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23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39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水质基准鱼类受试生物筛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敏感受试生物的筛选是水质基准研究的关键环节,鱼类是水质基准重要的保护对象,各国在水质基准制定中都要求利用鱼类毒性数据. 依据地理分布及毒性数据丰度,筛选出我国以鲤科鱼类为主的17种本土代表性鱼类. 参照美国水质基准数据筛选原则,从ECOTOX等数据库中搜集相关毒性数据,筛选出对本土代表性鱼类毒性最大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氯酚类、分子氨及农药等,并分析污染物的物种敏感度分布,依据累积概率对鱼类的物种敏感性(累积概率<15%)进行分类. 结果表明:有10种本土代表性鱼类对污染物敏感,包括鲤科的鲤鱼(其对氰戊菊酯、福美双敏感,对二者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2.50%、14.29%,下同)、草鱼(三唑磷,9.09%)、鲢鱼(甲氰菊酯,12.50%)、鳙鱼(镉,7.14%;敌敌畏,13.63%)和鲫鱼(无机汞,11.76%),以及非鲤科的泥鳅(敌敌畏,9.09%)、黄颡鱼(敌敌畏,4.55%;氧化乐果,14.29%)、黄鳝(氯氰菊酯,8.33%)、鲻鱼(硫丹,8.33%;氰戊菊酯,6.25%)和鳜鱼(分子氨,9.09%). 上述物种可作为相应污染物水质基准研究的本土敏感受试鱼类.   相似文献   
92.
辛琦  章强  程金平 《生态毒理学报》2014,9(6):1014-1026
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化产品中。广泛的应用增加了它进入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机率,从而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潜在毒性效应。因此,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关于纳米银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查阅及分析,综述了纳米银的制备、特性、应用、释放情况以及近几年来纳米银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对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随着量子科学的发展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出现,量子毒理学已成为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量子毒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化学品和量子等的毒理作用机制。量子毒理学在药理学和毒理学领域有着潜在的发展前景。本文简介了量子毒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毒理学方面的发展前景。化学反应的量子效应会增强毒理效应,这是预测量子和纳米化合物的毒性以及其他毒理机制的重点。量子毒理学研究外源物质与机体靶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效应关系,采用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和量子药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毒理机制及毒性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4.
介绍了管理毒理学在化学品管理中的作用,GHS、REACH等国际上化学品管理规定中有关毒理学要求,我国化学品管理中有关毒理学规定,提出了我国化学品管理和管理毒理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95.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毒死蜱作为替代高毒有机磷类农药的主要品种,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随着用量的增加,势必加大该类农药污染的程度。文章综述了毒死蜱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毒死蜱的环境行为,对土壤酶和微生物、植物及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等;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
应用蚕豆根尖和鲫鱼外周血细胞的微核测定技术对垃圾渗滤液遗传毒性进行了监测.用CODMn为1 415 mg/L的垃圾渗滤原液处理蚕豆根尖9 h,微核千分率(MCN)最高达到(25.62±0.87)‰,同时将垃圾渗滤原液分别稀释到CODm为710 mg/L、470 mg/L、280 mg/L和200 mg/L,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处理蚕豆根尖,其MCN均呈现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另外,用稀释后CODMn为1.5~14mg/L的垃圾渗滤液喂养鲫鱼,结果也显示,随渗滤液浓度的增高,鲫鱼外周血细胞MCN增大.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液体,随着接触垃圾渗滤液的时间增长,会有导致生物体细胞分裂受阻和造成细胞内遗传物质损伤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97.
本文作者主要研究了腐殖酸对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覆的纳米银颗粒(polyvinylpyrrolidone-coated AgNPs)毒性的影响,受试生物涵盖了水生系统不同的营养级别,包括藻类(Raphidocelis subcapitata)、水蚤类(Chydorus sphaericus)以及淡水鱼类(Danio rerio)。结果显示,腐殖酸可降低AgNPs对本研究中所有水生生物的毒性,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原因为:1)腐殖酸使AgNPs表面带有更多负电荷,这阻碍了AgNPs与藻细胞的接触,使毒性降低;2)腐殖酸抑制了AgNPs中Ag+的溶出,而本研究显示自由Ag+的毒性高于团聚的纳米银颗粒。
精选自Zhuang Wang, Joris T.K. Quik, Lan Song, Evert-Jan Van Den Brandhof, Marja Wouterse and Willie J.G.M. Peijnenburg. Humic substances alleviate the aquatic toxicity of polyvinylpyrrolidone-coated silver nanoparticles to organisms of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Volume 34, Issue 6, pages 1239–1245, June 2015. DOI: 10.1002/etc.2936
详情请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tc.2936/full
  相似文献   
98.
阿特拉津可对雄性脊椎动物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但其中分子机制尚不明了。本文作者将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暴露于100 ppb的阿特拉津120 d,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检测了非洲爪蟾睾丸和卵巢中蛋白图谱的变化,结果显示100 ppb阿特拉津可影响爪蟾发育,延迟和阻碍雄性细精管的形成。组学分析显示,睾丸中143种以及卵巢中121种蛋白均表达异常,这些蛋白与细胞凋亡、细胞间紧密连接以及代谢途径相关。
精选自Xiuping Chen, Jiamei Wang, Haojun Zhu, Jiatong Ding and Yufa Peng. Proteomics analysis of Xenopus laevis gonad tissue following chronic exposure to atrazin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Volume 34, Issue 8, pages 1744–1750, August 2015. DOI: 10.1002/etc.2980
详情请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tc.2980/full  相似文献   
99.
硫丹的环境行为及水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氯农药硫丹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曾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我国曾大量使用。硫丹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淋、溶、干/湿沉降等方式进入水体,在直接影响大型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的同时,给鱼类等水生动物也带来了一定的毒性效应。由于其半衰期较长、迁移能力强、富集性高,在水体环境中已普遍检测出硫丹的存在,因此,对硫丹的水生生态安全性评价显得十分重要。硫丹对水生生物具有高毒性,它可影响生物正常受体配体作用、损伤生物膜、影响活性氧代谢并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本文介绍了硫丹的环境行为效应,并综述了硫丹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几种致毒机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0.
杀虫剂在最近的蜜蜂数量减少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争议的,部分原因是实地研究常常无法检测到实验室研究所预测的效果。这种不一致性突出了蜜蜂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空白:对蜜蜂在它们的环境中杀虫剂暴露的模式和过程知之甚少。本文作者提出蜜蜂暴露杀虫剂的2个关键过程:1)工蜂采集花蜜的过程中收集农药;2)工蜂带回的农药在蜂巢中的再分配。工蜂收集农药的过程必须被理解为环境污染和蜜蜂觅食活动之间的时空交集。这意味着农药暴露是分配的,而不是离散的,觅食工蜂的一个子集可能会获得有害剂量的农药,而群体暴露将会显得安全。蜂箱中农药的分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是由群体成员之间食物转移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而这一过程中花粉和花蜜之间有重要的区别。因此应该优先将关于蜜蜂生物学的大量文献用于发展更严谨的蜂蜜农药暴露机制模型。与效应机制模型结合,暴露机制模型具有整合蜜蜂毒理学领域的潜力,以促进风险评估和基础研究。
精选自Sponsler, D. B. and Johnson, R. M. (2017), Mechanistic modeling of pesticide exposure: The missing keystone of honey bee toxicolog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36: 871–881. doi: 10.1002/etc.3661
详情请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tc.3661/fu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