,可能受到农业化肥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整体上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受当地岩石类型的影响比较大,个别地区受人为的活动干扰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69.
为更加准确地估算环境受体PM2.5中SOC(二次有机碳)的质量浓度,于2015年6-8月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同步采集小时分辨率的PM2.5及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样品数据,分析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并尝试运用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ρ(SOC).结果表明:天津市区夏季ρ(PM2.5)为(70.9±46.0)μg/m3,ρ(OC)和ρ(EC)分别为(7.6±3.1)(2.2±1.5)μg/m3,占ρ(PM2.5)的11.8%±4.6%和3.1%±1.4%,OC/EC(质量浓度之比,下同)的平均值为4.0±2.0.ρ(OC)与ρ(EC)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仅为0.66,说明OC和EC的来源较为复杂,SOC的产生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ρ(NO2)与OC/EC呈显著负相关(R=-0.47,P < 0.01),并且OC/EC(4.0)相对较低,说明天津市区机动车可能对碳气溶胶具有重要影响.ρ(SO2)与ρ(OC)、ρ(EC)的相关性较低(R均为0.33,P均小于0.01),说明天津市区碳气溶胶可能受燃煤源的影响较低.改进的EC示踪法主要是利用O3和CO、EC作为光化学反应和一次源排放的指标,并结合ρ(OC)、ρ(EC)和OC/EC的变化特征,逐步筛选一次排放源主导的时间段的ρ(OC)和ρ(EC)数据,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ρ(OC)和ρ(EC)的线性方程,最后进行ρ(SOC)和ρ(POC)(POC为一次有机碳)的估算.天津市区夏季ρ(SOC)的平均值为(2.5±2.0)μg/m3,分别占ρ(OC)和ρ(PM2.5)的28.8%±15.0%和3.7%±3.6%;ρ(POC)的平均值为(5.2±1.7)μg/m3,分别占ρ(OC)和ρ(PM2.5)的71.2%±15.0%和8.1%±5.2%,说明天津市区夏季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一次排放源.研究显示,相比于EC示踪法,改进的EC示踪法估算的ρ(SOC)明显降低,ρ(POC)明显升高.AT(大气温度)对ρ(SOC)的影响较为显著,而WS(风速)对ρ(POC)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