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133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483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98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要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用水总量控制的目标,需要正确判断相关因素对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机理。影响产业用水量变化的因素涉及从生产层面到消费层面,从结构因素到效率因素。本文从最终需求的视角,同时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因素,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考察了1997-2010年五个时段相关因素的变化对产业用水变化的总贡献和部门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和出口成长效应是拉动江苏省产业用水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技术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是江苏省产业用水减少的主要因素;第一产业中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是关键拉动效应,国内最终需求结构效应是抑制效应;第二产业中出口成长效应是关键的拉动效应,用水强度效应是关键抑制效应;第三产业中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是关键拉动效应,用水强度效应是关键抑制效应;六大分解因素对各个部门呈现不同的驱动强度。研究结果为不同产业制定相应水管理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2.
氟里昂12(CCl2F2)燃烧分解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贵金属、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体系催化剂上氟里昂_(12)(F_(12))燃烧分解反应进行了活性评价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TiO_2,ZrO_2/TiO_2催化剂对氟里昂_(12)燃烧分解反应具有良好的低温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ZrO_2/TiO_2催化剂具有一定的臭氧-催化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3.
基于长江流域138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分别对各站点的月降水序列进行EEMD分解,然后,运用时滞相关分析和逐步变量选择的方法,以识别长江流域月降水周期振荡和长期趋势的显著影响因子,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长江流域月降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近50多年来,长江流域各站点的月降水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振荡特征。(2)流域内各站点月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表现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以及鄱阳湖流域是月降水长期趋势显著增加的集中区,而岷江中游以及洞庭湖流域的南部是月降水长期趋势显著减少的集中区。(3)厄尔尼诺1+2区的平均海表温度(NINO1+2)的过去模式是影响长江流域月降水周期振荡的主要气候因子,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GlobalT)是影响长江流域月降水长期趋势的主要气候因子。(4)基于已识别的影响因子构建的月降水量预测模型在旱季的预报性能高于雨季,并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预报性能高于其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34.
选取废水、挥发酚、氰化物、COD、石油类和氨氮为中国工业水污染指标,利用分解分析方法将2004—2010年间的污染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污染治理效应、清洁技术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结果显示,这5类效应的平均作用强度分别为2.08%、3.04%、15.61%、17.37%和32.88%,其中规模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是影响工业水污染的主导效应。各类效应对不同污染物的作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规模效应促进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结构效应以加重污染为主,污染治理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以减轻污染为主;广义技术效应的平均作用强度和负向作用概率均最大,是现阶段中国工业水污染控制最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5.
通过实验考察了酸性条件下纳米铁催化分解高氯酸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其分解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纳米铁催化剂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SEM、EDS和XRD表征分析。利用阿仑尼乌斯方程和幂指数方程拟合反应动力学方程,获得了高氯酸盐分解动力学方程Ct=C0exp{-0.03773exp(-201.65/T)[H]0.191t},理论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误差在15%以内。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从工艺原理、工艺过程、分解效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等方面介绍了二恶英催化净化技术,由于分解效率高,因此利用催化分解技术对二恶英进行降解具有广阔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7.
为合理预测中国民航运输业的碳达峰时间,首先采用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解中国民航运输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其次,建立Tapio解耦模型分析民航运输碳排放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强度,运用改进可拓展的STIRPAT模型实现中国民航运输碳排放量的预测。最后,设置基准、发展、远距、节能、浅绿、深绿情景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深绿情景下中国民航运输业可以在2045年实现碳达峰。因此,基于这一情景设计了多种可将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的碳汇方案。  相似文献   
38.
为减少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基于广东省2013—2020年统计数据,采用“自上而下”的算法对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通过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影响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在2013—2019年呈逐渐上升趋势,2020年较2019年出现明显下跌;样本期内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及电力在广东省交通运输业总碳排量中占比97.38%,其中柴油占比最高,达到45.74%,同时电力在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中增速较快;不同影响因子中,经济和人口与交通运输业碳排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及植被覆盖与碳排量则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期,未来交通运输业降碳减排方向应从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植被覆盖面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9.
以佛山市大沥镇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表观污染指数法及表观污染类型的分类方法,从污染程度和污染类型2个角度对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河道水体表观污染状况及污染源进行评价,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定量解析污染源。结果表明:佛山市大沥镇河道水体表观质量整体不佳,表观污染类型以混合主导型为主,夏季和晚春的表观污染程度重于早春。不同片区水体表观状况从优至劣依次为镇水围片区>白沙片区>盐联围片区>黄岐盐联围片区>谢边涌及香基河片区>泌冲片区>后海片区。退潮时段河道水体表观质量较差,且涨退潮对镇南部河道水体表观质量影响较大。不同表观污染类型河道的污染源类型及贡献率不同,有机主导型(黑臭)的主要污染源为点源污染(52.61%);有机主导型(水华)的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35.98%);营养主导型的主要污染源为种植业污染(51.43%);无机主导型的主要污染源为地表径流(41.50%)。研究显示,大沥镇河道水体表观污染时空变化较为显著,不同表观污染类型的污染源具有差异性,需分类治理,从而改善水体表观状况。  相似文献   
40.
在研究影响我国CO 2排放因素领域,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分解模型已成为主要的分析工具,现有研究多分别基于消费视角或收益视角展开分析。为全面评估各行业收益与消费对其上游、下游行业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整合基于收益与基于消费两个视角,运用2012年与2015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构建两层嵌套式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DA),比较分析消费规模效应、收益规模效应、行业流入、流出增加值变动效应、增加值结构变动效应等14个影响各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并借助对消费者原则碳排放估算公式的重构,更准确地实现从增加值视角对各行业消费者原则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我国在总产出增长29.14%的同时碳排放量上升1.46%,各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是主要的减排因素,其中建筑业减排贡献最大。②增排效应方面,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消费规模、收益规模、完全投入结构与完全消费结构四项效应,且前两个规模效应的影响是后两个结构效应的2倍以上,尤其建筑业消费规模效应、煤炭采选产品业收益规模效应增排较大。③消费规模扩大导致增排的原因并非行业本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主要在于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规模扩张时吸收其他行业流入的增加值量增多。④收益规模扩大导致的增排效应方面,细分来说从大到小依次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效应,且行业差异显著,如煤炭采选产品业的劳动者报酬效应,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营业盈余效应增排贡献较大,而煤炭采选产品业的营业盈余效应、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则减排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