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1054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167篇
综合类   1244篇
基础理论   898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401篇
评价与监测   116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41.
采用国际标准指示生物--斜生栅藻研究了有机酸类的急性毒性效应.讨论了酸类的毒性程度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96 h的EC50值芳香族酸的毒性大于脂肪酸的毒性,且衍生物的毒性均比母体的毒性强.而含碳原子较少、水溶性较大的酸,毒性较弱.   相似文献   
942.
均匀设计用于研究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设计在混合物毒性评估与预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7种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毒性,硝基苯、邻氯硝基苯、间氯硝基苯、对氯硝基苯、间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和对硝基甲苯的-lg EC50值(EC50的单位为mol/L)分别为2.66,3.22,3.30,3.29,2.94,4.22和3.39;引入均匀实验设计方法,在单个硝基苯衍生物剂量-效应关系基础上构建不同效应浓度下的10个混合物,同样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其对Q67的毒性,应用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原理建立了混合物毒性的评估与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与等效应浓度比法相比,均匀实验设计构建的混合物浓度配比,具有三维浓度分布特征,可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各种可能的混合物类型,更加接近于实际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943.
氯酚类化合物对淡水发光菌Q67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淡水发光菌Q67——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生物材料,分别研究了2-氯酚,2,4-二氯酚和2,3,4-三氯酚及其等剂量、等毒性单位配比混合物的发光抑制毒性,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和相似性参数法评价了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3种氯酚对Q67菌的EC50值分别为99.57,25.19和3.42 mg/L,说明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随着氯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大,氯酚的二元和三元混合物的毒性作用明显高于化合物的单一毒性. 2种评价指数均采用评价标准的95%置信区间,避免了由实验误差引起的不准确性. 氯酚混合物对Q67菌的联合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简单的相加作用,只有2-氯酚与2,3,4-三氯酚的组合为弱的协同作用. 氯酚的等剂量和等毒性配比混合物毒性作用的评价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44.
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表设计实验,通过测定对NO3--N(硝酸盐氮)和TIN的去除能力,研究碳源、碳氮比(ρ(CODCr)/ρ(N))、溶解氧含量(ρ(DO))以及pH 4种不同因素对一株恶臭假单胞菌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菌株对NO3--N的最大还原率可达100%;对NO3--N还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ρ(CODCr)/ρ(N),其次为ρ(DO),碳源和pH;对应的最优条件:碳源为柠檬酸三钠,ρ(CODCr)/ρ(N)15,转速为60 r/min,pH为6.5.对TIN去除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ρ(CODCr)/ρ(N),其次为碳源,ρ(DO)和pH; 对应的最优条件:碳源为柠檬酸三钠,ρ(CODCr)/ρ(N)15,转速为100 r/min,pH为6.5. 同时又对该菌株的异养硝化能力进行了测定发现,该菌株自身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其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60.91%,即该菌株可以独立完成生物脱氮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945.
测定了峰升(15%杀单·唑磷乳油)、稻卫(20.2%阿维·唑磷乳油)、蚜螨克星(1.8%阿维·吡乳油)和蔬卫(2.4%高氯·阿维乳油)4种新型杀虫剂对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老熟幼虫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峰升处理黄色羽摇蚊幼虫后24 h,不同浓度间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而在其他时间段(48、72、96 h),随着杀虫剂浓度的增加,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他3种杀虫剂处理黄色羽摇蚊幼虫4 d,随着杀虫剂浓度的增加,每天的存活率也呈下降趋势.峰升、稻卫、蚜螨克星和蔬卫对黄色羽摇蚊幼虫48 h的LCs0分别为0.1735、0.0249、0.0015和0.0046 mg·L-1.蚜螨克星毒性最高,毒性在同一数量级的还有蔬卫,其次为稻卫.峰升毒性最低,但仍属高毒杀虫剂.  相似文献   
946.
部分除草剂与重金属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5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和4种重金属为混合物组分,探索混合物毒性变化规律.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百草敌、磺草灵、西草净、除草定、环嗪酮、CdCl2·2.5H2O、Ni(NO3)2·6H2O、CoSO4·7H2O和ZnSO4·7H2O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模拟实验剂量-效应数据.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与4种重金属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为了全面考察各种不同浓度组成的混合物对Q67的毒性,设计了9个组分同时存在的3个等效应浓度比(EECR)混合物和10个均匀设计浓度比(UDCR)混合物.同样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各个混合物对Q67的抑制毒性,并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模拟了其剂量-效应曲线.通过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综合分析了各个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除草剂与多种重金属的各种浓度组合的混合物毒性均可用DA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947.
水环境中氯丙嗪污染对鲫鱼和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氯丙嗪作为一种镇静类兽药被广泛使用,已成为水环境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为检验氯丙嗪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工业原料药盐酸氯丙嗪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大型蚤(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氯丙嗪对两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致死率、抑制率概率单位)均与其浓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且毒性强度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氯丙嗪对鲫鱼的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1.11、0.43和0.32mg·L-1,通过计算求得氯丙嗪对鲫鱼的安全浓度为19.5μg·L-1;氯丙嗪对大型蚤的24h LC50值为0.65mg·L-1,24h EC50值(使50%受试大型蚤活动受抑浓度)为0.57mg·L-1;48h LC50值为0.36mg·L-1,48h EC50值为0.28mg·L-1;对鲫鱼和大型蚤而言,氯丙嗪属极高毒性物质,大型蚤对氯丙嗪的敏感性大于鲫鱼。  相似文献   
948.
针对摇蚊幼虫(红虫)在沉淀池中大量孳生这一难题,以蒸馏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液氯对摇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毒性效果(24h),并考察了pH值、有机物含量、氨氮以及藻类含量等因素对毒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龄期增长摇蚊幼虫对液氯的耐受性不断增强,液氯对4龄摇蚊幼虫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3.39mg/L;低pH值、高藻类含量有助于提高液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性效果;在水质中性条件下,有机物含量提高使摇蚊幼虫的死亡率降低,在不同氨氮浓度下,液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性效果差别较大.生产原水和沉淀池水的对比试验表明:在不同投加量下,原水中4龄摇蚊幼虫接触24h死亡率均高于沉淀池水中摇蚊幼虫死亡率.  相似文献   
949.
The biodegradation and toxicity of the 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PTA) processing wastewater was researched at NJYZ pilot with the fusant strain Fhhh in the carrie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CASP). Sludge loading rate(SLR) for Fhhh to COD of the wastewater was 1.09 d^-1 and to PTA in the wastewater was 0.29 d^-1. The results of bioassay at the pilot and calculation with software Ebis3 showed that the 48h-LC50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to Daphnia magna for the PTA concentration in the wastewater was only 1/10 of that for the chemical PTA. There were .5 kinds of benzoate pollutants and their toxicities existing in the wastewater at least. The toxicity parameter value of the pure chemical PTA cannot be used to predicate the PTA wastewater toxicity. The toxicity of the NJYZ PTA wastewater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950.
不同pH值下对发光菌的毒性及QSAR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11种苯酚类化合物在不同pH下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logP和pKa对毒性数据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减小,这与不同pH下苯酚类化合物的电离程度有关。相同pH下,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个数及取代位置而不同。苯酚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麻醉Ⅱ型)化合物,毒性可用logP和pKa来联合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