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124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为了研究环丙沙星(Ciprfloxacin,CIP)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以川西北高原亚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方法,分析了亚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对CIP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吸附热力学特征以及pH、温度、CIP初始浓度等对其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初始浓度CIP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R2为0.920 2~0.988 6.②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两种土壤对CIP的吸附热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型.③在15~35℃范围内,吸附热力学参数ΔHθ(吉布斯自由能)和ΔGθ(焓变)均小于0,ΔSθ(熵变)大于0,表明两种土壤对CIP的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属于吸附体系混乱度增加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④吸附容量lg Kf满足沼泽土大于亚高山草甸土,说明沼泽土对CIP的吸附能力强于亚高山草甸土,且两种土壤的吸附能力与CIP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⑤在pH为3~9条件下,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pH为5时,两种土壤对CIP的吸附效果均最好,表明强酸和碱性环境均不利于土壤对CIP的吸附.研究显示,CIP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容量、吸附强度以及吸附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温度、CIP的初始浓度和pH对两种土壤吸附CIP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22.
地表覆被分类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估及全球变化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意义,但山区由于地形和云雾等的影响,可利用光学遥感影像和其他资源十分稀缺。因此,论文以渝东南山区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1A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通过系列预处理,得到后向散射系数值,同时对各类地物的VV/V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纹理、高程和坡度等特征值统计分析,综合这些特征值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单时相与多时相SAR数据进行地表覆被分类,最后将这两种分类方法与Landsat 8 OLI数据分类作对比。研究表明:1)在同时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前提下,单时相SAR数据分类和Landsat 8 OLI数据分类精度相当,多时相SAR数据面向对象分类精度最高,总精度为85.65%,Kappa系数为0.829 9;2)与光学数据相比,SAR数据对阔叶林、人工建筑提取有优势,精度提高了10%以上,多时相特征有利于耕地和针阔混交林提取,分类精度比单时相提高了9%左右;3)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42.68%,耕地、草灌次之,人工建筑、草地与河流占地面积较少。  相似文献   
323.
半干旱山区采矿扰动植被指数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潞安矿区7个生产矿井中的8个试验工作面,采用概率积分法预测开采沉陷值;对2004—2007年7个时相(分别为2004年7月8日、11月1日,2005年2月1日、8月26日,2006年5月22日,2007年4月9日和6月1日)的SPOT2/4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及波段运算,提取工作面开采沉陷前后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值,经离散傅立叶变换得到NDVI时间序列曲线,以研究采矿扰动区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①试验工作面地表覆被NDVI变化与采矿扰动区具有空间相关性. 非采矿扰动区(伪不变特征区)森林冠层的NDVI最大值由2004年的0.619451增至2007年的0.739987,平均年净增加6.18%. 在采矿扰动区,虽然开采前地表NDVI最大值呈增加趋势,但开采当年却显著下降,年均降幅达11.91%. ②试验工作面地表NDVI变化与采矿扰动具有时间相关性. NDVI在开采前表现相对稳定,受开采扰动虽出现下降但却滞后4~6个月,并且持续1~2a,其后转入上升期. 常村矿的S1-1#、S3-2#、N1-4#,漳村矿的2101#、2102#、2201#,五阳矿的5100#,王庄矿的5210#等8个试验工作面NDVI最大值年均降幅分别为12.24%、27.81%、15.79%、19.19%、7.19%、21.48%、13.25%和1.66%,平均值为14.83%. 在气候、耕作、采矿扰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采矿扰动是半干旱山区采矿区地表NDVI变化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324.
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的植物种类组成及重要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带云冷杉林的植物种类组成及重要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带云冷杉林的建群种均为臭松、鱼鳞云杉,主要伴生树种有红松、红皮云杉、长白赤松、长白落叶松及岳桦。根据主要伴生树种在各云冷杉林群落的重要值,长白山北坡的云冷杉林可分为三类,即分布于海拔1290m左右的红松云冷杉林,分布于海拔1500m附近的典型云冷杉林及分布于海拔1680m周围直到1820m的岳桦云冷杉林。组成长白山北坡各类云冷杉林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109种,分属43科88属,其中乔木植物15种,灌木层植物21种,草本植物73种。在所有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中,既有广泛分布于各海拔带云冷杉林中的种类,也有仅限于某一云冷杉林类型中的种类。草本植物的主要组成种类以北方泰加林的常见种为主。  相似文献   
325.
亚高山湖群中真菌群落的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维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对维持亚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包括琵琶海(PPH,0、2和4 m)、马营海(MYH,0、2、4和6 m)和公海(GH,0、2、4、6和8 m)在内的亚高山湖群中不同深度的水生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探究真菌群落的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维持机制(确定性过程VS随机过程).结果表明,不同湖泊水质差异明显,GH中p H、电导率、铵态氮、总碳和无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者.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0. 82%~21. 05%)、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1. 26%~11. 79%)、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0. 42%~4. 26%)和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0. 11%~0. 33%)等组成.囊担子菌纲(Cystobasid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和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所有湖泊共有.不同湖泊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优势类群差异显著(P 0. 05),而在每个湖内不同深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湖之间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明显不同(r=0. 99,P 0. 01),同时MYH(r=0. 98,P 0. 01)和GH(r=0. 25,P 0. 05)不同深度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也差异明显,但是PPH(r=0. 23,P 0. 05)不同深度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没有显著的差异.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在小区域范围内(3个湖之间)以及局域范围内(MYH不同深度)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是环境选择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环境选择的相对作用更强,其中水体p H、溶解氧、总碳和电导率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零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相互作用驱动了GH中真菌群落β-多样性格局的维持.总之,亚高山湖群中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主要是由确定性过程驱动的.  相似文献   
326.
近年,臭氧(O3)正逐渐取代PM2.5成为中国首要大气污染物.因此,研究O3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成因对于空气污染治理与管控具有重要价值.重庆复杂的地形造成该地区O3的污染成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采用2013—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环境监测站O3、PM2.5、NO2逐小时监测数据和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O3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与复杂地形、前体物、气象要素及PM2.5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3—2020年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第90百分位值年际变化总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发生臭氧污染月份数量增加,臭氧污染开始月份从6月提前到4月.②2019年重庆臭氧中度和重度(中重度)污染天数最多,为6 d.2013—2015年中重度污染频率由1.09%减少至0.27%,到2019年增加至1.64%,2020年降至0.81%.③重庆中重度污染期间,O3的空间分布受山谷风环流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影响.白天城区站点O3浓度高于山区站点O3浓度,夜间山区站点O3浓度高于城区站点O3浓度.④城区站点的O3与NO2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山区站点O3与NO2浓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值,但相关性不显著.⑤重庆大部分O3中重度污染由局地污染主导,在非高温或者高湿的情况下同样可能发生臭氧中重度污染.臭氧中重度污染发生时,风向多为西-北风.O3浓度与气温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⑥重庆O3-PM2.5相关性城区与山区表现不一致,城区南坪站O3-PM2.5在暖季呈正相关关系,冷季相关性有正有负,山区缙云山站O3-PM2.5在暖季和冷季都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27.
雷晓玲  袁廷  刘兰  杨程 《环境工程》2016,34(1):36-40
考察平板式微滤膜装置(MF)直接过滤和投加粉末活性炭(PAC)2种工艺对重庆山地农村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并对其运行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重庆山地农村安全供水工程不能单独采用MF装置直接过滤工艺;PAC-MF组合工艺能有效提高产水水质,PAC的最佳投加量为3 mg/L;在工作周期的前20 min内,膜通量下降迅速,下降幅度高于跨膜压差的上升幅度;MF装置经过反清洗后膜通量恢复迅速,可恢复至初始膜通量的97.5%;水力清洗对跨膜压差的影响大于其对膜通量的影响,PAC-MF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最优的反冲洗周期为50 min。  相似文献   
328.
山洪型的小流域洪水灾害,雨量强、历时短、洪水流速大、暴涨暴落具有突发性,对社会经济、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不同于大江大河洪水,难以提前发现其规律进行科学预报预警,已成为提前躲避灾害风险的一大难题。文章从区域规划布局结构观点出发,阐述了预防和躲避山洪灾害的措施与目标、敏感区域环境破坏作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叠加影响,并提出了对策方案优化建议等。  相似文献   
329.
不同取样尺度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李洪建  高玉凤  严俊霞  李君剑 《环境科学》2014,35(11):4313-4320
基于对4个取样尺度(10、5、2.5、1.25 m)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观测,对不同尺度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尺度土壤全氮、有机碳、碳氮比、全硫、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并对各尺度不同置信水平与估计精度下的必要采样数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除1.25 m和2.5 m尺度上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异属于弱变异外,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的空间变异均属于中等变异,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全氮、有机碳、全硫和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均有减小的趋势;不同取样尺度,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不同.在10 m尺度,土壤呼吸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和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在5 m尺度,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在2.5 m尺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和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在1.25 m尺度,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硫相关性不显著.随着取样尺度的减小,土壤水分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大,相关系数从0.27~0.49,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由显著正相关向极显著负相关变化;4个取样尺度95%置信水平误差在10%和20%内必要采样数量分别为28、21、18、14个和7、5、4、4个,随着取样尺度的减小,必需的采样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30.
龙门山区震后山地灾害地质因素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与山地灾害关系密切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选择了岩性和断裂带大指标,以龙门山区为典型区,根据灾害发生学原理,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岩性、断裂带等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并根据敏感性指标对研究区进行了敏感性区分。结果表明:岩性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次硬岩硬岩软岩层极软岩层;断裂带对山地灾害的敏感度主要集中在距离断裂带0~2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