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4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吴开芬  李书申 《环境化学》1993,12(6):458-463
利用国内近几年开发的新型膜材料,选择适当的共混聚合物体系,可以制得性能优良的共混膜。本文通过共混方式,制得了孔径较小的共混超滤膜。详细研究了聚醚砜-磺化聚砜共混材料的相溶性,铸膜液组成,蒸发时间和凝胶温度等因素对共混超滤膜分离特性与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共混膜制备及对离子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为原料,与聚乙烯醇进行溶液共混,研制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共混膜。探讨了共混膜对微量A(sⅤ)、C(rⅥ)、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膜具有韧性、有较高的抗水性和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等特点,并且对离子的去除率较高,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在序批试验中以PCL(聚己内酯)/淀粉共混物为碳源,研究其和砾石系统的反硝化特性,并对水中DOC(溶解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PCL/淀粉共混物可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去除低C/N水体中的NO3--N,并且不会造成NO2--N的积累. ρ(NO3--N)大于2mg/L时,试验组(PCL/淀粉共混物和砾石)和对照组(PCL/淀粉共混物)的反硝化均为零级反应. 试验组的平均反硝化速率为7.214mg/(L·h),高于对照组〔7.152mg/(L·h)〕,反硝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固体碳源表面的生物膜中,砾石表面的生物膜也可利用水中的DOC实现反硝化;反硝化反应结束时,砾石表面的微生物也会分泌胞外酶参与PCL/淀粉共混物碳源的降解,导致试验组的ρ(DOC)升至74.50mg/L,高于对照组(40.75mg/L).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先升后降,是固体碳源降解过程产生的酸性物质与反硝化产生的碱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OC中均发现有还原糖、蛋白类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相似文献   
44.
分别采用熔融接枝法和共混法制备聚丙烯(PP)/苯乙烯(St)改性纤维(PP-g-St)和聚丙烯/聚苯乙烯(PS)改性纤维(PP/PS),研究了熔融接枝条件对St接枝率的影响,考察了PP纤维、PP/PS纤维和PP-g-St纤维对纯苯系物和水中乳化、溶解态苯系物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再生后的重复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P熔融接枝St的最优配比为w(St)=9%,w(过氧化二异丙苯)=0.5%,此时St接枝率为4.7%,且能顺利纺丝;相比于PP纤维,PP-g-St纤维和PP/PS纤维对纯苯系物和水中乳化、溶解态苯系物的吸附量显著提高;吸油饱和的PP-g-St纤维和PP/PS纤维通过离心法再生5次后吸附性能再生率仍能够分别达到82.0%和87.6%。  相似文献   
45.
以煤为原料、V2O5为添加剂共混制备新型活性焦(V/AC),研究了该活性焦的物理化学特征和脱硫性能,并探讨了改性活性焦脱硫机制。研究表明,改性活性焦的得率随V2O5负载量增加而增加,其脱硫性能均比未改性的活性焦高。当V2O5负载比例为12%时,碘值达到最大,为415 mg/g;其脱硫性能也最高,穿透硫容达到136.42 mg/g炭,比未改性活性焦增加约38.23%。BET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焦主要以微孔为主;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活性焦表面存在醇、羧酸、酚或醚类官能团。改性活性焦的脱硫机制包括:V2O5在活性焦表面主要以V2O3存在,脱硫时在氧气的存在下转化为V2O5;V/AC吸附、氧化SO2形成具有VOSO4结构的中间体,此中间体与O2反应生成V2O5和SO3,SO3或与H2O结合所成的H2SO4迁移到V2O5周围的微孔中。  相似文献   
46.
综合利用废旧塑料,解决"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从废旧塑料的直接利用、改性利用、热分解、与煤共液化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废旧塑料的综合利用途径,其中废旧塑料与煤共液化处理技术很有发展前途,将成为今后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47.
宋来洲  张尊举  郑秋艳 《环境科学》2007,28(11):2500-2506
应用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技术,制备了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改性膜,采用XPS、XRD、SEM和FTIR表征了PVDF改性膜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Cu2+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 .结果表明,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的平均吸附能为8~16 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参数ΔG0<0、ΔH0>0、ΔS0>0,证实了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VDF共混改性膜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对模拟废水中Cu2+和城市污水中Cu2+的吸附量分别大于0 .025 mg/cm和0 .015 mg/cm,脱附率超过95%.PVDF共混改性膜具有优良的吸附/脱附性能、良好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8.
概述了改性聚合物膜在重金属去除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介绍了表面改性、共混改性以及支撑层改性等改性方法。分析了改性聚合物膜表面或基体内部的官能团与功能材料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及主要作用机理。指出:支撑层改性可以有效提高膜基体孔内负载吸附剂的分散性进而提高重金属吸附量,但改性聚合物膜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提升。  相似文献   
49.
以Tröger base (TB)和磺化度为20%的磺化聚砜(SPSF)为共混材料,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为溶剂,乙二醇单甲醚(EGM)为致孔剂,去离子水为凝固浴,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PSF/TB共混超滤膜,考察了共混比对膜结构、水接触角、孔隙率、水通量、BSA截留率和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之后原有的中性胺及磺酸反应生成了相应的铵盐及磺酸根,表面接触角得以降低,亲水性增强,水通量增加,显著改善了膜的抗污染能力;此外,SPSF/TB膜结构上变成了梯度海绵孔结构,特别是较大共混比时因有机高分子盐的形成,聚合物交联呈现了独特的网状结构.与纯TB膜相比,SPSF/TB3~15膜水通量JWC达到274.92~343.21L/(m2·h)(操作压力为0.1MPa),通量恢复率值(FRR)达到61.11%~67.45%,分别提升了42.88%~78.37%和67.4%~84.8%.在最优条件下,SPSF/TB5对废水中的乳化油截留率可达到98.52%以上,循环3次后水通量和FRR分别趋于199.1L/(m2·h)和61.6%.  相似文献   
50.
聚丙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通用塑料之一。为了克服聚丙烯脆性大的弱点,人们发展了多种方法来增韧聚丙烯,其中聚丙烯和聚烯烃弹性体共混是常用的改性聚丙烯的方法。本文介绍了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共混物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和较为普遍接受的增韧理论,并对近年来国内外聚烯烃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