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5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1001篇
安全科学   305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1528篇
综合类   3210篇
基础理论   1060篇
环境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88篇
评价与监测   217篇
社会与环境   1156篇
灾害及防治   20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352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1篇
  1975年   13篇
  1973年   7篇
  197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31.
在分析国外多种合成聚天冬氨酸(PASP)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马来酸酐与氨水进行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聚天冬氨酸,并对产物的阻垢率、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生物降解性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价.采用静态阻垢法评价产物的阻垢率;采用极限黏度法测定聚琥珀酰亚氨的聚合度,然后计算PASP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摇床法通过对比降解前后的COD检测PASP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时,根据性能指标的变化分别对原料的物质的量配比、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进行了单一条件的筛选.经实验确定的合成PASP的最佳条件是:原料物质的量配比1∶1.1,聚合温度160℃,聚合时间1 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PASP阻垢率超过95%,生物降解性能达到70%.  相似文献   
232.
采用大气边界层模式和随机游动扩散模式相连接的模拟方法,对上海市拟建的交通隧道排气口附近街道建筑物区域的气流分布和废气排放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设计了6种方案,并按不同的废气排放形式,分别分析了街区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建筑物存在的情况下,排风口造成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最高值会很大,可达0.44 mg/m3,若换成排风塔,则为0.13 mg/m3; 没有建筑物的情况下,由排风口和排风塔造成的地面污染物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11 mg/m3,0.4 mg/m3.当风速增大,质量浓度会降低,最大值分别从0.44 mg/m3降为0.2 mg/m3,和从0.13 mg/m3降为0.1mg/m3.分析表明,建筑物附近的气流特征对污染物扩散会起引导作用: 垂直方向上,导致污染物从高空被带入地面; 水平方向上,使得污染物在下风向堆积; 当风速增大时,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值降低.同时研究表明,对排风塔污染物散布起主要作用的是水平方向的气流结构,而对排风口的污染物散布起主要作用的则是其附近建筑物的背风侧的气流下洗效应和水平流场,因此建筑物背风侧有可能成为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233.
夏斌  马绍赛  陈聚法  赵俊  陈碧鹃  王芳 《环境科学》2010,31(6):1442-1449
根据2008-08-09~2008-08-13在南黄海西部绿潮(浒苔)暴发区取得的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分析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资料,研究了该区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来源、影响因素以及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结果表明,DOC的浓度范围为1.55~3.22mg/L,平均值为2.44mg/L;POC的浓度范围为0.11~0.68mg/L,平均值为0.27mg/L.DOC与POC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底层低的趋势.POC与TSS的相关分析表明,POC与TSS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表明TSS的浓度和来源是控制POC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POC与P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PIN的含量.扣除样品中PIN的影响后,沿岸大部分海域POC/PON的平均值8,结合POC/Chl-a比值,表明沿岸海域POC主要是海洋有机质来源,并且存在降解有机物,这可能是调查期间处于绿潮暴发后期,部分浒苔开始腐烂被降解所致.应用初级生产力估算的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的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绿潮(浒苔)暴发区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变化范围为167~2017mg/(m2·d),平均为730mg/(m2·d),该区域日固碳量达到2.95×104t.换算至整个黄海,日固碳量为28.03×104t.  相似文献   
234.
为揭示重金属元素Cd在城市环境系统多种介质中的迁移途径及其潜在危害性,系统分析了杭州市半山工业区主要环境介质(土壤-尘埃-水-底泥-生物)样品中Cd的指标含量,并用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土壤、尘埃、底泥中Cd的化学形态特征.结果表明,Cd的迁移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尘埃为媒介在地表环境中迁移,二是通过水介质进入水体环境(水和...  相似文献   
235.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以此认识为基础,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236.
我国当前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践探索及问题剖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双增"大量侵占耕地等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有望成为破解该问题的综合途径。2004年开始,伴随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实践在多个省市试点推进,其中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天津市宅基地换房、山东省农村社区化、重庆市地票交易市场的实践较为典型。基于上述典型案例和系统要素分析,总结了实践的问题、根源与演进,认为目前系统中的要素与相应的操作环节中存在问题隐患且部分问题表现突出;实践中主要以涉及"非自愿"置换、补偿与保障不足、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的农民利益受损问题较为突出;问题的根源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国家层面的约束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健全,地方政府操作不合理和缺乏科学研究支撑。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并逐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城乡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遵循集约型用地增长模式,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注重保护村落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237.
北京转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李婉  张娜  吴芳芳 《环境科学》2011,32(1):80-87
以北京转河为例,探讨一系列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尤其是河漫地和护岸的改造)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于2009年7~9月进行实地调查,沿河岸选取13个采样点,并定期采集水样,测定其中营养物质和溶解氧(DO)等的浓度.结果表明,转河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和DO的浓度均有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居民用...  相似文献   
238.
国内外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区划是从区域角度观察和研究地域综合体,探讨土地利用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变化过程及趋势,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及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包括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合理分配、结构和布局形式等,在地域上进行分区。通过简要回顾国内外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理论方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今后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重点及发展方向:从自然要素向自然与人文要素有机结合方向转变;从大空间尺度向多空间尺度方向转变;从传统的区划方法向综合集成的新技术手段转变;从静态的区划研究向多要素、多过程耦合的动态区划研究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39.
后寨河流域岩溶含水层脆弱性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强烈的溶蚀作用,岩溶地区溶蚀裂隙、管道等高度发育,并相互贯通,形成岩溶区特有的地下、地表“双层空间”结构体系,地下空间成为地下水存储和运移的重要场所。岩溶地区由于土层浅薄或缺失,并且溶蚀裂隙、管道、落水洞、竖井等高度发育,使含水层更易受地表状况的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岩溶水质的变化能集中反映人类活动胁迫下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程度的增加。以典型岩溶单元--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水文地质背景下的岩溶含水层本质脆弱性,结合流域地下河水近20年的水化学资料,分析了含水层脆弱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农业活动、城镇建设及居民活动都对地下水质变化有明显影响。因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恢复岩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是保护和改善岩溶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40.
国外水电环境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生态制约阶段。建立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推行生态环境认证制度,是降低水电工程不利生态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国际上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实践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概要介绍了瑞士“绿色水电认证”和美国“低影响水电认证”的主要内容、技术标准和运行机制,并且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立水电环境认证程序和推行水电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且讨论了推行水电环境认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