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4137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770篇 |
安全科学 | 253篇 |
废物处理 | 56篇 |
环保管理 | 816篇 |
综合类 | 2140篇 |
基础理论 | 880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196篇 |
评价与监测 | 173篇 |
社会与环境 | 580篇 |
灾害及防治 | 153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98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167篇 |
2020年 | 141篇 |
2019年 | 130篇 |
2018年 | 155篇 |
2017年 | 212篇 |
2016年 | 230篇 |
2015年 | 217篇 |
2014年 | 187篇 |
2013年 | 282篇 |
2012年 | 266篇 |
2011年 | 328篇 |
2010年 | 275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196篇 |
2007年 | 263篇 |
2006年 | 312篇 |
2005年 | 213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9篇 |
1975年 | 6篇 |
1973年 | 6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5篇 |
为探索系统性、大尺度的山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路径,以南宁市为例,通过构建山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山体生态功能评价,划分山体生态功能分区,制定山体生态修复与提升方案,建立了以“本底评价—功能分区—修复提升”为一体的区域山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法。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山体面积占比约37.26%,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分布;山体生态功能高度和中度重要区占比达85%,是山体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区域;研究区可划分为山体生态保育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游憩协调区等8类分区,分别执行相应的管控措施;统筹保护与发展需求,制定了速生桉种植调整、山体群落结构优化、生态游憩带构建、受损山体生态修复等山体修复提升规划方案。区域山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应协调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发展需求,统筹山体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分区、分类制定方案。
相似文献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演变对优化喀斯特脆弱山区的土地资源配置和推进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瓮安县为例,利用2001年、2011年、2019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CA-Markov模型预测2027年土地利用格局,定量分析研究区2001—2027年土地利用和ESV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瓮安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向林地的转移较为剧烈,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动态度最大;ESV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向林地转移是ESV增加的主要贡献项,ESV增加区域主要发生在瓮安县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未来ESV低值区仍分布在中部城镇地区;服务类型产生的ESV主要以土壤形成与保护服务为主,其次为水源涵养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地和耕地是引起研究区ESV变化的敏感因子,研究区ESV对改进的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期内瓮安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滇池流域作为长江上游和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调研、分类梳理等方法,并结合1950—2020年滇池水质变化和富营养化演化过程,系统分析了近60年滇池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重要组成部分的演替过程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60s以前,滇池水体清澈见底,水生生物丰富,处于草型阶段;1970s—1990s,随着滇池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体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水生生物耐营养物种的数量增加,湖泊生态系统由草型阶段向草藻混合型阶段转变;2000—2015年,滇池水质进一步恶化,处于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劣Ⅴ类,水生生物从多优势种向单优势种、清水种向耐污种转变,处于藻型阶段;2016年之后,滇池水质虽逐步改善,但仍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滇池水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子主要是自然因素、流域污染物排放超出滇池环境容量及生态系统生境片段化。
相似文献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城市群自然资本及其可持续利用带来较大的威胁。为明确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自然资本可持续性变化特征,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和三维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同时添加水资源账户对原模型进行改进以反映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潜力与压力,研究分析了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协调指数变化、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和自然资本流量占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为4.46和1.59 hm2/人,平均人均生态赤字为2.87 hm2/人,但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资源利用率不断上升;2)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压力指数由2.48升至3.25,生态协调指数由1.30变为1.25;3)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发现,长三角城市群资本存量利用程度越来越大,且对自然资本流量的更新起到较大抑制作用,2019年研究区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量是资本流量占有量的2.26倍;4)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工业产值、能源消耗总量、建筑用地面积和城镇化率对生态足迹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对自然资本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