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21篇
基础理论   266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21.
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流失控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吴东  黄志霖  肖文发  曾立雄 《环境科学》2015,36(10):3825-3831
选择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包括园地(茶园)及林地(板栗)与原有坡耕地对照,观测并分析其土壤养分(氮磷)输出途径及数量情况,以评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流域土壤养分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后土壤养分氮磷年流失量(包括随泥沙和地表径流流失的量)减少;总氮(TN)年输出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坡耕地(2 444.27 g·hm-2)茶园地(998.70g·hm-2)板栗林地(532.61 g·hm-2);总磷(TP)为坡耕地(1 690.48 g·hm-2)茶园地(488.06 g·hm-2)板栗林地(129.00 g·hm-2);与坡耕地比较,退耕还林模式(园地、林地)总氮、总磷年输出载荷分别减少了68.68%和81.75%.2茶园地、板栗林地与坡耕地相比,土壤养分速效态氮流失量明显减少,硝态氮(NO-3-N)输出总量依次为坡耕地(113.79g·hm-2)茶园地(73.75 g·hm-2)板栗林地(56.06 g·hm-2);铵态氮(NH+4-N)养分输出次序为茶园最大(69.34 g·hm-2),坡耕地次之(52.45 g·hm-2),板栗林地最小(47.23 g·hm-2).3硝态氮、铵态氮主要通过地表径流输出,所占总量比例分别为91.4%和92.2%;总氮和总磷主要通过泥沙输出,所占总量比例分别为86.6%和98.4%.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该地区地表径流以及土壤侵蚀输出明显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2.
李婷  邓强  袁志友  焦峰 《环境科学》2015,36(8):2988-2996
选取陕西省延安市的富县、甘泉县、安塞县和榆林市的靖边县、横山县、榆阳区为研究区域,测定和分析研究区植物叶片和不同土层土壤碳(C)、氮(N)、磷(P)含量,阐明植物叶片和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随纬度梯度的变化模式,为预测黄土高原植物营养元素的限制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35.95°~38.36°N的纬度范围内,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336.95~477.38、18.09~33.17和1.07~1.73 mg·g-1,平均值分别为442.9、25.79和1.37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11.9%、17.4%和13.3%;植物叶片C、N、P含量与纬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植物叶片C含量与叶片N、P含量随纬度的变化存在差异:随着纬度的升高,植物叶片C含量随之降低;而叶片N、P含量随之升高.植物叶片C∶N、C∶P均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减小趋势;而植物叶片N∶P与纬度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20~10、10~20和20~40 cm这3个土层土壤C和N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均随着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的趋势,且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逐级递减;土壤P的空间分布与C、N不同,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C∶N随纬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20~40 cm土壤C∶N随纬度的升高明显下降;3个土层的土壤C∶P、N∶P均随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少.3植物C、C∶N和C∶P与不同土层的土壤C、N、P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植物N、P与土壤C、N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叶片N∶P与不同土层土壤的C、N、P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研究表明,植物C、N、P含量与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植物与土壤的C、N、P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一致,且与全球尺度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草本植物生长更易受磷限制.  相似文献   
23.
在室内盆栽条件下,研究沙土和黄土配比联合接种AM真菌对根际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植物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后玉米的生物量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沙土与黄土质量比为1∶1和3∶1中接菌处理的提高作用较为显著;接菌后土壤中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的同时有机质含量增加。将黄土和沙土进行优化配比可以显著提高菌根侵染率和玉米的生物量,提高土壤速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提升玉米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存在相互的正效应,菌根侵染后对植物营养吸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4.
青海典型内陆河流域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海典型内陆河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组成及分布特征,对青海巴音河、格尔木河及小柴旦湖流域地表水进行了采集,分析了地表水溶解性养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巴音河流域溶解性养分N、Si可能受水库滞留效应影响;克鲁克湖有较高的NH_4~+-N含量,主要与渔业养殖有关;格尔木河流域溶解性养分含量从上游到下游有升高的趋势,可能与流域内地形差异以及水体沿途蒸发作用有关;托素湖和小柴旦湖溶解性养分含量远远高于河流,主要与湖泊水体蒸发强烈导致的养分含量浓缩有关。研究区水体溶解性养分含量均大于受限阈值,但河流DIN/SRP 10、DSi/DIN 1,表现为N相对不足,湖泊DSi/SRP 10、DSi/DIN 1,表现为Si相对不足。主成分分析表明河流、水库以及克鲁克湖为Ⅰ~Ⅱ类水体,托素湖、小柴旦湖为Ⅴ类水体。  相似文献   
25.
探索黄土旱塬区农田土壤碳、氮和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可为农作物高效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山西寿阳24 a玉米旱作试验田为对象,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和不还田对土壤元素和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并计算向量角度和长度用于指示微生物面临的资源限制情况,向量角大于45°和小于45°分别表示微生物受磷限制和氮限制,偏离45°越大表示限制程度越大,向量长度越长表示微生物受碳限制越严重.结果表明:(1)长期秸秆还田土壤C/N和C/P分布在9.81~14.28和14.58~21.92之间,均值分别为12.36和17.51,分别较试验初期降低了6.0%和4.2%;土壤N/P分布在1.27~1.57之间,均值为1.42,较初期提高了2.2%.土壤C/N和C/P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N/P基本呈现出持平趋势,且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之间土壤元素计量比均无显著性差异.(2)相比24 a长期不还田处理,长期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活性显著提高了134.4%和107.5%(P<0.0...  相似文献   
26.
微塑料作为新兴污染物,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和降解慢等特点,其环境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会改变土壤性质,影响土壤中养分和污染物的迁移能力,但是微塑料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淋失的影响尚缺乏研究.通过土壤柱浸滤实验比较研究了在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质量分数(0%、 0.2%和2%)的聚苯乙烯(PS)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对土壤中养分和镉淋失的影响.总体上,降雨强度增加会促进土壤中养分和镉的淋失.2%PS在大暴雨时显著增加总氮的淋失和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减少了无机磷的淋失和土壤铵态氮含量,大雨时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大雨和暴雨时2%PLA减少了硝态氮的淋失,暴雨和大暴雨时降低土壤铵态氮含量,大暴雨时降低土壤总氮的含量,且大暴雨时0.2%PLA显著增加镉的淋失.结果显示,微塑料对土壤养分和镉淋失的影响与微塑料的种类和质量分数有关,并受到降雨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难降解微塑料聚苯乙烯和可降解微塑料聚乳酸都会对土壤中养分和重金属的淋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鄂南红壤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旱地及坡荒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水田、水田改旱菜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较低,磷素普遍缺乏,钾素含量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及氮含量呈现水田类>水田改旱地类>旱地类;土壤磷含量则是水田改旱地类>水田类>旱地类;水田类钾含量明显低于旱地类和水田改旱地类,而且三熟制油菜-西瓜-晚稻种植模式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水田改为旱作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8.
徐州市城区绿地土壤的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徐州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市三环路内4个城区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养分状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并与该地区自然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其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该城区绿地土壤的容重较大,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少,有机质缺乏,养分含量不均,pH值呈上升趋势。另外从绿地类型上加以比较、分析,其各样区土壤理化性质优劣顺序为:生产绿地〉公园广场绿地〉居民小区绿地〉道路交通绿地。  相似文献   
29.
五年的研究结果是:赤红壤耕垦之后只要采取合理的轮作和结合适当的秸秆返回措施,它的肥力就可以得到保持,而且还可以获得显著提高。在四种轮作形式中,效果最明显的为1:1,它的土壤有机质、全量N、P、K含量比轮作前分别提高了L 22、1.84、2.27和0.06倍1:2和2:1的效果较差,分别提高了0.57、0.83、2.08、0.39倍和1.02、0.91、1.46、-0.07倍,0:1的由于没有轮作,加上每年把长好的草皮铲走,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量反而比轮作前下降了6.5%和25.0%。随着轮作土壤养分的提高,土壤物理和微生物状况也获得了改善。  相似文献   
30.
本文调查研究了雷州林业局纪家、河头林场桉树人工林间种西瓜对林木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造林前空隙种一造西瓜或在桉树林地间种西瓜,均有利于桉树生长.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林分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土壤养分也有增加。作为农林复合经营的有益尝试,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