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78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323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焦芳  吴玲玲 《四川环境》2011,30(1):116-120
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会首先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致使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作用,因此研究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有助于深入地阐述污染物的致毒过程,从而全面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近年来较常用于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有荧光光谱法、平衡透析法、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圆二色谱法、核磁共振、共振光散射等,本文对这些方法在研究污染物和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结合模型、结合数目、结合位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32.
紫色光合细菌捕获太阳能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生物体通过它捕获太阳能,转为化学能供生长繁殖需要.光合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微生物,其光合反应中心是一个由多种色素分子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的、具有特定构象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光反应中心RC(Reaction center)和LH(Light Harvesting),光能通过电荷分离及电子转移反应转化为化学能,其效率是当前人工模拟远远不能及的.本文综述了紫色光合细菌捕获太阳能的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在R.sphaeroides LHII蛋白组份同源及异源基因表达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明确了Rhodobacter sphaeroides基因组中同源基因puc2BA的表达特点和功能,Rhodovulum sulfidophilum pucsBA与R.sphaeroides pufBA能够同时在R.sphaeroides中表达,能同时形成LHII和LHI,并具有能量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633.
综述了淡水腹足类微卫星位点的获取方法、微卫星重复序列的特点以及微卫星标记技术在其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着重分析了微卫星多态性在淡水腹足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分化、交配系统、种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淡水腹足类普遍表现为杂合体缺失,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淡水腹足类近交和自体受精现象比较频繁以及地理隔离导致种群间遗传分化.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遗传杂合度,结合群体近交系数和基因分化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淡水腹足类的交配系统.根据不同种群的遗传距离和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在判别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上起到了很大作用.针对淡水腹足类自身的特性,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淡水腹足类入侵生物学、分类阶元,寄生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4.
基于温控方式对煤氧化指标测试的重要性,采用自主研制的煤氧化模拟试验系统,通过与恒温测试法对比煤氧化升温过程中CO的生成量,研究低温阶段程序升温法对煤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程序升温法能较好地表现出煤的氧化能力,但程序升温会造成煤样罐中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温度梯度逐渐增大,煤体氧化程度不相同。低温条件下,程序升温法对煤氧化过程的影响总体上还比较小,且程序升温法采用程序控制温升,升温连续性好,操作简单,是一种可靠的温控方式,可以替代恒温测试法进行测试,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5.
结合国内垃圾焚烧飞灰的治理现状,对分子键合TM技术治理垃圾焚烧飞灰的原理、工艺进行了介绍分析,并通过实验研究对分子键合TM技术在垃圾焚烧飞灰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36.
为探讨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通路,采用大鼠颈动、静脉插管技术研究SO2对动脉压调节作用,通过离体血管环灌流试验观察SO2对NE引起的主动脉血管环收缩作用的影响,用生物化学方法与实时定量RT-PCR技术研究SO2对离体血管一氧化氮(NO)生成、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静脉注入SO2(20和60 μmol·kg-1体重)可立即引起大鼠动脉血压剂量依赖性显著下降,而相同剂量的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摩尔比为3:1)未见影响;(2)SO2对NE的缩血管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使NE的量效曲线右移;(3)SO2能迅速促进内皮NOS(eNOS)的基因表达,增强eNOS的活性,但对诱导型NOS (iNOS)的活性未见影响;(4)SO2可迅速且显著增加主动脉组织的NO产量。此外,我们以前的研究也指出,低浓度SO2可引起内皮细胞膜BKCa离子通道开放。由此结论:内源性SO2是一种血管活性因子,对整体血压和血管张力具有调节作用;SO2对血管BKCa→eNOS→NO→cGMP信号通路的上调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37.
硫化零价铁(S-ZVI)因其电子传递效率高、选择性好,成为近年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S-ZVI耦合高级氧化技术(S-ZVI/AOPs)能够在保留S-ZVI较强还原性的基础上引入强氧化作用,实现有机污染物的深度氧化与矿化.本文总结了S-ZVI及其分别耦合过氧化氢(H2O2)、氧气(O2)和过硫酸盐(PS)体系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系统介绍了影响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S/Fe (摩尔比,下同)、S-ZVI投加量、氧化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等,重点讨论了S-ZVI和S-ZVI/AOPs体系去除污染物的反应机理,并简述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与展望,旨在拓宽S-ZVI/AOPs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1)S-ZVI主要通过吸附和还原作用去除污染物,S-ZVI/AOPs体系主要通过活性物种的氧化作用去除污染物;硫化层可以通过改变电子转移路径提高活性物种产量,同时一些硫物种也可以活化氧化剂.(2)耦合体系中的活性物种除常见活性自由基外,如羟基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  相似文献   
638.
通过紫外光谱分析可知Cd2+与8-羟基喹啉(8-HQ)可以形成1∶1型的稳定络合物,根据此比例以Cd2+模板分子,8-羟基喹啉为配体,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丙烯酸甲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W/O/W乳液聚合法制备了Cd2+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研究了乳化剂、致孔剂和外水相用量对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形貌的影响,SEM结果显示在选定的条件下合成的MIP微球的粒径为1~3μm,并且粒径较为均匀,分散性较好;对比了几种不同条件下合成的MIP对Cd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温度对MIP Cd2+吸附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IP对Cd2+的吸附和解吸具有较快的传质速度,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因此可考虑将该吸附剂用于废水中的Cd2+吸附与去除.  相似文献   
639.
640.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plumbing materials on long-term biofilm formation in water supply system, we analyze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s in the bulk water and biofilms on faucets with two different materials-polyvinyl chloride (PVC) and cast iron, which have been frequently used for more thanlO years. Pyrosequencing was employed to describe both bacterial and eukaryotic microbial compositions.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bulk water and biofilm samp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Specific bacterial populations colonized on the surfac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Hyphomicrobia and corrosion associated bacteria, such as Acidithiobacillus spp., Aquabacterium spp., Limnobacter thiooxidans, and Thiocapsa spp., were the most dominant bacteria identified in the PVC and cast iron biofilms,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bacterial colonization on the material surfaces was selective. Mycobacteria and Legionella spp. were common potential pathogenic bacteria occurred in the biofilm samples, but their abundance was different in the two biofilm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contrast, the biofilm samples showed more similar eukaryotic communities than the bulk water. Notably,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i.e., Aspergillus spp. and Candida parapsilosis, occurred in similar abundance in both biofilm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especially bacterial composition was remarkably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pipe materials (PVC and cast ir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