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4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18篇
综合类   151篇
基础理论   169篇
环境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66篇
灾害及防治   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6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黄河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解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本的供需状况,通过分析两大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探讨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借鉴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黄河三角洲今后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以减少对资源的不合理需求,提出正确的功能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足迹需求均高于全国0.8hm2/人的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足迹需求为1.5403hm2/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足迹需求为1.3514hm2/人。(2)化石燃料的供需状况是影响两大三角洲地区生态赤字的关键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占总生态足迹需求的72.67%,位居全国第一位;黄河三角洲地区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占总生态足迹需求的49.85%。(3)珠江三角洲除林地尚有少量生态盈余外,其他生态足迹需求均存在明显的生态赤字。受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化石燃料用地和耕地资源已出现生态赤字。(4)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两大三角洲的生态足迹均呈现“低需求,低供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2.
153.
社会资本和环境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经济、社会、环境体系中社会资本与环境资本对经济的影响,用可持续发展观点修正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154.
韶山灌溉工程是湖南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到目前已安全运行了30多年,该工程的兴建,使该地区摆脱了旱魔的长期威胁,促进了区内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高。从纵向与横向和定性与定量的计算,对比分析研究中,总结了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5.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EJ) literature can benefit from comparative analysis that helps to identify conditions for more and less successful outcomes. A data set of 50 EJ cases in the U.S. was developed with high and low remediation as the outcome. Causal conditions were selected on theoretical grounds, and included five mobilizing strategies (local and state government coalitions, federal government attention, civil disobedience, litigation, and national NGO support) and three general conditions (absence of industry counter-mobilization, presence of water pollution, and proposed or new sit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ll causal conditions were found in the high-remediation cases but that some conditions (water pollution and local–state coalitions) were more consist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remediation outcome. The analysis points to the value of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local EJ outcomes and to the need for better case study collections.  相似文献   
156.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针对1615—1619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旱、蝗、涝等群发灾害,以蝗灾为主线,复原蝗灾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解析其发生的气候背景和社会响应。结果表明:(1)蝗灾事件呈现五年的发生发展衰亡周期,县次波动明显,1616和1617年为峰值年份;(2)蝗灾以中、高等级发生为主,核心区域为黄淮海平原,热点地区为山东、河南、安徽等;空间上呈现“北密南疏”、“北方主导”的分布格局;(3)蝗与旱、涝的空间叠加显示,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涝-蝗组合则呈零星分布,旱蝗并发的频次高于涝蝗,旱蝗关系更紧密;(4)蝗灾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疫灾,体现了灾异的时空传递与承继,且次生灾害的出现存在滞后效应;(5)在寒冷期,蝗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与降水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7.
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研究滞后的现实,在构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表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同性及相关问题,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Ⅰ)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Ⅱ)相悖阶段,(Ⅲ)无序失衡阶段,(Ⅳ)抑制发展阶段。其中阶段Ⅲ只是理论结果,在实际政策约束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下一般不会出现;而阶段Ⅱ和阶段Ⅳ可能会短期出现。以安塞县为例,系统分析了不同阶段协同性演变过程:1995—2014年,安塞县先后经历了相悖阶段和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的下降时期。基于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林种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退耕林分质量,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8.
《组织行为杂志》2017,38(6):856-875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to job insecurity research. Worrying about becoming jobless, we argue, is detrimental because it implies an anticipated membership of a negatively evaluated group—the group of unemployed people. Job insecurity hence threatens a person's social identity as an employed person. This in turn will affect well‐being and job performance. A three‐wave survey study amongst 377 British employees supports this perspective. Persons who felt higher levels of job insecurity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a weaker social identity as an employed person. This effect was found to be stable over time and also held against a test of reverse causality. Furthermore, social identity as an employed person influenced well‐being and in‐role job performance and mediated the effect of job insecurity on these two variables over time. Different to the expectations, social identity as an employed person and organisational proactivity were not connected. The findings deliver interesting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social identity as an employed person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ob insecur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oretically, this perspective illustrates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related nature of job insecurity and offers a novel way of connecting work situations with individual well‐being,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9.
陈丹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2):114-116,127
突发灾害事件的处置将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对其予以健全和强化社会控制是一个亟待加强的研究视角.本文从探讨社会控制的一般理论入手,重点解析突发灾害事件中如何进行社会控制,在此基础上剖析当前我国突发灾害事件社会控制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0.
文章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出发,综合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动态,包括固碳释氧、降温增湿、防灾减灾等生态、社会效益的货币化度量,以及国外利用"3S"技术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等方面。指出当前城市绿地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两个新方向是:城市绿地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