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9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626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338篇
综合类   853篇
基础理论   139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126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91.
介绍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社会生态化。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内容和对策。  相似文献   
292.
近年来,锦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形成了基本满足环保业务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但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锦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论述了锦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即通过信息整合使信息化建设上升到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293.
应用帷幕注浆施工方法处理宜万铁路某隧道溶腔,根据现场地质条件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案、工艺要点及施工方法,并对注浆参数、注浆工艺流程、注浆材料、注浆设备、注浆施工过程和注浆控制标准等  相似文献   
294.
pUCD-recA重组发光菌构建及对遗传毒性污染物响应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因重组发光菌在水质毒性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分析污染物毒性损伤的机制出发,构建新型pUCD-recA基因重组发光菌.用PCR法从大肠杆菌W3110中扩增recA基因,将其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后测序.测序正确的recA片段及pUCD615载体均用BamHⅠ、EcoRⅠ双酶切,连接后电转化导入宿主菌JM109.挑取克隆,提取质粒用PCR鉴定,阳性克隆再进行测序.将构建成功的pUCD-recA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RFM443,加入相应的遗传毒性污染物,观察发光响应作用.结果表明,recA基因PCR扩增出的片段为293 bp,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recA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同源性为99%,表明扩增序列正确.与pUCD615载体连接后的测序结果表明,recA基因已正确地插入到pUCD615的多克隆位点,方向和读码框正确,重组发光菌载体构建成功.将构建好的重组载体转化入RFM443宿主菌,加入遗传毒性污染物观察响应效果.丝裂霉素C(MMC)对pUCD-recA重组发光菌诱导效果最好,0.01 mg/L即可有很好的响应曲线;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则在50~100 mg/...  相似文献   
29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nergy and carbon balance of two residential house alternatives; a typical wood frame home using more conventional materials (brick cladding, vinyl windows, asphalt shingles, and fibreglass insulation) and a similar wood frame house that also maximizes wood use throughout (cedar shingles and siding, wood windows, and cellulose insulation) in place of the more typical materials used – a wood-intensive house. Carbon emission and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balances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two homes based on the cumulative total of three subsystems: (1) forest harvesting and regeneration; (2) cradle-to-gate product manufacturing, construction, and replacement effects over a 100-year service life; and (3) end-of-life effects – landfilling with methane capture and combustion or recovery of biomass for energy production.The net carbon balance of the wood-intensive house showed a complete offset of the manufacturing emissions by the credit given to the system for forest re-growth. Including landfill methane emissions, the wood-intensive life cycle yielded 20 tons of CO2e emissions compared to 72 tons for the typical house. The wood-intensive home's life cycle also consumed only 45% of the fossil fuels used in the typical house.Diverting wood materials from the landfill at the end of life improved the life cycle balances of both the typical and wood-intensive houses. The carbon balance of the wood-intensive house was 5.2 tons of CO2e permanently removed from the atmosphere (a net carbon sink) as compared to 63.4 of total CO2e emissions for the typical house. Substitution of wood fuel for natural gas and coal in electricity production led to a net energy balance of the wood-intensive house that was nearly neutral, 87.1 GJ energy use, 88% lower than the scenario in which the materials were landfilled.Allocating biomass genera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forest on an economic basis as opposed to a mass basi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life cycle balances of both houses. Employing an economic allocation method to the forest leads to 3–5 times greater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fossil fuel substitution attributable to the house, which is doubled in forestry regimes that remove stumps and slash as fuel. Thus, wood use has the potential to create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arbon footprint for a house up to the point of occupancy and even offset a portion of heating and cooling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the wood-intensive house is energy and carbon neutral for 34–68 years in Ottawa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net carbon sink and energy producer in a more temperate climate like San Francisco.  相似文献   
296.
为定量评价大坝浇筑过程空间冲突致灾事故后果,通过对缆机运输典型情景进行危害能量运动分解,确定在水平和竖直方向运动方式,阐述危害能量在流动路径相互转化形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危害能量在吊罐与承灾体碰撞接触之间转移规律,将吊罐与人头部接触过程抽象为带强阻尼的弹簧振子系统,建立危害能量与碰撞冲量相等的动量方程,量化空间冲突致灾后果。结果表明:吊罐坠落危害能量极大,产生的碰撞冲击力与吊罐的运输速度、高度呈正相关,与阻力系数呈负相关,风速、载重对其影响较大。对比2种不同碰撞情景发现,机械碰撞因顶部承载力缓冲,对人头部产生伤害远小于直接碰撞,并对碰撞结果分级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大坝浇筑交叉作业空间冲突致灾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7.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298.
为研究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变化规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时间序列上的趋势性规律,通过数据预处理和模型的识别与检验,最终建立了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对全国2005—2014年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各年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率为0.393,相比灰色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误差率最小。总体上说,ARIMA模型较适用于随机性较大的数据的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299.
为监测预警尾矿坝的变形位移,提出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理论的支持向量机进行学习预测。通过采集有效数据,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归一化序列处理,然后采取种族鱼群选择向量机参数,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支持向量机回归预测。将该理论应用到某尾矿坝监测系统,得到了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表明该理论充分利用了数据的统计特性,精度和泛化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可作为尾矿坝监测系统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300.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是同时并存的.作为可回收利用资源的建筑废弃物,通过有效利用可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若对于建筑废弃物未科学回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起生态系统破坏.通过了解国内外建筑废弃物现状,阐述建筑废弃物处理手段,分析建筑再生材料的市场应用前景.进而对国内建筑垃圾管理和利用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为建筑废弃物环境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