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6篇
  免费   494篇
  国内免费   3016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192篇
环保管理   292篇
综合类   4331篇
基础理论   963篇
污染及防治   1180篇
评价与监测   370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367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533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476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821.
全自动消解测定土壤/沉积物中的有机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傲  何咏  陈雪  李烨 《环境工程》2016,34(5):152-155
基于传统方法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应用全自动消解仪测定土壤/沉积物中的有机碳。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将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自动化,可同时分析大批量样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24 m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测定高、中、低3种浓度的样品,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9%~106%和91.7%~105%。当取样量为0.5000 g时,检出限为0.0586%,方法指标满足对样品的准确分析。对比现有实验方法,该方法具有高效、节能、准确、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822.
化学氧化耦合电动力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师帅  李芸邑  刘阳生 《环境工程》2016,34(9):160-165
有机污染物严重危害着我国土壤环境。探讨了电动力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相关参数的变化特性,并探究了电动力修复耦合化学氧化工艺及表面活性剂辅助等多种措施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辅助反应可帮助提高有机污染物溶解性与迁移性能,从而提高修复效果;采用KMn O4氧化耦合电动力工艺修复受污染高岭土时有着最佳的修复效率,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823.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与植被碳密度,估算了城市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乌鲁木齐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s, ISA)以中部南部内部填充与北部扩张的形式约增加62%,主要占用农田(27%)与荒漠(62%)。2)乌鲁木齐市生态系统碳库主体(95%)分布在土壤中,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导致约25%的碳库损失,由农田、裸土/残存荒漠以及城市绿地转变为ISA解释了68%的土壤有机碳和63%的植被碳损失量,其空间分布与ISA的扩张相一致。城市植被及其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抵消部分因土地变化而损失的生态系统碳。  相似文献   
824.
通过吸附实验考察连续流间歇生物反应器(CIBR)中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效果及吸附类型,分析好氧、缺氧和厌氧环境对污泥吸附有机物能力的影响,进而探讨污泥的吸附能力在CIBR实现有机物高效去除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好氧/缺氧/厌氧环境对活性污泥及其灭活污泥吸附有机物能力影响不大,各环境下平均吸附率分别达到54.09%和48.62%.污泥良好的吸附能力及其先吸附后生物降解的特性,保证了CIBR混合液中COD值始终低于30 mg/L.  相似文献   
825.
针对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危害,主要包括对挥发性有机物的介绍、VOCs对环境的危害,同时介绍了VOCs的来源,挥发性有机废气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严重危害,文章阐述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然后对有机废气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进行了介绍,主要有回收法和分解法两种方法,其中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技术和燃烧法、生物法、电晕法、生化法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826.
于2014年1月至12月对湖北省9个城市21家典型企业的固定燃烧源进行了典型大气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工作,研究了固定燃烧源大气颗粒物及VOCs的排放特征及其物质组成。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年排放总量与装机容量呈正相关关系,颗粒物粒径越细占总颗粒物的质量百分比越低;不同燃料的锅炉废气中的PM10和PM2.5质量浓度表现为:石油焦煤生活垃圾,燃气锅炉废气中只检出PM1.0;焦化厂和炼铁厂锅炉废气中的VOCs以烯(炔)烃为主,各占79.21%和81.09%,乙烯占总VOCs的百分比最高,分别为69.13%和68.88%;燃油锅炉废气中的VOCs以烯(炔)烃(91.74%)为主,燃气锅炉废气中的VOCs以烯(炔)烃(37.96%)和醛脂(38.79%)为主;锅炉废气中VOCs的组分和浓度受锅炉使用类型和燃料类型差异的影响,排放废气中的VOCs浓度水平表现为:焦化厂锅炉炼铁厂锅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且组分更复杂。  相似文献   
827.
This article compiles the actual knowledge of the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BVOC) emissions estimated using model method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The developed history of BVOC emission models is presented briefly and three typical emission models a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from local studies related to BVOC emissions have been summarize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local researchers conduct BVOC emission studies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assessment of model inputs, to compiling regional emission inventories to quantifying the uncertainties and evaluating the model results. Beyond that, more basic researche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future to close the gaps in knowledge on BVOC emission mechanisms, to develop the emission models and to refine the inventory results.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perspective on these aspects in the broad field of research associated with BVOC emissions in the PRD region.  相似文献   
828.
夏季为环境空气中臭氧污染事件的频发时期,针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的时间精细化的来源解析研究,对有效地进行臭氧污染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2019年夏季(6~8月)天津市郊区点位监测的小时分辨率VOCs在线数据,分析臭氧污染事件和非臭氧污染时期环境受体中VOCs及其OFP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精细化的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环境受体中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4.42×10-9,臭氧污染事件中的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7.72×10-9,较非臭氧污染时期增加15.69%.夏季总VOCs(TVOCs)的OFP为87.92×10-9,其中烯烃的OFP最高,对TVOCs的OFP的贡献达58.28%.臭氧污染事件中TVOCs的OFP为102.68×10-9,较非臭氧污染时期增加19.59%.臭氧污染事件中VOCs的来源分别为石化工业及汽油挥发(29.44%)、柴油车尾气(23.52%)、液化石油气及汽油车尾气(22.00%)、天然气及燃烧(13.41%)、溶剂使用(6.14%)和植物排放(5.49%).相比于非臭氧污染时期,液化石油气及汽油车尾气和柴油车尾气分别增长4.84%和5.29%.石化工业及汽油挥发和植物排放的贡献均表现为08:00开始上升,11:00达到最高,这与太阳辐射增强和温度不断上升密切相关.液化石油气及汽油车尾气和柴油车尾气均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并在夜间(00:00~06:00)保持较高贡献水平.根据PMF结果并结合OFP的计算方法,解析了不同源类对臭氧生成潜势的 贡献.石化工业及汽油挥发(31.01%)和柴油车尾气(36.64%)是较高贡献源类,相比非臭氧污染时期分别增加了 1.74%和8.27%;并且石化工业及汽油挥发贡献率在臭氧污染事件发生过程的上升阶段显著增加,而在下降阶段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29.
钱骏  徐晨曦  陈军辉  姜涛  韩丽  王成辉  李英杰  王波  刘政 《环境科学》2021,42(12):5736-5746
2020年4月24日至5月6日成都市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复合污染过程期间,在成都市城区开展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NO,、VOCs)和气象参数观测实验,基于观测数据采用OBM模型对市区臭氧敏感性和主控因子进行识别,并采用PMF模型对关键VOCs物种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臭氧超标日各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上升,V...  相似文献   
830.
Chlorine dioxide (ClO2) disinfection usually does not produce halogen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bu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organic by-product chlorite (ClO2) is a serious consideration. In this study, the ClO2 formation rule in the ClO2 disinf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ce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reductive inorganics and four natural organic matters (NOMs), respectively. Fe2+ and S2– mainly reduced ClO2 to ClO2 at low concentrations. When ClO2 was consumed, the ClO2 would be further reduced by Fe2+ and S2–,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ClO2.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of Mn2+ with ClO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Fe2+ and S2–. It might be the case that MnO2 generated by the reaction between Mn2+ and ClO2 had 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oxidation on Mn2+. However, Mn2+ would not reduce ClO2. Among the four NOMs, humic acid and fulvic acid reacted with ClO2 actively, followed by bovine serum albumin, while sodium alginate had almost no reaction with ClO2. The maximum ClO2 yields of reductive inorganics (7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M (around 60%). The lower the concentration of reductive substances, the more ClO2 could be produced by per unit concentration of reductive substances. The results of the actual water samples showed that both reductive inorganics and NO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lO2 in dis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