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2篇 |
免费 | 533篇 |
国内免费 | 85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3篇 |
废物处理 | 214篇 |
环保管理 | 331篇 |
综合类 | 1812篇 |
基础理论 | 392篇 |
环境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466篇 |
评价与监测 | 180篇 |
社会与环境 | 1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70篇 |
2015年 | 188篇 |
2014年 | 167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235篇 |
2011年 | 253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二氧化氯消毒前后污水毒性的变化及消毒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发光细菌试验和umu试验,分别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对污水二氧化氯消毒后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氯消毒剂投加量的增加,消毒后水样的急性毒性不断增大,但遗传毒性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二氧化氯的消耗量不断增大,消毒后水样的急性毒性先增大后减小,遗传毒性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由于消毒条件对污水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有着不同的影响,说明污水中产生急性毒性和产生遗传毒性的物质不同,对于某一种污水,通过控制消毒条件可以使消毒后污水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都较低. 相似文献
562.
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的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柱,一方面推动着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对中国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出了挑战,因而准确认识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的交互冲击作用机理,为挖掘碳减排路径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选取1990 - 2008年间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指标,采用EG协整检验证明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以此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冲击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煤炭消耗比重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影晌具有一定滞后性和波动性,但冲击作用长期持久;(2)碳排放强度对煤炭消耗比重的冲击影响在短期内较剧烈,但长期冲击影响不明显;(3)煤炭消耗比重的降低在长期内会促使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因而可以通过降低煤炭消耗比重来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最后,从结构性降低、产业传导性降低以及技术性降低等角度,提出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63.
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创设的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的三大灵活机制之一,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在我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对我国参与国际碳市场和构建国内碳市场带来了风险与障碍.针对于此,本文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类型、数量、注册、签发等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我国虽然项目众多,但发展极不平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法律保障机制缺失,项目减排潜力发挥不充分,缺乏对转让技术的科学评估等.然后,通过介绍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在2012年“后京都时期”的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项目投资减少、成本增加等市场风险以及“碳泄漏”等环境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和风险,本文提出以现有清洁发展机制经验为基础构建中国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思路,即建立以排放交易法律体系为基础,以自愿碳交易市场构建为起点,以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为保障的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564.
本文利用DEA的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三个指标,然后基于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工业规模效率及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影响的程度及差异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有抑制作用,而规模效率则与CO2排放呈正向关系,但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东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对单位GDP CO2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我国区域间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所属的种类不同有关,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可能属于节能型技术进步,而西部地区则属于耗能型的技术进步;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规模效率的提升可能更多地依靠能源消耗,中东部地区则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65.
三峡库区小江回水区二氧化碳分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9月~2010年4月在三峡库区与小江交汇的回水区的典型段面测量了该区域水体表层水和水体内部两部分水体中的有关物理化学参数,并利用这些水化学特征值通过水化学平衡模型计算出该区域水体CO2的分压。得出该区域水体中的CO2分压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变化特征。并对该区域有关水质参数与CO2的分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指出了水体CO2分压与水体碳循环的关系。通过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这一典型回水区域水体的CO2分压的分析研究,可望为三峡库区及其它同类型区域水体的二氧化碳分压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案例,也为今后进一步从事水库温室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6.
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水污染控制体系构建——以太湖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划内容与目标、规划方法及方案实施和评估3方面对太湖近20年水污染物控制历程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太湖水污染物控制正处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及新型污染问题凸显且更难处理,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和科研队伍积极参与的转型期.这种变化将导致污染治理面临更难应付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使得当前以环境容量为总量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分配排污量和削减量的控制方案面临极大挑战.结合太湖水污染现状,通过与现行治理方法在管理假设、适合对象、协调管理手段、管理目标、规划方法、公众参与程度以及规划的优劣势等方面的比较发现,适应性管理可以积极有效应对由于环境趋势和管理协调对象变化所带来的系统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将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补充方法.同时,本文基于适应性管理提出了太湖水环境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的构建框架,突出适应性管理平台、科学研究及公众与基层单位参与在污染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7.
城镇居民生活能耗与碳排放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越来越不容忽视,开展这方面研究对于促进居民可持续消费、寻找新的节能减排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考察量化1999-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直接、间接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连续变化的基础上,探究了这段时期生活能耗与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999-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总能耗和碳排总量都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间接能耗与碳排始终大于直接能耗与碳排,但二者的差异正在逐年缩小;对于人均直接能耗与碳排来说,二者总量都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电力和煤炭是最主要的直接能源消费品种,也是最主要的碳排来源;对于人均间接能耗与碳排来说,虽然居民生活消费开支逐年递增,但由于各类消费项的单位产值能源强度在逐年下降,因此总的间接能耗与碳排并没呈现出一定的递增或递减趋势,而是出现波动性变化.其中"食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3项是居民生活间接能耗与碳排的主要来源;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是居民生活碳排变化的主要影晌因子.研究结论为引导可持续的家庭消费模式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管理启示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8.
中国人口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的人口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我国1995-2007年碳排放量、人口总数、人口的城市化率、老龄化率和反映人口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等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多元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人口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1995-2007年间,人口结构中的人口城市化率、人口的消费结构、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对碳排放量均存在正向影响,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在模型中却表现为负效应;②相对于人口规模,人口的结构特征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人口的城市化率对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最大,说明中国的碳排放量与城市化的进程存在着密切关系;③人口的老龄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负效应,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长期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所以在未来实现碳减排会逐渐成为可能.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未来我国的碳减排策略,以期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9.
刘丽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Z1)
根据云南省能源消费量,计算了由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及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近1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省能源消费及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总量也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云南的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主体,其碳排放占总量的75%。 相似文献
570.
The Pechelbronn oilfield (Rhine Graben, France), where mining activity ended in the 1960s, has been used for waste disposal for twenty years. Since the wastes are varied, work is underway to identify the discharged material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s well as to locate and quantify potential discharge sites. Two major goals were assigned to the present work. The first was to identify or refine the location of hidden structures that could facilitate gas emanation up to the surface, by studying soil gas concentrations (mainly 222Rn, CO2, CH4 and helium) and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 the CO2 phase. The second was devoted to examining, from a health and safety viewpoint, if the use of the oilfield as a waste disposal site might have led to enhanced or modified gas emanation throughout the area.It appeared that CO2 and 222Rn evolution in the whole area were similar, except near some of the faults and fractures that are known through surface mapping and underground observations. These 222Rn and CO2 anomalies made it possible to highlight more emissive zones that are either related to main faults or to secondary fractures acting as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at sense, the CO2 phas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222Rn activities distant from tectonic structures but can lead to erroneous evaluations near to gas migration pathways. Dumping of wastes, as well as oil residues, did not appear to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soil gaseous species and emanation. Similarly, enhanced gas migration due to underground galleries and exploitation well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Carbon isotope ratios suggested a balance of biological phenomena, despite the high CO2 contents reached. Other monitored gaseous species (N2, Ar, H2 and alkanes), when detected, always showed amounts close to those found subsurface and/or in atmospheric ga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