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50篇 |
免费 | 1398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7篇 |
废物处理 | 78篇 |
环保管理 | 1783篇 |
综合类 | 3518篇 |
基础理论 | 1289篇 |
环境理论 | 9篇 |
污染及防治 | 292篇 |
评价与监测 | 244篇 |
社会与环境 | 1269篇 |
灾害及防治 | 2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5篇 |
2024年 | 269篇 |
2023年 | 302篇 |
2022年 | 319篇 |
2021年 | 304篇 |
2020年 | 320篇 |
2019年 | 277篇 |
2018年 | 277篇 |
2017年 | 389篇 |
2016年 | 388篇 |
2015年 | 310篇 |
2014年 | 258篇 |
2013年 | 453篇 |
2012年 | 523篇 |
2011年 | 471篇 |
2010年 | 400篇 |
2009年 | 323篇 |
2008年 | 326篇 |
2007年 | 437篇 |
2006年 | 448篇 |
2005年 | 330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22篇 |
2001年 | 181篇 |
2000年 | 159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11篇 |
1975年 | 13篇 |
1973年 | 7篇 |
197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922.
923.
924.
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t、2035.36×106t、2066.34×106t和2093.05×106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t、2179.39×106t和2174.28×106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6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为11.38×106t~214.24×106t,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25.
近年来,我国以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居民长期暴露在PM2.5环境中会造成健康损伤,可以增加特定疾病过早死亡.郑州市PM2.5浓度年均值远高于国家Ⅱ级标准,对居民健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基于网络数据爬取建立的高空间分辨率人口密度网格,依据室外浓度监测数据和城镇居民源排放量,评估了包括室内和室外暴露的郑州市城镇居民的PM2.5暴露水平,并采用综合暴露-反应模型量化了相应的健康风险,最后评估了不同削减措施与空气质量标准对降低城镇居民PM2.5暴露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9年郑州市城镇居民的时间加权PM2.5暴露浓度年均值分别为74.06μg·m-3和60.64μg·m-3,下降了18.12%.其中室内暴露浓度占时间加权暴露浓度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3.58%和83.01%,对时间加权暴露浓度下降的贡献率为84.06%. 2017年和2019年郑州市与PM2.5 相似文献
926.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会加重城市地区的热胁迫,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雾-霾污染情况严重,但雾-霾对城市热岛影响的认识仍较匮乏.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卫星地表温度数据,明确了我国2003~2013年白天、夜间以及四季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并从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角度定量分析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白天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农田灌溉和植被活动.纬度、降水量、反照率以及气溶胶浓度是夜间城市热岛强度的主控因子.从对比城乡粗糙度、反照率等生物物理学属性的角度,揭示了乡村背景环境对城市热岛分析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雾-霾治理可以缓解我国夜间城市热岛现象和热胁迫,有利于缓解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27.
IntroductionThereisagrowingawarenesstotheimportanceofairpollutioninmajorcites.Anumberofstudieshaveshownthattheconcentrationsofcertaintraceelementsintheurbanatmospherehavebeenelevatedby pollution ,andtherefore ,thehighestconcentrationsofthesechemicalcont… 相似文献
928.
城市特定生境下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间上海3种生境类型下土壤动物的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3863个,属27个类群,其中绿地中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多于农田和废弃地。农田中的优势类群为弹尾类(collembola)和蚯蚓类(Oligchaeta);废弃地中的优势类群为线虫类(Nematoda)、双翅类幼虫(Diptera(L))、螨类(Acarina)和弹尾类(Collembola);绿地中的优势类群为线蚓类(Enchytraeidae)和弹尾类(Collembola)。绿地中的优势类群为农田和绿地中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除12月外均高于废弃地,与Pielou均匀性指数相反,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规律不明显。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在10月份最多,随天气转冷而减少,绿地和废弃地中土壤动物个体数于次年3月份逐渐增多,农田中的于次年1月逐渐增多。表聚性显著,Ⅰ层(0~5cm)最多,Ⅱ(5~10cm)、Ⅲ(10~15cm)两层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29.
从城市小区气象条件与污染扩散精细预报的科研需求和城市大气环境应急响应的应用需求出发,利用新一代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城市小区尺度气象和污染扩散模式以及城市尺度污染扩散模式,对城市小区气象条件与污染扩散进行了精细预报试验,并进一步研究了城市小区尺度气象和污染扩散的精细模拟对城市尺度污染扩散模拟的影响.初步建立了城市小区气象条件与污染扩散精细预报方法,即:气象部分由全球到小区逐级单向嵌套、污染部分由小区到城市逐级单向嵌套的方法.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小区尺度精细模拟对城市尺度污染扩散模拟的影响较大,但其模拟效果还有待利用观测资料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