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39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330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61.
小麦秸秆生物炭对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属于尼泊金酯类物质,是一种典型的新兴环境污染物.本研究通过制得不同热解温度(300、500和700℃)下的小麦秸秆生物炭(分别表示为BC300、BC500、BC700),对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进行间歇吸附.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升高会导致生物炭表面疏水性增强,且引起零电荷点从8.37升至9.42.溶液初始p H值由8升至12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去除率显著递减;此外,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强会导致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去除率的下降.生物炭吸附水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其中,最大吸附容量排序为:BC700BC500BC300.同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为吸热自发过程.此外,经过4轮再生吸附,生物炭吸附容量仍可达到最初的90%,其中,BC700展示出最高的吸附效率(92.76%).  相似文献   
462.
旱作垅种(小麦)沟盖(玉米)地膜带田优于目前推广的沟种(小麦)垅盖(玉米)带田种植形式。在作物共生期相互调水作用更趋合理,平衡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供需矛盾,作物的生态条件更加适宜,群体结构更加协调,提高了作物的生产量,前者比后者增产90%~125%。  相似文献   
463.
小麦根际环境中铜和铅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采用根垫法研究了小麦根际土壤中铜和铅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交换态铜的含量显著增加,0-5mm范围内交换态铜增加110%,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则有所下降,这样的根际影响随着距离根系距离的加大而减弱,铜形态变化主要发生在0-2mm范围内,铅的形态测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464.
呋喃丹对植物幼苗生长和生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不同剂量的呋喃丹施入棉花、玉米、小麦及水稻幼苗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当呋喃丹浓度≤10ppm时对作物均无影响;对棉苗的生长和玉米叶片叶绿素形成有促进作用;对玉米离子外渗、TTC还原力和LDR无影响。盆栽试验施入75kg/ha。(折算,3%含量)以下的呋喃丹对棉苗的生长、离子外渗和光合速率均无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呋喃丹对作物毒性低,在一般田间施用量下,对作物生长和某些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65.
我国北方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少雨,农业水资源紧缺,因此,由汛期降水形成的底墒,特别是土壤深层储藏的水分则成为小麦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大型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了提高底墒和土壤深层水分利用率,以肥促根觅水的旱作冬小麦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深度在20~40cm范围内,能明显促进冬小麦中、下层根系的生长发育,扩大作物觅取水分和养分的土壤空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储藏在土壤深层的水分,从而能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调控作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66.
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生产潜力模拟研究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常规研究方法的不足,探讨了作物生长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在模型验证和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应用DSSAT3中的CERES小麦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28个代表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统计计算了各点小麦产量潜力多年平均值、标准差、最高值和最低值,分析了潜力值年际变异与地区分布差异,并计算了小麦的水分满足率。黄土高原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水分满足率分别为7970~8647kg/hm2、2219~7545kg/hm2和0.278~0.872,春小麦分别为7436~9127kg/hm2、0~7598kg/hm2和0.192~0.961。  相似文献   
467.
荧光光谱法研究稀土元素铕在小麦细胞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小麦根施稀土元素铕数天后,Eu3+在根和叶片细胞膜和细胞内的分布定位.测试结果与对照相比,小麦细胞膜和线粒体的相对荧光强度较强,细胞质中没有铕的荧光;根和叶片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单位蛋白所结合的稀土元素铕的含量不同.表明稀土元素铕在细胞内与蛋白质的结合不具有随机性,而是在细胞膜和线粒体内有富集和积累.  相似文献   
468.
在扬州和聊城两地进行了除草剂异丙隆在小麦上和麦田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异丙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4d和8~14d;收获时小麦籽粒中异丙隆残留量小于0.04mg/kg。推荐暂定异丙隆在小麦上MRIL值为0.5mg/kg。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按7.5kg/hm ̄2用量,在次年早春(2月)使用,籽粒中异丙隆最终残留量不会超过MRL值,对小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69.
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DDT对小麦根系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青  陶澍 《生态环境》2003,12(2):135-138
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分别选用水、正己烷、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作为DDT的提取剂,用这3种提取剂逐级连续提取,研究了这3级提取剂所提取的DDT量的差别及其与小麦根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氯的水提取量随土壤D0c的增加而上升,正己烷提取量随土壤TOC的增加而下降,正己烷/丙酮提取量随土壤TOC的增加而上升。根吸收与水提取量没有确定的关系,但与正己烷提取量具正相关关系,与正己烷/丙酮提取量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70.
铜对小麦氮素代谢的影响李延(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杭州310029)黄毅斌(福建农科院土肥所,福州350013)秦遂初(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杭州310029)铜在1931年由A.Sommer证实为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近年来,随着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