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3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328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人工增强紫外辐射的方法模拟UV-B增强,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冬小麦系统的CO2排放通量,研究UV-B增强与秸秆施用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增强与秸秆施用没有改变CO2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UV-B具有抑制效应,显著降低了拔节-孕穗期的CO2排放,降幅达15.48% (P=0.055).秸秆施用对CO2排放具有促进效应,使返青期和拔节 -孕穗期的CO2排放分别增加了59.52% (P=0.005)和13.10% (P=0.092).秸秆施用和UV-B增强处理增加了返青期的CO2排放,增幅为30.95% (P=0.083).对照、UV-B增强、秸秆施用和秸秆施用+UV-B增强4种处理的系统CO2排放与气温都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关系 (P<0.01),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6,0.60,0.45和0.51,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分别为1.83,1.97,1.55和1.70.  相似文献   
532.
杨野  郭再华  耿明建  王巧兰  赵竹青 《生态环境》2010,19(10):2280-2284
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植物有机酸分泌存在显著差异,有机酸主要在三羧酸循环途径中产生,但目前有机酸分泌差异与有机酸代谢关系还不是很清楚。以耐铝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ET8和铝敏感型小麦品种ES8为材料,研究了铝胁迫对不同耐铝小麦品种根内源苹果酸含量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脱氢酶(PEPC),柠檬酸合成酶(CS)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处理(0、25、50、100μmol.L-1)对内源苹果酸含量无显著影响,相同处理条件下ET8和ES8间亦无显著差异,分别为每根尖(0.48±0.01)、(0.46±0.03)、(0.57±0.02)、(0.52±0.02)nmol和(0.45±0.02)、(0.51±0.09)、(0.51±0.11)、(0.54±0.04)nmol;同无铝处理相比,50或100μmol.L-1铝处理显著促进ET8和ES8根尖细胞PEPC活性升高,但各铝浓度处理对CS和MDH活性无显著影响;相同处理条件下ET8和ES8根尖细胞PEPC,CS和MDH 3种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小麦品种根苹果酸分泌差异与内源苹果酸含量及有机酸代谢无关。  相似文献   
533.
在土壤(山西土)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硝化抑制剂(氢醌、硫脲、双氰胺),研究了其对小麦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氰胺对小麦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硫脲对小麦发芽势和发芽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氢醌对小麦发芽势和发芽率抑制明显;双氰胺和氢醌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大,而硫脲能显著降低小麦幼苗的根长、茎长、根重和茎重;双氰胺对小麦种子和幼苗毒性相对较小,硫脲毒性相对较大,小麦的根重、茎重和根伸长可以作为硫脲对小麦危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34.
除草剂对优质小麦品质和旗叶保护酶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除草剂在正常剂量下对2个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性状、蛋白质组分和旗叶保护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籽粒灌浆过程中,2,4-D丁酯处理使籽粒蛋白质含量一直较高,世玛处理在灌浆前中期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但灌浆末期籽粒蛋白质含量最低,巨星和骠马处理影响较小.2,4-D丁酯处理使收获时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最高,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和评价值等加工品质最好,世玛处理则使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最差,巨星和骠马处理影响相对较小.籽粒灌浆期间,2,4-D丁酯处理使旗叶SOD、CAT和POD活性一直较低,尤其是籽粒灌浆末期活性最低;其它除草剂使旗叶SOD、CAT和POD活性在不同灌浆时期存在差异:灌浆前中期,骠马处理使3种保护酶活性最高;灌浆后期,世玛处理使旗叶中保护酶活性下降缓慢,且活性最高.籽粒灌浆期前期,4种除草剂对旗叶中MDA含量的影响是:世玛>骠马>CK>巨星>2,4-D丁酯,灌浆中后期,2,4-D丁酯和巨星处理使MDA含量快速提高,世玛和骠马处理使MDA含量升高相对较慢,到灌浆末期,2,4-D丁酯使MDA含量最高,世玛处理最低.图5表2参22  相似文献   
535.
选择KOK1679和Li(抗蚜)、北京837和北京411(感蚜)等4个小麦品种(系),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期或组织中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和阿魏酸3种酚酸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期或组织中,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在各品种问均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小麦植株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并不完全与品种抗感蚜性一致.在3个生长期或组织中,小麦抗蚜品种中的阿魏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感蚜品种;而咖啡酸在苗期组织和旗叶中以及对羟基苯甲酸在穗部,小麦抗蚜和感蚜品种中的含量恰恰与阿魏酸含量相反.由此可见,阿魏酸在不同生长期或组织中的含量高低符合小麦品种抗蚜和感蚜特性,因此可能与小麦对蚜虫的抗性密切相关.同时,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在小麦各品种中随不同生长期或组织而变化.除KOK1679品种中的对羟基苯甲酸外,在其他各品种中,不同生长期或组织中的3种化合物含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图2表1参21  相似文献   
536.
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在As污染土壤中施加氮肥、磷肥、粉煤灰和CaCO3对小麦籽粒萌发、幼苗生理及成熟期籽粒w(As)的影响,并探讨了4种改良剂对在As污染土壤上种植小麦的有效改良方法. 结果表明:适量的氮肥、磷肥、粉煤灰和CaCO3对As污染土壤的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缓解As对小麦的毒害,并降低成熟期籽粒的w(As). 表现为出苗率、幼苗株高、植株鲜重增大,w(叶绿素a)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和w(游离脯氨酸)下降,成熟期籽粒的w(As)降低.   相似文献   
537.
中国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底墒干旱模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期0-100cm土壤底墒与当年7-9月的降水量、可能蒸散量,水分盈亏量和年降水量和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以及径流率等8个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计算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各单因子统计模型和不同F检验水平下的多因子统计模型,并对各统计模型进行了精度比较。选取其中一个模型,计算了北方冬小麦区94个站点1961-2000年历年冬小麦播种期的土壤底墒值,初步得到了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变化规律,并为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计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8.
安徽省冬小麦渍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将安徽省冬小麦种植区划分为淮北、沿淮、江淮3个区域,采用根据大面积多种农作物平均单产求算小面积作物趋势产量的方法,计算了各区域冬小麦的减产率。分析了各区渍涝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最大时段,确定了主要危害因子和指标,探讨用主要因子法和Q值法构造减产率和危害因子间的相关函数,建立了安徽省各区域冬小麦渍涝灾害损失模型和综合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539.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与保氮增效剂共施的效应函数和保氮增效剂促进小麦省肥增产的比较效果。同的供氮水平,保氮增效剂均能改善小麦植株经济性状,促进籽粒增产,提高氮肥报酬和施肥利润。保氮增效剂用量为氮肥实物量的5%作小麦基肥,旱地增产45~52.5kg/亩,稻田增产54.5~74.5kg/亩,氮肥报酬提高41.4~68.6%。  相似文献   
540.
在小麦雪腐病、纹枯病混合发生的情况下,使用扑草净麦田除草显着抑制纹枯病的发生,而对雪腐病有促进作用,且播后芽前施药较二叶一心施药发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