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20篇 |
综合类 | 244篇 |
基础理论 | 17篇 |
污染及防治 | 59篇 |
评价与监测 | 7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针对我国再生水普遍存在的色度问题,以天津市某污水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GC/MS技术对其进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中主要带色物质为富里酸与腐殖酸类物质,同时还存在偶氮二甲酸二乙酯、N,N-二甲基乙醇胺、苄醚、1,4-二甲基吡啶氯化物等导致再生水色度的带色有机物。在再生水的臭氧降解实验中,臭氧可有效降解再生水中的富里酸与腐植酸类物质,去除率分别达到96.5%、97.3%。臭氧对再生水的色度与CDOM(有色溶解有机物)的降解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2 min内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1%、86.2%。并且在色度物质的臭氧降解过程中,臭氧的直接反应占据主导地位,而并非与·OH的间接反应。该结果对再生水臭氧氧化工艺的设计应用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2.
以天津市空港经济区塘-湿地组合处理系统为对象,研究再生水补给条件下系统表层土壤磷的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表层土壤总磷(TP)含量的空间变化不大,范围介于662.2~782.4 mg/kg。从磷的赋存形态看,有机磷(Org-P)为表层土壤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含量介于415.9~499.0 mg/kg,占TP的62.8%~64.1%;其次为钙磷(Ca-P)和交换态磷(Ex-P),分别占TP的19.9%和10.5%;铝磷(Al-P)、铁磷(Fe-P)和闭蓄态磷(Oc-P)的含量最低。从磷的活性角度分析,Ex-P的含量明显偏高(74.0 mg/kg),占活性磷(Ex-P、Fe-P和Al-P含量之和)的60%以上,可作为表层土壤重要的磷源。从剖面垂向梯度看,活性磷的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基本保持不变的趋势,表明表层土壤存在磷释放风险;与活性磷不同,其他形态磷(Oc-P、Ca-P和Org-P)的含量在垂直剖面上波动不大。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基本与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无关,其中,Ex-P的生物地球化学活性最强,与3种形态磷(Fe-P、Ca-P和Oc-P)之间均存在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3.
114.
研究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及68个主要城市的水资源状况、供水用水状况、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状况及再生水利用潜力。2020年,黄河流域68个主要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为18.1亿m3,预计未来年利用量仍有22.0亿~25.9亿m3的增长空间。黄河流域不同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黄河上游11个城市的再生水利用率在25%以下;中下游20个城市的再生水利用率在30%以下,低于国家规划目标。对于黄河上游兰州、包头等城市,中下游榆林、太原、济源和泰安等城市,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今后需进一步拓展再生水利用途径,特别是提高工业利用水平,加强再生水配置利用规划、再生水利用分类统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5.
针对输配水过程中产生的"红水"现象及铁颗粒物溶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初步的模拟管网中试研究.实验采用内径为100 mm的铸铁管搭建了120 m长管网中试模拟系统,并以北京某再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为水源,进行了单向连续流动和密闭循环流动模拟管网输配实验,并对管网出水水质进行了的连续跟踪监测.中试结果表明,两种方式的实验都发生了"红水"现象;出水水质的p H、总溶解性固体(TDS)、电导率及总铁都有明显升高;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两种不同颜色颗粒物,它们都包括α-Fe OOH、γ-Fe OOH、Fe CO3、Fe2O3、Fe3O4及Fe O等矿物质;颗粒物颜色可能与颗粒中羟基氧化铁与碳酸亚铁的含量有关;水流速度对于管网中颗粒物的沉积和释放要一定影响;不带内衬的铸铁管不适合作为输配腐蚀性极强水质再生水的管材. 相似文献
116.
为初步了解再生水灌区土壤环境中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的污染特征,识别灌区地下水中PPCPs的主要来源,对某市东南郊Y灌区内的淸灌区、再生水灌区以及湿地三种类型的场地进行了精细剖面钻探工作,采集不同深度土壤、灌区地表水及成井地下水样品,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指标和15种PPCPs浓度的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场地土壤中PPCPs含量分布存在差异,土壤剖面中PPCPs含量总体表现为再生水灌区 > 清灌区 > 湿地.土壤中PPCPs总浓度平均值为15.6μg/kg,主要以卡马西平CBZ、苯扎贝特BF、吉非罗齐GF、氯霉素CP、吲哚美辛IM为主.灌区地表水中PPCPs总含量明显高于地下水,总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72.5ng/L和63.5ng/L,且地表水中,PPCPs含量呈现沿程递减现象.利用Multi-cell基本原理并结合推流的概念刻画PPCPs从地表穿透土壤包气带进入地下水的垂向输移过程,计算结果显示除卡马西平CBZ、甲芬那酸MA和萘啶酸NA外,其余9种PPCPs计算值和地下水中的实测值吻合良好,初步证实再生水是灌区地下水中PPCP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7.
基于2种传统管式混合器的特点,研究了苏尔士-凯尼斯(S-K)新型组合管式混合器在预氧化-微絮凝高速过滤技术中的应用,对苏尔士(Sulzer)管式混合器、凯尼斯(Kenics)管式混合器及s-K型管式混合器高速过滤出水水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K型微絮凝方式对浊度、COD及TP的平均去除率比其他2种混合器混合方式的去除效果提高了5%~10%,分别为80.3%、64.76%和51.15%。S-K型混合器过滤形成的絮体能够充分利用深层滤料,延长过滤周期。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
针对生态浮床应用时覆盖率选择缺乏依据及其对沉积物影响缺乏研究的现状,文章探究了浮床覆盖率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及沉积物产量和基本性质的影响。为期半年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浮床应用可避免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pH和浊度的大幅上升、显著降低水体营养物浓度、稳定控制藻密度和Chl-a浓度在较低水平,从而大幅降低了系统中藻源性沉积物产量、沉积物氮磷积累量及有机化程度,最终降低了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的内源污染风险。此外,水质和沉积物的以上效果随着生态浮床覆盖率的增大而增加,但覆盖率为30%和45%时浮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差异并不显著(P<0.05),因此,综合考虑覆盖率对水质和沉积物的影响以及经济因素,认为30%可作为生态浮床保障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的最佳覆盖率,此时其对水体浊度、TN、NO3--N、TP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66.03%、70.56%、95.04%、59.95%和74.82%,藻密度和Chl-a平均去除率为48.86%和41.13%。该研究可为应用生态浮床净化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的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