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3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large range of body-mass values of soil organisms provides a tool to assess the ec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soil communities.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graphical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soi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to illustrate their application to real soil food web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g-transformed mass and abundance of soil organisms in 20 Dutch meadows and heathland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principles of allometry, maximal use can be made of ecological theory to build and explain food webs. The aggregate contribution of small invertebrates such as nematodes to the entire community is high under low soil phosphorus content and causes shifts in the mass–abundance relationships and in the trophic structures. We show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average of the trophic link lengths is a reliable predictor for assessing soil fertility responses. Ordered trophic link pairs suggest a self-organizing structure of food webs according to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can predict environmental shifts in ecologically meaningful way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ll users.  相似文献   
92.
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采取交替运行方式,不需要污泥和混合液回流,良好的循环周期设置对系统至关重要,通过试验研究对不同循环周期设置时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对主体段进水池状态进行了跟踪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和泥龄分别为13 h、18 d的条件下,主体段按120 min设置时能形成良好的厌氧释磷条件,磷的释放率达到0.88 gP/kg MLSS·h,主体段、过渡段和沉淀段分别按120、60和60 min的周期设置时TP、TN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3.
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和有机碳周转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结果率定了温度、积水强度、冻融交替对湿地有机碳分解矿化的影响参数,建立了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模型.利用实地观测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对模型的灵敏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中温带(三江平原)和亚热带(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和碳累积特征,沉积物呼吸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三江平原常年积水沼泽有机碳密度约为80×109 g·km-2,洞庭湖湿地碳密度约为20×109 g·km-2;三江平原常年积水沼泽和季节性积水沼泽每年碳的净固定速率分别为104 g·m-2和76 g·m-2;该模型对温度和大气CO2浓度变化反应敏感.在既定的水文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增温可能会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变得更为活跃;在CO2浓度倍增和增温小于2.5℃的气候变化情景时,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积累的有机碳密度增加,系统仍为大气的CO2 汇,但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并不利于湿地有机碳的积累,由于CO2施肥效应和温度升高增加的系统NPP补偿不了因温度升高导致的沉积物呼吸速率加快而损失的碳,季节性积水沼泽生态系统积累的有机碳甚至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4.
3种水培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氮循环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静平  程凯 《环境工程学报》2011,5(9):2139-2143
通过收集水培吊兰、空心菜和水芹的根系分泌物,采用液相色谱分析了其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并研究了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对氮循环菌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对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
介绍了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将清洁生产模式引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前后的实际效果分析,显著地反映了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对企业如何使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Mass-dependent and mass-independent mercury isotope fractionation potentially generates unique source signatures that can be used to apportion contributions to sediment contamin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findings from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that have used mercury isotopes to identify sources. It also discusses a mass balance mercury isotope fractionation model that simulates changes in isotopic source signatures in aquatic systems caused by natural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l, the extent of source signature alteration depends on chemical speciation, with more labile forms exhibiting greater isotopic fractionation. Apportionment is tractable when differences between δ202Hg of sources are larger than potential changes in isotopic signatures following the release of mercury into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7.
三峡库区柏木林降雨的再分配及养分循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三峡库区柏木林为对象,定量研究了雨季(7月)林分中降雨的再分配及N、P两种养分元素的循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穿透雨量占总降雨量的79.70%,树干茎流占总降雨量的1.17%,树冠截留量占总降雨量的19.13%,地表径流系数平均为198%;2)由于淋溶作用,实际进入林地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总N和总P的含量均升高了较大的幅度。降雨时总N和总P含量的相对平衡值分别为0461 mg/L和0.075 mg/L,淋溶系数为1.86和2.94,迁移系数为0.57和0.29;3)柏木林生态系统中,N的总贮量为36. 00 x103kg/hm2,P的总贮量为2.512 X 103kg/hm2,其绝大部分(N为 99. 5%, P为 98. 8%)贮藏在土壤库中; 4)在有燃料输出的情况下,系统中的 N和 P循环效率分别为0.43和0.41。燃料的输出导致系统N和P循环效率降低,土壤中养分减少,从而导致系统养分的缺乏,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98.
大量研究表明,酸沉降引起酸化敏感性湖泊湖水的酸化,会影响湖泊系统汞的赋存状态和相互转化。但是,对于酸沉降同时引起的湖泊SO42 的增加是否会影响湖泊汞的赋存状态和相互转化尚存在分歧。而对于非酸化敏感湖泊,受酸沉降影响湖水仍然呈现碱性的湖泊结果如何还不清楚。据此,本文综述了湖泊体系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演化规律,并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西南地区湖泊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及其污染和研究现状,指出对酸沉降区域碱性湖泊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9.
刘国锋  钟继承  何俊  张雷  范成新 《环境科学》2009,30(9):2520-2526
对因藻华大量聚集死亡而造成水体呈强还原环境(DO=0.14 mg.L-1,Eh=-89.3 mV)的黑水团区中Fe-S-P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残体的沉降使得黑水区沉积物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因藻细胞残体的贡献,沉积物表层中Org-P含量急剧增加(比非黑水区多72 mg.kg-1);受较低Eh的影响,沉积物中与Fe结合的磷出现解析,使得黑水区沉积物中活性铁和PO43--P含量增加,黑水区中沉积物间隙水PO43--P要远高于非黑水团区,表明其有向上覆水释放的趋势;造成沉积物中Fe-P含量比非黑水区中的要低.在强还原条件下沉积物中铁的氧化物呈现出由结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化的趋势(Dithio-Fe比非黑水区高达30μmol.g-1),从而使得可供生物利用的活性铁含量增加,这为藻华再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在初始阶段大量增加,但后期由于形成了H2S气体逸散到水体中其含量反而减少;表层沉积物硫化物含量也呈增加现象(比非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要高50μmol.g-1).  相似文献   
100.
皖南山区降水酸性特征与元素沉降通量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位于北亚热带的安徽南部丘陵地区为研究区域,2007年4~11月间通过定期监测雨水以及对其pH和主要阴阳离子的测定,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酸性特征与H+和其他元素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在皖南地区雨水pH的平均值为4.61, 酸雨频率高达92%.Ca2+是含量最高的阳离子,平均浓度为68.82 μeq/L,SO2-4是含量较高的阴离子其浓度为39.69 μeq/L. SO2-4/NO-3的平均值是1.23, 反映了大气污染特征是SO2与NOx并重的复合型污染.雨水中各离子含量和输入量的动态变化表明该地区大气NOx主要是近源的农业活动所引起,SO2主要来自远源工业污染,盐基离子的变化则有北方沙尘远源传输的影响.2007年4~11月降水输入的盐基离子总量为1289 eq/hm2,NO-3和SO2-4的总量为926 eq/hm2,H+总量为360 eq/hm2,表明酸沉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