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0篇
  免费   661篇
  国内免费   1730篇
安全科学   993篇
废物处理   156篇
环保管理   230篇
综合类   3351篇
基础理论   648篇
污染及防治   834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211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428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61.
中国铁路水害环境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0—1998年近20年间的共3182次水害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对中国铁路水害的自然环境致灾因子作了分类,验证了其与太阳黑子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降水致灾的发生频数与断道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地形、地质对铁路水害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62.
采用模拟实验对铅锌矿区重金属(Pb、Zn、Cu、Cd)复合污染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土壤酶活性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而显著降低.尾矿区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的Vmax 平均值分别是非矿区土壤的60%、77%、38%,而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Km 平均值分别是对照土壤的2.73 和2.25 倍. 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Pb、Zn、Cu、Cd 元素含量与脲酶、磷酸酶及脱氢酶Vmax 和Km 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4 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性质酶酶动力学参数的相对贡献大小存在差异,且元素之间也存在着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963.
城市污水厂污泥衍生燃料成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污泥初始含水率、助燃剂锯末、煤粉的添加量、粘结剂粉煤灰添加量对污泥衍生燃料样品的成型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助燃剂,其混合物的可成型含水率范围不同.添加锯末的混合物含水率在33%~58%之间,成型率从20%上升至80%;添加煤粉的混合物含水率在30%~47%之间,成型率变化不大,约为20%~40%.在相同的污泥含水率下,以锯末作为助燃剂时,助燃剂添加量降低,抗压强度降低;而添加煤粉时,助燃剂添加量降低,抗压强度反而升高.添加锯末的燃料样品,其成型特性明显优于添加煤粉的燃料样品.添加粉煤灰,有利于样品成型率提高,但会降低其抗压强度.粉煤灰的最佳添加比例为4%.  相似文献   
964.
波尔多液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初步探讨波尔多液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机理及变化规律,采用人工模拟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波尔多液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及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波尔多液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呈现低浓度激活、高浓度抑制作用.不同配制方式波尔多液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效应顺序为多倍量式>倍量式>半量式>等量式.浓度为200mg·kg-1左右的等量式波尔多液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最小.2)24h培养时间下,随波尔多液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统计分析表明,Km和Vmax均与波尔多液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过氧化氢酶Km值可表征波尔多液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程度,其作用机理为反竞争性抑制类型.3)波尔多液对离体过氧化氢酶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Cu(Ⅱ)和离体过氧化氢酶的结合常数K及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69.1831mol·L-1和0.6878.  相似文献   
965.
液/固相单一离子吸附体系的动力学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种液/固相单一离子吸附体系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速率不仅随时间变化,也与起始离子浓度(C0)和吸附剂浓度(W0)有关;Lagergren准二级方程在给定的起始离子浓度及吸附剂浓度下具有很高的模拟精确度,但其参数随起始离子浓度和吸附剂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且无法确定其间的函数关系;结合四组分离子吸附模型,提出了新的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新方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确度,其参数与C0和W0具有相对稳定的函数关系,可作为液/同相单一离子吸附体系中给定C0,W0条件下吸附动力学过程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66.
粉煤灰合成NaA型沸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单一沸石矿物种的NaA型沸石,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NaA型沸石对水溶液中Cu(ΙΙ)、Cr(Ⅵ)和Zn(ΙΙ)离子的吸附特性,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和pH值条件下,NaA型沸石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静态饱和吸附量(Qm)分别为82.30,65.96,47.78mg/g;3种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方式和大小是影响它们吸附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动边界模型推算表明:NaA型沸石对Cu(ΙΙ)和Zn(ΙΙ)离子的吸附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为液膜扩散,对Cr(Ⅵ)离子的吸附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为颗粒扩散,3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方程.  相似文献   
967.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的释放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欧盟固体中无机组分有效量测试方法(EA NEN7371)和块状材料中无机组分的扩散实验方法(EA NEN7375),研究了模拟混凝土样品中重金属(Cr、Ni、As、Cd和Pb)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混凝土中重金属的有效释放量低于总量;不同重金属的有效释放量与总量比值差异较大.扩散控制是混凝土中Cr、Ni和Cd释放的主要机理,释放曲线与斜率为0.5的直线拟合较佳,且不同区间浸出量曲线的斜率均在0.35~0.65范围内;As在释放前期有延滞现象,但中后期仍以扩散控制为主;Pb的释放为溶解控制,受浸取液的pH值影响较大.重金属扩散系数负对数值按Pb相似文献   
968.
非常规多水源双膜工艺处理后浓缩水的水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多水源经RO处理后作为新水源,与非常规单一城市污水厂水源比较,多水源双膜处理工艺产生的浓水水质有所不同。浓水水质检测主要指标包括无机盐(Cl-、SO42-、TDS、全盐量)、有机物(BOD、COD)、氮营养物(NH4+-N、TN)、碱度、硬度等。通过实际工程运行水质动态监测,初步探讨了RO浓水的水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RO浓水处理处置技术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9.
从重庆地区不同环境淤泥、泥水样品中,经富集培养、分离纯化,获得5株紫色非硫细菌.根据菌体的菌落形态、染色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活细胞光吸收峰对菌株进行常规鉴定,结合菌株16S rDNA扩增测序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验证,构建了菌株与数据库中近缘菌株的系统发育树.以优化的培养条件(营养、pH、接种量等参数)对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和产氢能力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菌株均为光合产氢细菌,菌株ANI、D1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AN2、AS1、BS1等3株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其中类球红细菌菌株AN2在给定的培养条件下光合产氢能力最高,可达9.55μg/mL d-1,是一株有应用前景的光合产氢细菌.图4表2参15  相似文献   
970.
多株功能菌的混合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行研制的功能菌为对象,通过菌体生长曲线与基质消耗曲线的比较与分析,研究不同菌混合培养时各菌的生长与单一培养时的差异.结果显示,功能菌FPN、FErn、FCB和F10单一培养时,菌体生长过程服从修定的Logistic方程,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248 h-1、0.207 h-1、0.196 h-1和0.348 h-1;当FPN和FEm为一组、F10和FCB为一组进行两株菌混合培养时,由分离培养基计数得到的各种菌的生长曲线与对应的该菌单一培养时的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各组的基质消耗曲线与各自对应的菌单一培养时的消耗曲线之和无显著差异;当FPN、FEm、FCB、F10这4株菌混合培养时,混合菌体的生长曲线与单一培养时的菌体生长曲线之和无显著差异,碳源消耗曲线与各菌单一培养时的碳源消耗曲线之和无显著差异.图6表3参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