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129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23篇
综合类   510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看,增长方式已出现渐进式转变,粗放型特征减弱,集约型增长特征渐显,增长质量在提高。分阶段看,1979-1990年年均增长9.15%,外延增长5.37%,内涵增长3.78%。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半壁江山,劳动投入贡献首次超过资本投入,达33.7%。经济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但内涵增长的成份开始累积。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讨引起黄龙钙华沉积区附着藻类大量滋生的原因、持续发展的趋势以及对钙华景观产生的影响,于2015年春、夏、秋季采集景区内12个典型样地的藻样和水样,在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和环境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CCA(典型对应分析)以探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① 试验共检出藻类88种,隶属于5门9纲18目20科37属,优势种以贫营养土著型为主;② 随季节更替,物种丰度、生物量和Margalef指数增加,Pielou指数下降,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稳定;③ 基于CCA结果发现,pH(F=1.6,P=0.02)和海拔(F=1.5,P=0.04)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显示,当前环境下,自然因子较人为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后期在制订水环境评估及钙华资源保护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特定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介绍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时代背景,以浙江省丽水市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例,分析得出更好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主要路径:顺应自然发展;考虑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提升媒体宣介能力;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县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4.
臭氧氧化脱硝作为新型的低温脱硝方法,在市场上得到较多应用。本文对臭氧氧化脱硝技术的原理和优势进行简要分析,结合传统脱硝工艺进行简单对比。并从理论上简要分析对臭氧污染无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5.
国家和地方陆续制定出更严格的地方大气颗粒物排放标准,新修订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又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加强对大气固定源颗粒物的治理,提高除尘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效率,可降低中PM2.5的污染浓度,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与其他除尘技术相比袋式除尘技术在治理大气固定污染源PM2.5污染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可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6.
本文指出餐厨垃圾处理的主流工艺—微生物发酵制蛋白饲料,探讨了目前我国饲料化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应在前期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上,筛选与培育优质发酵菌种,根据具体地区餐厨垃圾特点,建立菌种发酵环境数据库,并研究开发高效加工工艺与成套设备.  相似文献   
47.
氨氮浓度对苦草上附植藻类定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附植藻类群落定植演替规律,利用显微计数法,通过室内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水体中不同氨氮浓度对太湖常见沉水植物苦草上附植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的样品在以硅藻门中脆杆藻属、直链藻属、桥弯藻属、舟行藻属以及蓝藻门的色球藻属为优势种的样品在放置到不同浓度氨氮的实验组后,最后群落演变成为在低浓度氨氮营养盐下以舟行藻和脆杆藻为优势属,中高浓度的氨氮营养盐下以绿藻门的毛枝藻和硅藻门的小环藻和舟行藻为优势属的附植藻类群落结构;生物量在低浓度范围内与氨氮营养盐呈正相关。表明氨氮营养盐对附植藻类群落结构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8.
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全省国土面积14.8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2292千米,近海水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畜牧业、渔业、优质水果及多种特产品的重点产区,也是全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地区。作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资源能源优势突出,区域优势特点明显,城市分布相对集中,但经济结构和布局应进一步优化调整,以促进资源能源配置格局更趋合理,为辽宁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9.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1960s到2000s年间东海长江口附近海域(30.5~32°N,122~123°E)的营养盐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历史变化趋势。其中根据1959~1960年,1985~1986年和2002~2003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数据,发现50 a来,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均呈现出春夏低,秋冬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其中2002~2003年四个季节之间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其它两年略小。从1960s~2000s年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调查海域的DIN含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00年以后,DIN的年平均含量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8μmol/L。DIP年平均浓度变化不明显,浓度范围维持在0.39~0.60μmol/L之间。SiO3-Si的年平均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就营养盐组成变化来说,DIN/P比例和Si/DIN比值的变化趋势相反,DIN/P比例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Si/DIN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生物数据表明从1980s以后该海域赤潮优势种有从硅藻演变为甲藻的趋势,结合营养盐的变化分析认为过量的DIN和持续升高的DIN/P是造成这一藻种长期演变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Alga-lysing bacteria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study, the alga-lysing strain P05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an immobilizing biosystem was immobilized by coke and elastic filler, forming two biological reactors.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algae, NH4^+-N and organic matter using the two reactor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P05 was an ideal algal-lysing bacteria strain because it was easy to be immobilized by coke and elastic filler which are of cheap, low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simple immobilization procedure. After 7 d filming, the biological film could be formed and the reactors were used to treat the eutrophic water. These two reactors were of stability and high effect with low cost and easy operation. The optimal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f each reactor was 4 h. The algae removal rates were 80.38% and 82.1% (in term of Chl-α) of coke reactor and filler reactor, respectively. And that of NH4^+-N were 52.3% and 52.7%. The removal rates of CODMn were 39.03% and 39.64%. The strain P05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p. by PCR amplification of the 16S rRNA gene, BLAS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sequences in the GenBank nucleotide datab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