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3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344篇
安全科学   509篇
废物处理   121篇
环保管理   565篇
综合类   1418篇
基础理论   136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59篇
评价与监测   100篇
社会与环境   149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水已成为热电厂的重要水源,其深度处理是影响电厂水处理系统的关键。为评估双膜法在电厂深度处理中的潜力与稳定性,考察了山东某热电厂石灰混凝-超滤(UF)-反渗透(RO)系统不同季节的处理效果及污染物去除特征与各工段贡献率。研究表明:双膜法对浊度、色度、电导、碱度、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95.82%、96.62%、96.73%、98.22%、96.42%和89.13%,在夏季严重膜污堵的条件下,也可保障产水达标,是一种有效的中水深度处理技术。预处理仅去除某些大分子腐殖酸类有机物、硬度类物质、悬浮物,富里酸类有机物、氮等其他溶解性物质主要由RO去除(去除率均60%),因此,存在膜结垢和污堵的风险。不同季节污染物浓度变化不显著,但夏季高温条件下微生物代谢和繁殖速率较高,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 FI)大于2,生物指数(biological index, BIX)为1.2左右,这是夏季膜污堵爆发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42.
三峡库区垃圾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搞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介绍了库区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并根据库区生活垃圾的特性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对三峡库区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建议三峡库区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系统地将城区生活垃圾的管理、收集、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重点介绍了准好氧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CBS(Cental Bilolgical System)城市生活垃圾高效菌种堆肥技术,秭归、巴东等烧煤区生活垃圾含无机物成分较高,建议选用准好氧填埋技术;涪陵、开县、忠县等燃气区生活垃圾有机物成分较高,已具备一定的资源化价值,高效菌种CBS堆肥技术在燃气区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3.
采用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对某染料废水一级好氧生化出水进行系统实验研究,考察该技术对废水COD、色度的去除能力,并探讨其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能力。结果表明: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即臭氧投加量200 mg·L-1,接触时间20 min时,COD平均从647 mg·L-1降低到440 mg·L-1,臭氧化指数约等于1;进水色度2 000倍左右,色度去除率达95%以上;SOUR值平均提高至原水的4倍;毒性由65%左右降低至0%;GC-MS结果显示废水中苯胺类、挥发酚类和硝基苯类等有毒污染物几乎全部被去除。另外,对实验所用的自制催化剂(连续使用90 d)进行ICP、BET、SEM、EDS分析,其有效成分锰、铈基本无损耗,催化剂性能稳定。研究表明在废水处理一级生化阶段后增加多相催化臭氧技术,不仅能够进一步去除COD,还可以明显提高二级好氧生化脱氮能力,对于污水处理的升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微波法处理含铬废渣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辐照解毒铬渣是一项新技术,为考察该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本文对铬渣解毒前后性状的变化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技术能较完全地使高价铬转化为低价铬,解毒渣中铬主要以三价形态存在,铬渣毒性得到消除;解毒渣浸出液中Cr6+浓度远低于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解毒渣已不属于危险固体废弃物,其在环境条件下可安全存放。说明该技术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本文采用考虑反馈性出口隐含碳的MRIO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显著降低了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而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能够显著降低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受到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即只有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越过门槛值后,技术进步路径才能显著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此外,将制造业分为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类,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还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差异。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充分发挥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在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中的作用,在引进FDI和国外技术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低碳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同时,中国制造业还应积极培育自身竞争优势,构建自我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体系,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此外,政府应根据技术创新和引进政策在不同制造业行业中的执行效果,有所侧重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6.
针对石油烃污染土壤成分复杂、污染严重、修复难度高的问题,采用适用性广、效率高且去除彻底的异位热脱附技术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利用碳数分段法及室内模拟实验,探究在热脱附过程中的土壤粒径、含水率和有机质对石油烃及各组分热解吸效率的影响;另外,还采用响应面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以获得异位热脱附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污染土壤粒径高于1 mm时,石油烃脱附效率均可达90%以上,且粒径越大土壤颗粒中石油烃去除率越高。其中,润滑油段(ORO, C28~C40)组分的脱附效率随粒径变化最为明显。当土壤含水率为15%、脱附时间为50 min时,石油烃脱附效率最大为52.63%。另外,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低,越利于石油烃的脱除,且高温(400~500 ℃)条件下可基本消除土壤中高含量有机质(3.82%)对石油烃脱除的阻碍作用。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为,粒径2 mm、有机质含量1.44%、含水率为17.68%,在此条件下的石油烃脱附去除效率可达65.32%。该研究结果可为热脱附技术在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采用磁絮凝-吸附技术开展了同步去除黑臭水体浊度、氨氮和总磷(TP)实验。在磁絮凝阶段,通过聚合硫酸铁(PFS)、磁粉(MPs)和聚丙烯酰胺(PAM)复配使用,利用电荷中和作用去除浊度和TP;同时,利用化学吸附沉淀去除TP;在此阶段中,当PFS、MPs、PAM的投加量分别为16.00、100.00、2.20 mg·L−1且以PFS+MPs在快速阶段先投加,PAM在慢速阶段后投加的顺序投配时,絮凝效果达到最佳。在吸附阶段,吸附剂质化壳聚糖-沸石(PCZ)主要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去除氨氮以及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去除TP;当PCZ的投加量为1.25 g·L−1时吸附效果达到最佳。利用所研究的磁絮凝-吸附技术对实际黑臭水体进行处理,其出水浊度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10.00 NTU),TP和氨氮也分别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0.20 mg·L−1)和Ⅴ类标准(≤2.00 mg·L−1)要求。  相似文献   
48.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are inextricably bound to our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owever, ho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technology system interacts with both remains unclear. We propose a process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among technology,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via seven interactive elements: technologies, actors, receiving bodies, natural contexts, social contexts, temporal–spatial contexts, and outcomes.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agricultural and wat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8000 bc to 1911 ad.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se elements did not play equally important ro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with social contexts most dominating during the earlier periods and both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rising towards the later periods. The proposed model, by identifying the elements in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a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an act as an analysis device to assist in reconfiguring a more sustainable socio-technological system.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10.1007/s13280-020-01424-7)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49.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发展探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在介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概念、类型与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结合“5S”技术提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的全程模拟。  相似文献   
50.
饮食业复合油烟吸收剂的研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饮食油烟的成分 ,结合饮食油烟气的治理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新型复合油烟吸收剂的实验 ,快速、有效、准确地优化确定了油烟吸收剂的配方和工艺 ,并设计了该吸收剂的油污相溶性、环境毒性、生物降解性实验 ,科学地论证了该产品的性能。结果表明 ,本实验研制的油烟吸收剂能够全面包络、粘合、皂化、附着和分离油烟废气中的油类物质 ,对饮食油烟具有快速、高效、彻底的治理效果 ,而且无毒、易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