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环保管理 | 10篇 |
综合类 | 37篇 |
基础理论 | 59篇 |
污染及防治 | 13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PCR-DGGE技术和Q-PCR技术分析了两种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棉花在不同取样时期的根际真菌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情况,以评价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与对照棉根际真菌优势条带组成在不同的取样时期极为相似,三者间差异条带多为不清晰的条带.转Bt棉SGK321根际真菌的生物量在苗期明显低于亲本对照,转Bt棉XP188根际真菌的生物量在花铃期较对照有轻微降低,其它时期两种转Bt棉根际真菌生物量没有显著降低,甚至还有增加的趋势.不过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和生物量的差异不仅存在于转基因棉和其亲本对照棉之间,它同样存在于对照棉SHIYUAN321和JM20之间以及转基因棉SGK321和XP188之间.可见Bt并不是造成转基因棉和非转基因棉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多样性改变和生物量减少的唯一诱因,品种的不同也对它们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32.
33.
经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的转基因试验林中的v系列转基因银中杨与非转基因对照组的生长性状的对比研究证明:该转基因系列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生长状况明显优于非转基因杨树。 相似文献
34.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crop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concern about the possible adverse effects of their vegetation and residues on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the vegetation of transgenic Bt rice lines Huachi B6 (HC) and TT51 (TT) followed by the return of their straw to the soil on soil enzymes (catalase, urease, neutral phosphatase and invertase), anaerobic respiration activity, microbial utilization of carbon substrate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egetation of the two transgenic rice lines (HC and TT) and return of their straw had few adverse effects on soil enzymes and anaerobic respiration activity compared to their parent and distant parent, although some transie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The vegetation and subsequent straw amendment of Bt rice HC and TT did not appear to have a harmful effect on the richness, evenne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No different pattern of impact due to plant species was found between HC and TT.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vegetation of transgenic Bt rice lines and the return of their straw as organic fertilizer may not alter soil microbe-mediated functions. 相似文献
35.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蓝藻毒素浓度高于安全值。为客观评价灌溉水中蓝藻毒素的生态风险,本研究探析了微囊藻毒素(MCs)和鱼腥藻毒素(ANTXs)对生菜生长和活性氧(ROS)稳态的复合影响。采用5 µg·L−1或100 µg·L−1MCs、ANTXs和MCs+ANTXs((5+5) µg·L−1或(100+100) µg·L−1)处理生菜7 d后发现,低浓度(5 µg·L−1)MCs、ANTXs或MCs+ANTXs促进生菜鲜重增加63.3%—85.6%,可能是低浓度毒素诱导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FRAP)上升以维持H2O2和O2·−平衡进而避免氧化损伤。高浓度(100 µg·L−1)MCs、ANTXs或MCs+ANTXs抑制生菜生长,降幅为MCs(27.7%)>MCs+ANTXs(16.8%)>ANTXs(5.1%)。同时,MDA、H2O2和O2·−含量、NADPH氧化酶活性及LsRbohA表达量、SOD和CAT活性均升高,增幅为MCs>MCs+ANTXs>ANTXs,而FRAP变化不一致。推测高浓度藻毒素上调LsRbohA表达有助于增强NADPH氧化酶活性,生成的ROS增多以刺激防御应激,而SOD和CAT活性上升不足以维持ROS稳定,导致氧化损伤而抑制生长。进一步分析MCs+ANTXs对生菜中ROS稳态复合影响的作用特征发现,MCs+ANTXs(5+5) µg·L−1对MDA、H2O2、NADP氧化酶与CAT活性影响呈现协同效应,在MCs+ANTXs(100+100) µg·L−1处理下呈拮抗效应,表明MCs和ANTXs对生菜ROS稳态的复合影响受毒素浓度的调控,一定浓度的ANTXs共存减轻了MCs对生菜的氧化伤害,为指导灌溉安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转基因作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某些潜在问题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1997年,经修饰的活生物体,尤其是转基因作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转基因作物在商品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转基因生物潜在风险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上述几方面问题作一综述.1199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进展转基因生物目前在国际、国内的书... 相似文献
37.
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田昆虫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5年,在江苏沿海地区采用系统调查与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4)与常规棉(中棉所17)2类棉田昆虫种群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常规棉田相比,Bt棉田棉铃虫、玉米螟、金刚钻、棉小造桥虫等鳞翅目害虫种群数量显著降低,而盲蝽象、红蜘蛛、棉蚜、烟粉虱等非靶标刺吸式害虫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蜘蛛、瓢虫等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而棉铃虫的寄生性天敌种群数量则显著下降.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田昆虫种群的影响在数年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38.
对转入除草剂抗性基因bar及来自病毒TuMV的/VIa基因的不结球白菜纯合株系二代进行了田问生物学性状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白菜的植物学性状与其未转基因对照材料相比,无明显差别;但在涉及其生存竞争力的一些生物学性状,如发芽势、花粉活力、种子库存力等方面,比对照材料弱,其经济性状也比对照稍差.获得的转基因性状——除草剂抗性,能稳定遗传,并在田间很好表达;NIa基因介导的TuMV抗性在露地开放栽培条件下,不能很好表达,转基因株染病较重.对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图3表5参16 相似文献
39.
基于分子信标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食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内源基因大豆植物凝集素(lectin)、玉米转化酶(invertase)和外源基因花椰菜花叶病毒35S(CaMV35S)启动子的分子信标探针,确定了探针浓度和镁离子浓度等反应条件,分别对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系列标准品进行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的荧光PCR扩增,在PCR反应过程中分别以两种荧光通道信号分别追踪同一样品DNA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的扩增动力学变化,并依此绘制了循环阈值与转基因食品百分比含量之间的标准曲线,建立了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分子信标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实现了对转基因食品的定量分析.图7表1参11 相似文献
40.
转Bt基因棉花抗虫萜烯类化合物时空动态的HPLC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转Bt基因棉花抗虫萜烯化合物种类、含量以及时空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被研究的抗虫棉品种抗虫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品种、不同组织器官间含量差异较大。叶片中杀实夜蛾素(包括H1、H2、H3、H4)含量较高,花及蕾中棉酚含量的比例明显高于叶片。总抗虫萜烯类(包括棉酚、半棉酚酮、杀实夜蛾素H1、H2、H3、H4以及甲氧基半棉酚酮等)均以铃、顶叶含量最高,蕾、花柱等器官次之。说明在棉花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器官中是不同的萜烯类化合物在起到抗虫作用。图3参1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