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7篇 |
免费 | 168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29篇 |
综合类 | 582篇 |
基础理论 | 103篇 |
污染及防治 | 60篇 |
评价与监测 | 16篇 |
社会与环境 | 24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目的 提高整车的行驶性能,使车辆可以自主调节,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路面,从而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方法 以双气室油气弹簧为研究对象,对其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分析,推导出油气弹簧的阻尼力和刚度等非线性特性与车身位移的关系。根据RBF神经网络控制原理,设计RBF-PID控制器,依靠神经网络自学习性对PID参数动态整定,使整个车身振动衰减,快速达到稳定状态,并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仿真模型,在B级和C级不平路面输入的情况下,重点对轮胎动载荷、车身质心加速度以及油气悬挂动挠度等3项性能进行仿真和分析。结果 同普通PID控制相比,RBF-PID控制下,车身3项性能的RMS分别降低26%、54%、0.1%。结论 RBF-PID控制能够克服环境影响,实现油气弹簧特性的可靠控制,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平顺性以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502.
水体中δ18O和δD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并能够记录环境变化。水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文气象、气象诊断和古气候恢复等领域。根据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地区收集的前后跨4 a日降水中δD、δ18O资料,分析该地区日时间尺度下降水中δD、δ18O和氘盈余(d)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为理解云下二次蒸发与气象要素间的联系,探讨区域水循环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研究区,日时间尺度下大气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在全年和冬夏半年均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温度在全年以及冬半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夏半年表现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地区降水中氧同位素的变化具有显著的降水量效应和湿度效应。冬半年降水中d值明显高于夏半年,指示冬夏半年间的降水气象条件与水汽来源存在较大差异。阿德莱德地区的大气降水线为:δD=6.38×δ18O+6.68,斜率和截距明显小于全球大气水线GMWL,表征出阿德莱德地区较为干旱的气候特征。在降水量、相对湿度偏低以及气温值偏高的降水事件中,大气水线出现显著偏低的斜率和截距,表明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受到强烈的二次蒸发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地区水文气象、气象诊断和古气候恢复等领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03.
以污染土壤部分替代偏高岭土,在碱激发剂的作用下制备地质聚合物稳定化处理Pb、As、Cd复合污染土壤,研究了其稳定化效果及处理后固化体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污染土壤部分替代高岭土降低了固化体抗压强度,从力学性能上看,土壤掺量低于50%时,能满足建筑材料的强度要求(>10 MPa),掺量为60%仅能满足固废填埋要求(>5 MPa),土壤掺量?70%均不能满足要求。随着土壤掺量增加,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也逐渐降低,当土壤Pb、As和Cd浓度分别为600、80和22 mg·L-1(HJ 350-2007B)时,土壤掺量在20%~50%,固化体中3种元素浸出浓度均低于浸出标准;当土壤掺量达到60%时,Pb的浸出浓度不能满足标准要求,当土壤掺量增加至70%,固化体中Pb、Cd浸出浓度均超标。固定土壤掺量为30%,随着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浸出浓度也增加:土壤中3种重金属浓度为HJ 350-2007B时经过30 d的稳定化处理,浸出浓度满足标准要求;而当浓度达到HJ 350-2007B的2倍时,Pb浸出浓度超标;达到HJ 350-2007B的3倍时,3种Pb、As和Cd均超出浸出标准。固化体中Pb、As、Cd的形态研究表明,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多以活性较高的形态存在,经过固化稳定后活性态占比降低、残渣态占比增加。 相似文献
504.
505.
报道了乌鲁木齐城区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化合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解析了PAHs的来源.气相色谱/燃烧系统/同位素质谱分析表明,该市空气颗粒物中PAHs化合物的δ13C值为-23.5‰~-31.3‰,随着分子量的增大,PAHs化合物中13C含量降低.利用同位素质量平衡二元模型,计算了燃煤污染源与机动车排气对城区苯并(a)芘、茚并(1,2,3-cd)芘和苯并(ghi)苝的贡献,前者分别为72%、97%和95%,后者分别为28%、3%和5%.苯并(a)芘、茚并(1,2,3-cd)芘和苯并(ghi)苝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8%,29.1%和25.1%,占PAHs总量的57%,计算的三者的燃煤污染源总贡献量为78.6%,与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84%的PAHs源于燃煤)相近. 相似文献
506.
通过构建室内模拟系统,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过量外源NO3-在微环境中的归趋及生长期的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在外源氮迁移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穗花狐尾藻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固定、沉水植物吸收、异化硝酸盐还原成氨(DNRA)和转化为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去除作用分别占添加15N的47.54%、25.24%、12.76%、0.52%、1.21%;在对照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固定、DNRA作用和转化为DON的去除作用分别占添加15N的32.74%、30.79%、0.54%、5.83%.在穗花狐尾藻组和对照组中约87.24%和69.90%的NO3-进行了转化.反硝化作用是去除两处理组中NO3-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微生物的固定作用,穗花狐尾藻的直接吸收也对NO3-的去除起到重要作用,DNRA作用和DON对NO3-的去除作用较小.穗花狐尾藻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加快了NO3-在微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微环境对外源NO3-的去除. 相似文献
507.
北京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夏季DOC和DIC质量浓度及同位素组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水库水体碳循环研究,有效地从源头控制饮用水源水营养盐输入.以北京境内密云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河流(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包括白河干支流、潮河干支流和密云水库)为研究对象,京密引水渠水体为参比,对比分析了夏季不同水体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无机碳的质量浓度水平及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夏季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的总体变化范围是1.07~5.19 mg ·L-1,平均值是2.61 mg ·L-1;δ13CDOC值变化范围为-27.4‰~-24.3‰,平均值为-25.8‰.入库河流夏季DOC主要来自土壤有机质,密云水库夏季DOC主要来自陆源C3植物,内源物质对流域水体DOC同样有一定贡献,水位升高导致库滨带淹水可能是密云水库DOC偏高的重要原因.研究区域水体夏季δ13CDIC值变化范围为-12.6‰~-5.75‰,平均值为-9.44‰,土壤CO2溶解碳酸盐岩过程是河流溶解性无机碳(DIC)的主要贡献者,且DIC明显被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利用.密云水库溶解性碳(DOC和DIC)浓度显著高于京密引水渠水体(P<0.01),两种水体碳素浓度、组分可能存在差异.总体上,除个别点位外,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夏季DOC受人类生活源影响较小,DIC转化为DOC可能同样是夏季库区水体DOC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508.
509.
西江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6月和2015年1月,在西江各干流和支流分别采集了54个水样,对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江水体δ18O和δD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这种相关关系旱季显著于雨季,西江水体旱、雨季18O、D值均沿大气降水线分布.氘盈余(d)值雨季大于旱季,主要是由于雨季降水多通过落水洞、竖井、漏斗等岩溶形态直接补给地下河,与围岩接触的时间较短,而旱季降雨较少,地表河系统受储存在岩溶裂隙、孔隙中的地下水体补给.由于受海拔高度及蒸发效应的影响,西江干流红水河—浔江段和支流右江—郁江段δ18O和δD值整体上表现为沿流程逐渐偏正的趋势,而由于桂江支流上游到下游海拔差异不大,流程简短、加上桂江支流水量少于西江干流和右江—郁江支流,桂江支流未出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偏正现象.通过δ18O与高程的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了雨季西江水体随高度的变化率为:-0.44‰·(100 m)-1,旱季为-0.45‰·(100 m)-1,反映西江流域降水的高度效应,这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水文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10.
伊乐藻和氮循环菌技术对太湖氮素吸收和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无扰动泥芯样,分别添加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水生植物伊乐藻建立室内微宇宙,模拟生态修复,探讨不同修复处理下,硝氮的去除机制.采用15N标记结合同位素配对技术测定了各生态模拟柱中的反硝化速率和植物吸收速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实验柱反硝化速率差异明显,同时添加了水生植物和固定化氮循环细菌的实验柱反硝化速率最高,为99.35μmol·(m2·h)-1,植物氮吸收速率为36.55μg·(m2·h)-1.沉水植物伊乐藻在自身吸收氮素的同时也提高了耦合硝化反硝化的作用.与植物吸收相比,反硝化过程是主要的氮去除途径.沉水植物与固定化氮循环菌组合生态修复技术促进了湖泊水体氮素的脱除,起到了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