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0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804篇
安全科学   742篇
废物处理   80篇
环保管理   173篇
综合类   1896篇
基础理论   403篇
污染及防治   380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188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71.
2017年12月~2018年1月在南京地区对气溶胶的云凝结核(CCN)活化特征进行外场观测,并利用4种常用的闭合方法实现对CCN数浓度的预测.结果表明本次观测期间南京地区的气溶胶具有较高的CCN活性,吸湿性参数(κ)的平均值为0.36.对清洁到不同程度雾-霾天气溶胶污染的CCN活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污染程度的加深,气溶胶的吸湿性逐渐减弱;在同一能见度(VIS)范围内,环境相对湿度(RH)更高的天气类型中气溶胶的吸湿性和活化能力也更高,这可能由于高RH条件能促进大气中非均相及液相反应生成更多的二次无机气溶胶.4种闭合方法的结果显示,利用临界粒径、截断粒径及粒径分辨的活化谱三种方法总体上均有较好的闭合结果.其中,对于低过饱和度(S)下的预测来说,利用截断粒径方法的闭合结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872.
为探究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胞外金属元素特性,将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根据粒径筛分为0.5~1.4mm、1.4~2.8mm、>2.8mm 3组,提取不同粒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研究EPS金属元素特性.结果表明,蛋白质(PN)是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的主要成分,占EPS含量的84.2%以上.随着粒径的增大,EPS中Na、K、Ca、Mg元素含量均增多,且与EPS中蛋白质含量变化一致.EPS中K、Ca、Mg元素的离子形式占比分别为68.6%、56.2%、94.7%.EPS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CER)处理后,0.5~1.4mm、1.4~2.8mm、>2.8mm组EPS Zeta电位分别减小了4.7,7.2,9.1mV,EPS中的金属离子可通过压缩双电层作用促进颗粒污泥的聚集,金属离子对大粒径颗粒污泥EPS Zeta电位的影响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873.
溢流口是许多雨水控制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溢流口的水力特性缺乏针对性研究,国内外雨水手册中溢流口的设计计算公式较为粗糙,不足以用来指导设计计算。环形薄壁堰作为溢流口的典型作法,也可认为是"汇流"的一种宏观方式,其堰高和内径是其表征流量-水头关系的两个几何要素。通过实验室试验测量不同堰高和内径的流量-水头关系,结果表明堰的高度对环形薄壁堰的过流能力有一定影响;针对不同内径的环形薄壁堰绘制无量纲曲线,得到通用公式,可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溢流口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4.
亚铁氧化反硝化过程,是指亚铁氧化和NO3--N还原相结合的生物矿化过程,该过程不仅可以实现水中NO3--N脱除,还可以得到对多种污染物有较强吸附去除能力的铁矿物。构建了亚铁氧化反硝化过程的连续流式生物膜反应器,分析了反应器运行3个月后内部生成的颗粒物特性及其对重金属镉(Cd)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反应器内不同位置会生成颗粒成分不同的铁矿物,下部和中部以菱铁矿为主,上部以针铁矿为主。这些颗粒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多种有利于吸附的有机官能团,对于水中Cd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不同位置形成的颗粒物的吸附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出水>上部>中部>下部,去除率均可达到84%以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  相似文献   
875.
渗滤液水质特性复杂,含有大量COD、氨氮、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室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文章介绍了不同来源的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及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4种工艺组合路线,分析了国内主流渗滤液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工程化应用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76.
为分析自热临界温度和采空区漏风风速对煤自燃的影响,在常温(30℃)、中温(60℃)、不同通气量等条件下对滕东煤矿3下煤层煤样进行了煤炭自燃氧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样在60℃氧化所放出的CO量较30℃时高3.4~4.1倍,煤炭氧化速率上升梯度约1.35 ppm/℃;在恒温变通气量条件下,CO气体浓度呈现先减小后稳定的趋势,CO的释放量随通气量的增大而减小;在通气量为50 mL/min(采空区漏风为0.1 m/min)的条件下,煤氧化释放的CO量最大且煤氧化能力最强,应加强最易发生自燃漏风区域的密封防护。  相似文献   
877.
汽油机的颗粒物排放与所用燃料的性能密切相关.为评价燃料特性对汽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一个简化PN指数(SPNI)关系式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该指数包含T70(70%蒸馏温度)、重芳烃(碳数≥9)含量、终馏点温度和烯烃含量4个关键的燃料参数.在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配制了代表不同地区市场油的20种模型燃料,并对其燃料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发动机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典型运行模式下的发动机实际颗粒物数量(PN)排放均与SPNI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与已有的详细PM指数相比,该模型计算更为简便,可操作性强.该简化PN指数可用于工程上评价不同汽油燃料的颗粒物排放潜势.  相似文献   
878.
生物炭对褐土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了探讨生物炭施用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用量(0、10、20、40 t·hm~(-2))生物炭施用3a后植烟褐土真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添加生物炭3 a后显著提高了土壤pH、含水率、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而降低了土壤容重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Illumina Mi Seq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改变真菌群落结构.物种注释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真菌优势菌群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其相对丰度之和占所有可注释真菌丰度的90%以上.生物炭提高了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生物炭增加了链格孢属(Alternaria)、锥盖伞属(Conocybe)和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放射毛霉(Actinomucor)和赤霉菌(Gibberella)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RDA)及Mantel检验结果说明,土壤DOC、pH和含水率是影响褐土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生物炭施用3 a后对土壤理化特性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环境因子的改变驱动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生态演替.  相似文献   
879.
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缓解乳化油在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过程中所产生的堵塞及修复效率降低的问题,采用升温相转变技术手段,制备纳米乳化油.并采用一维柱实验,开展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研究,对比分析微米及纳米乳化油造成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在多孔介质中的截留比率及迁移距离等问题,探究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微米及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中砂介质渗透性损失分别为20.40%和3.20%,乳化油截留比率分别为28.51%和20.15%.由此可见,乳化油截留是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重要原因,减小乳化油粒径可有效缓解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与微米乳化油相比,纳米乳化油有效降低中、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84.3%和47.5%.此外,乳化油截留对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中砂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分别为6.53 m和8.19 m.相比之下,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为10.70%,截留比率为25.71%,迁移距离为7.36 m,说明纳米乳化油迁移效果更佳,可适用介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880.
目的研究起落架舱上蒙皮裂纹原因。方法通过建立起落架舱有限元模型,进行固有频率特性计算,同时空测故障区域蒙皮的振动加速度以及动应力,对起落架舱蒙皮的振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起落架舱三角区故障区域振动量级大于非故障区域,起落架舱三角区振动功率谱密度最大值的频率区间在200~500 Hz的中频频段,起落架舱三角区结构振动的幅值与飞机的法向过载Ny密切相关,静载大概是动载的100倍。结论飞机机动过载产生的静载远大于振动产生的动载,起落架舱三角区故障区域以静载为主,是造成裂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