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1054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167篇
综合类   1244篇
基础理论   898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401篇
评价与监测   116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鱼肉结合态MCLR的亚慢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肖邦定  陈晓国  吴幸强  刘旻 《环境科学》2007,28(12):2811-2815
为了揭示含有微囊藻毒素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以雄性BALB/C小鼠为模式生物,通过为期13周的灌胃染毒实验,研究了鱼肉结合态MCLR对小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并与水溶态MCLR的毒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8.75 μg/kg (以单位体重计)剂量水溶态MCLR可引起小鼠肝脏显著系数增加(P<0.05),ALT、AST活性增强(P<0.01),引起肝细胞出现有空泡状病变;而肾脏酶学指标BUN、Cr及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与之相比,同剂量鱼肉结合态MCLR对小鼠各项指标的影响并不明显,仅在实验第1周出现小鼠肝脏肿大(P<0.05)、ALT活性增强(P<0.01).由此推断,鱼肉结合态MCLR的毒性低于水溶态MCLR.  相似文献   
912.
孔雀石绿对三种鱼类细胞急性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MTT法测定孔雀石绿对鲤鱼上皮癌细胞(EPC)、草鱼肾细胞(CIK)、斑点叉尾鮰鱼卵巢细胞(CCO)的急性毒性。测定孔雀石绿的细胞毒性,发现MTT还原量减少,甲瓒生成量与孔雀石绿浓度存在依赖关系,孔雀石绿浓度越大,活细胞越少,甲瓒生成量也相应减少。以2×104接种量对EPC细胞、CIK细胞、CCO细胞进行24h染毒,发现随着孔雀石绿浓度的增高,细胞存活率减少,并确定孔雀石绿对这三种细胞的安全浓度、半致死浓度和致死浓度。比较这三种细胞对孔雀石绿的敏感性,得出结论CIK细胞对于孔雀石绿的作用最敏感。  相似文献   
913.
医疗废物焚烧过程脱硫机理和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疗废物中包括含有硫分的橡胶,焚烧时会产生SO2从而污染环境,因此医疗废物在焚烧处理时需要进行脱硫。应用HSC热力学软件计算可知,医疗废物焚烧炉内喷入脱硫剂在燃烧过程脱硫,脱硫效果最好的脱硫剂是CaO,然后是Ca(OH)2,CaCO3。综合各种因素,选用CaCO3做脱硫剂进行焚烧过程脱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脱硫有着重要的影响,最佳脱硫温度为830~870℃左右;随着Ca/S摩尔比的增大脱硫率增大,但增加的速度却趋于平缓,所得最佳Ca/S摩尔比为2.5。  相似文献   
914.
卤代酚对斑马鱼的急性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探讨卤代酚等毒性二元混合物联合毒性效应和评价其联合毒性效应的最佳方法,依次测定了6种卤代酚对斑马鱼的单一急性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其中联合毒性作用类型采用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分别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单一卤代酚的生物毒性随着卤素原子数目在化合物中的增多呈增强趋势;卤代酚等毒性二元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方式以部分相加和协同作用为主;毒性单位法(TU)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可以较精确地评价卤代酚联合毒性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915.
卤代酚复合污染对鲤科金鱼的生化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卤代酚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探究较为可靠的检测方法,根据所选6种卤代酚化学结构的相似程度和48 h LC50值,将其分为3组二元混合物进行急性暴露实验, 毒性单位比为1∶1,每组分2个浓度级别观察金鱼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同时检测金鱼肝脏中3种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活性以及酶活性影响率的变化. 结果表明:3组卤代酚对金鱼肝脏中3种抗氧化酶的酶活性影响率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抗氧化酶中仅SOD在1/2LC50剂量暴露组中均表现为明显升高的酶活性激活率或酶活性抑制率,提示SOD较适合作为卤代酚低浓度复合水污染情况监测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16.
胶州湾围隔实验中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EMS),测定胶州湾围隔实验中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产生的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可产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类蛋白荧光峰由类酪氨酸(tyrosine-like)荧光峰和类色氨酸(tryptophan-like)荧光峰组成,主要位置为Exmax/Emmax=270 nm/290~310 nm,Exmax/Emmax=270~290 nm/320~350 nm的荧光峰强度比较弱;在Exmax/Emmax=250~260 nm/380~480 nm(A峰)、Exmax/Emmax=310~320 nm/380~420 nm(C峰)和Exmax/Emmax=330~350 nm/420~480 nm(M峰)位置均出现零散的类腐殖质荧光峰,其中以A峰为主.类酪氨酸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类腐殖质荧光强度.浮游植物量降低时,类酪氨酸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硅藻和甲藻产生的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来源相似, 并且甲藻与硅藻相比能够产生更多的类蛋白荧光物质.不同环境下类腐殖质混合物的组分比例不同,甲藻生长环境下相对于硅藻具有较低的A/C比值.  相似文献   
917.
秸秆高固体厌氧消化预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农作物秸秆含有大量难降解的木质素,难于直接被厌氧微生物利用,降低了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效率.本研究采用4种不同化学药剂浸泡的方法对秸秆进行预处理以破坏木质素结构、加快高固体厌氧消化的进程.实验分别利用浸泡液COD浓度、COD溶出总量和14 d加速产气实验结果来表征预处理效果,考察了预处理药剂种类、浓度,预处理时间、温度,秸秆种类及其破碎程度等因素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溶液是预处理效果最好的药剂,提高秸秆的破碎程度和预处理温度,同样能提高预处理效果.利用4 mg/L的NaOH进行秸秆预处理,14 d加速产气实验共产气约1?500 mL(10 g秸秆);预处理24 h后其浸泡液COD浓度达到39?000 mg/L.经过NaOH溶液预处理,秸秆中难降解木质素的含量从28%下降到19%,有利于提高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秸秆的效率.  相似文献   
918.
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怠速、双怠速法对机动车尾气检测试验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不同车龄段的电喷型轿车采用怠速法检测尾气达标率在73.3%~93.5%之间;双怠速法检测尾气达标率在40.0%~82.6%之间.不同车龄段的化油器型轿车采用怠速法检测尾气达标率在25.0%~57.1%之间;双怠速法检测尾气达标率在18.8%~57.1%之间.指出双怠速法对化油器车辆尾气控制同样有效果,双怠速法对筛选高污染车辆比怠速法更严格和科学.  相似文献   
919.
除草剂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丁草胺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麦穗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 )分别为41.64、0.33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64、0.033 mg/L.因此,阿特拉津对鱼类是一种低毒除草剂,丁草胺则对鱼类具有较高的毒性.在阿特拉津与丁草胺的联合毒性试验中,24、48、96 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0.056、 0.053 、0.084,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20.
Survey information on pesticide usage in New Zealand during 1985–1989 is summarized by regions and principal applications. Two screening tests, one based on a simple water-balance method and the other based on a semiempirical runoff formula, have been used to identify 18 pesticides with application rates that may yield runoff concentrations that are harmful to aquatic fauna. These are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either with intensive applications in horticulture or extensive applications to cereal crops and pasture. The purpose of the screening tests was to calculate typical edge-of-field concentrations in runoff an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known aquatic toxicity values, determine which compounds are applied at rates that may yield toxic runoff. While it may be possible to extend these methods to calculate typical surface water concentrations, further studies will be needed to evaluate pesticide persistence and assimilation in stream chann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