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39篇
综合类   424篇
基础理论   18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09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四川红杉林、岷江冷杉林、中国沙棘林3种典型植被类型林下枯落物的实验分析,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内四川红杉林、岷江冷杉林、中国沙棘林林下枯落物数量、持水能力要高于一般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四川红杉林、岷江冷杉林、中国沙棘林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差异不显著(P=0.080)。LSD多重比较结果可知,中国沙棘林最大持水率显著高于岷江冷杉林、四川红杉林,而岷江冷杉林、四川红杉林间最大持水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42.
基于熵权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论和信息熵理论,对黄河流域1980~2019年重要生态环境指标数据进行熵权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的熵权存在随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单一年度的指标权重结构随时间变化不断调整,各项指标在系统中的重要性非恒定.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近40a黄河流域的环境发展指数(EDI),EDI范围为56.64~76.60.1980~2019年黄河流域EDI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变化趋势,2003年显著增长,之后EDI持续上升.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负反馈效应正在显现,系统逐步由混乱无序向稳定有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向好.  相似文献   
943.
我国西北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基本途径与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试验研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基于中国西部退奈还林还草工程的实背景,现状及研究基础,通过对国外相关实中践进行分析,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的思路和“以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的基本建设,并提出了不同景观立地条件下的56种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944.
基于NDVI的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淮河流域1998~2005年每年第三季度的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MVC法(最大值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取季均NDVI值,然后用像元二分模型求得各年的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近8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8年淮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07/a,其中1999年值最低,2004年值最高。植被变化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更多区域由较低等级的植被覆盖度转变为较高等级植被覆盖度。由Hurst指数预测到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将保持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45.
应用2个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和Topmodel模型),对赣江流域的源头——梅江流域20年内的植被变化所造成的生态水文响应做出了模拟研究。根据2个模型不同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模拟方案,使用SWAT模型模拟径流量的变化,Topmodel模型模拟汇流过程的变化。模拟得到的结果是:排除研究时间段内流域气候变化的影响,仅变换流域下垫面的属性,植被的变化对流域水文特征产生了明显影响,在整个梅江流域的范围内,2000年的年径流总量比1987年增加了146%;在其子流域——琴江流域,1995~2000年的7次洪峰峰值径流出现时间比1987年延迟,峰值径流量减少约5%。这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该流域内进行的植树造林和国土整治工作,即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对流域的生态健康具有良好的回馈效应。  相似文献   
946.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数据和多种观测资料,基于形态学-遥感反演的方法,估算我国主要植被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Z0),将其应用于区域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中改进模式默认Z0值,并结合全国气象和污染物观测数据进行改进效果评估,探究Z0改进对模式气象场和化学场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Z0高值主要位于森林类下垫面,可超过1m;农田、草地类下垫面Z0值较小,低于0.5m,其余植被下垫面的Z0值基本介于两者之间.(2)Z0改进后,10m风速(WS10)和地表温度(TSK)的改进效果较好,而2m温度(T2)和相对湿度(RH)的改进效果不明显;从空间分布和不同下垫面结果来看,Z0对TSK主要是增温作用,对WS10是减小作用;就改进比(各要素改进后的模拟值与改进前的模拟值之差比上改进前的模拟值,下同)而言,Z0改进对WS10的影响大于TSK.从对污染物浓度效果评估看,Z0对PM2.5和PM10模拟改进效果较好,对其它污染物(SO2、NO2、O3)的改进效果不明显.(3)对比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效果评估可知,Z0改进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大于污染物浓度,其主要是通过影响气象场来间接影响污染物浓度.总的来看,Z0改进影响最大的是气象场的10m风速,考虑其原因在于改进后的Z0普遍高于改进前模式默认Z0值,而Z0是表征地表粗糙度的变量,由于地表粗糙度的增加,增强了对气流的阻碍作用,使得近地层风速减小.  相似文献   
947.
长时间地表植被指数变化序列构建与分析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内容。以我国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地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采用时间序列的方差匹配方法,融合了2套卫星遥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产品(GIMMS 3g和MODIS),建立了覆盖1982—2022年的黄土高原暖季(5—9月)NDVI数据集,揭示了其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黄土高原暖季NDVI呈现“先慢后快”的增加趋势,转折点大致出现在2002年,1982—2002年暖季NDVI增速仅为0.01/(10 a),2003—2022年增速高达0.06/(10 a),其中十八大以来增速尤为显著;暖季NDVI快速增加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并向东北、西南方向延展,与“退耕还林(草)”重点区域范围基本一致;在黄土高原南部、东部和青海省东部一带,暖季NDVI呈缓慢下降趋势。过去40年间黄土高原NDVI增加与生态工程建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48.
为了提高农牧业交错带禾本植被过滤带截流减沙效果,在内蒙古中部巨宝庄试验基地设置过滤带茎间距(0.9cm、1.2cm、1.7cm)和宽度(3m、6m、9m)2个因素,包括空白对照共10个处理.研究了植被过滤带茎间距和宽度对截流减沙的响应,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价了不同植被过滤带模式的综合效益,筛选该地区禾本植被过滤带适宜茎间距和宽度.结果显示,在相同植被过滤带茎间距条件下,增加过滤带宽度显著降低径流与泥沙出流量,过滤带宽度为9m与6m处理比3m处理在过滤带末端平均泥沙含量分别减少了80.97%和60.66%,平均径流量分别降低了62.14%、33.59%,并分别推迟水沙出流时间7min和2min.在相同过滤带宽度下,减少植被茎间距有效提高截流减沙效果,其中过滤带茎间距为0.9cm处理比1.2cm与1.7cm处理在过滤带末端平均泥沙含量分别减少了35.4%和48.28%;平均径流量分别降低了16.5%和18.26%.茎间距与宽度对径流、泥沙拦截量影响极显著,过滤带宽度对径流影响更大,且两者交互作用对泥沙拦截量影响极显著.通过熵权TOPSIS评价得出过滤带宽度为9m,茎间距为0.9cm的禾本植被过滤带模式综合评分最高,经济与截流减沙综合效益最优,研究结果对当地植被过滤带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