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22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404篇
基础理论   207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71.
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在洗煤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使用PAMAM树形分子混凝沉淀法处理洗煤废水,分析了洗煤废水的特点及其难处理的原因,探索了该方法处理洗煤废水的机理,并研究了树形分子的代数、溶液的酸度以及树形分子的加药量对浊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效果优于传统的Ca(OH)2 PAM法,尝试将Ca(OH)2 PAMAM联用,处理后的上清液浊度为2.73度。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达99.5%。  相似文献   
172.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以日本锦鲫(Carassius auratus)作为实验生物,运用SDS变性胶(SDS-PAGE)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1mg/L 2-硝基-4’-羟基二苯胺(HC Orange No.1)在不同暴露时期对鲫鱼鳃组织应激蛋白HSP70诱导表达的情况,并探讨了鲫鱼鳃组织HSP70作为该有机污染物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鲫鱼鳃组织HSP70在暴露2d后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开始有显著的表达(P〈0.05),并随着暴露天数的增加其表达量显著增加;在暴露4d后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在暴露7d后其表达量开始下降,但可能由于长时间的有机物毒性胁迫,造成了鲫鱼鳃组织损伤和病变,HSP70在随后的暴露时间段内表达量明显下降,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因此,鲫鱼鳃组织HSP70并不适宜作为该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3.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种类及其研究情况.讨论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絮凝剂分子的性质和胶体颗粒的性质.文章还进一步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它包括连桥作用、电荷中和机理和卷扫作用,同时指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最后,指出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4.
纳米碳管(CNTs)的分散和聚合性能是影响其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综述了单一和二元有机分子体系对CNTs分散机制的影响,单一有机分子体系中CNTs受分散剂性质影响。分散机制以静电排斥机制、空间位阻机制和胶束溶解机制为主;在二元有机分子混合体系中,CNTs的分散状况受二元有机分子的性质、种类及混合分子加入顺序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有机分子混合体系中,CNTs的分散能力并非单一有机分子作用下分散能力的简单加和,混合体系单一组分功能与整体性功能之间的差异不能被忽略。强调应对有机分子混合体系中各组分间的复合分散作用给予更多关注。提出通过对有机分子混合体系组分、结构多样性的宏观统计学描述,建立有机分子混合体系组分、结构多样性与其分散CNTs之间的关联,可能成为认识CNTs环境分散行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5.
乙醇型发酵是3种主要厌氧产酸发酵类型之一.乙醇型发酵细菌具有高产氢效率、耐酸性、自凝集生长和发酵产物可直接被产甲烷利用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关注和研究.近年来,在乙醇型发酵产氢过程优化和代谢途径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进展.本文对乙醇型发酵产氢反应器优化和运行控制、高效产氢细菌分离和代谢调控分子机制,以及耦合系统强化能源回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此外,本文提出了乙醇型发酵的可持续高效产氢及代谢产物的定向回收梯级利用的思路,探讨了乙醇型发酵制氢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6.
蓝细菌是具有产氧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个体微小,数量庞大,广泛分布在海洋和陆地环境中,同时部分蓝细菌又具有固氮作用,所以蓝细菌在全球碳循环和氮循环过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2-甲基藿烷类化合物(藿多醇和藿烷)是一类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蓝细菌生物标志物。2-甲基藿多醇被广泛用于估测近现代沉积物中蓝细菌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而2-甲基霍烷则被应用于指示地质历史时期蓝细菌的生物量和重建古环境。本文总结了近年来2-甲基藿烷类化合物作为蓝细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具体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关于此类化合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7.
针对高负荷反应器中ANAMMOX颗粒污泥易上浮流失的问题,进行外源添加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信号分子(AHLs)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30mg/L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8-HSL)可对颗粒污泥沉降性能产生长期影响,能够有效控制高负荷UASB中ANAMMOX颗粒污泥上浮.仅在实验初期(0~20d)向反应器R2中添加C8-HSL,在实验进行至100d时R2中颗粒污泥B-EPS含量相比对照组R1降低15%,PN/PS值由4.22下降至2.14,同时污泥颗粒表面疏水性提高了26%,因此R2中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大幅提高(颗粒污泥密度增加了24%,沉速提高了90%).实验进行至100d,R2未发生较明显污泥上浮现象,此时氮容积负荷NLR为12.9kg-TN/(m3·d),氮容积去除率NRR高达11.3kg-TN/(m3·d),氮去除率达88%.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6-HSL)可使污泥颗粒的活性有所提高,而十二烷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12-HSL)则对高负荷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特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8.
河岸带湿地土壤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陆源污染物的迁移和对河流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典型河口冲积岛——崇明岛河岸带湿地DOM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LC-Q-TOF-MS)技术分析河岸带湿地土壤DOM的分子组成特征,探究河岸带湿地DOM可能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LC-QTOF-MS技术成功地解析了复杂混合物DOM的分子组成特征,其中脂类化合物是崇明岛河岸带湿地土壤DOM的主要组分,占到28.87%~43.87%,其次为蛋白类物质和羰基类化合物,分别占到总DOM的17.46%~36.54%和19.13%~31.28%,最少的是脂肪酸类、糖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其三者之和仅为12%左右.同时,崇明岛河岸带湿地DOM分子主要来源于河岸带湿地植物光合生产和陆上区域农业面源径流、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其空间分布受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研究结果为复杂混合物的分子组成解析和河岸带湿地管理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9.
为探究金佛山不同高程的表层岩溶泉入春时期溶解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特点,于2017年1、2和4月分别在水房泉(2045 m)和碧潭泉(730 m)进行采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脂类生物标志物(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房泉和碧潭泉溶解态正构烷烃(T-ALK)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46~19314 ng·L~(-1)和1089~12234 ng·L~(-1),平均含量分别为8036、5553ng·L~(-1);脂肪酸变化范围分别为4163~13048 ng·L~(-1)和5519~10079 ng·L~(-1),平均含量分别为8039和8421 ng·L~(-1).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和降水增多,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含量总体均处于上升趋势.同时,基于正构烷烃分子参数CPI、OEP、TAR、L/H发现,溶解态正构烷烃以细菌源为主,高等植物源输入逐月升高,以低海拔处的碧潭泉变化更为显著.溶解态脂肪酸1、2月以细菌源为主,4月以真菌源和高等植物源脂肪酸为主,细菌源比重依然较高,且因不同海拔的生境不同导致碧潭泉的水生生物输入较水房泉更稳定.  相似文献   
180.
以核桃壳为原料,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磁性炭微球(MCMs),结合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基于MCMs的磁性炭微球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s).通过FT-IR、TGA、VSM和TEM等表征手段对其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MIPs为球形,印迹聚合层厚度50~80 nm,具有热稳定性和磁稳定性.采用吸附实验研究了MMIPs对AMP的识别与选择性吸附性能.Langmuir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描述MMIPs对AMP的吸附平衡数据,25℃时MMIPs的单分子层最大吸附容量为40.96 mg·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的描述MMIPs对AMP吸附动力学行为.选择性分析结果表明,MMIPs对AMP具有较好地选择识别性,并且MMIPs可以循环使用5次.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MMIPs已成功应用于牛奶样品中痕量AMP的分离、富集和回收,AMP的回收率为92.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