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5篇
  免费   880篇
  国内免费   3440篇
安全科学   1005篇
废物处理   580篇
环保管理   626篇
综合类   7010篇
基础理论   1265篇
污染及防治   2044篇
评价与监测   330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34篇
  2022年   387篇
  2021年   455篇
  2020年   395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404篇
  2016年   534篇
  2015年   537篇
  2014年   818篇
  2013年   608篇
  2012年   694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72篇
  2009年   579篇
  2008年   581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536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407篇
  2003年   422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203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81.
采用氯化钠溶液对甘肃白银天然沸石改性,以低浓度氨氮(NH4+-N)废水为处理对象,对比了天然沸石和改性沸石的动态吸附特性并绘制穿透曲线,利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穿透曲线的通式。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改性沸石的穿透时间和吸附饱和时间都比天然沸石的长约1.5倍;沸石经氯化钠改性后,对NH4+-N的吸附速率和饱和吸附量都明显提高,吸附性能显著改善。Origin软件对水溶液中NH4+-N的吸附穿透曲线的Logistic模型回归式具有较高的精度,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沸石吸附剂的动态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82.
采用硫酸锰水解-氧化两步法制备了多孔性四氧化三锰,以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氮吸附比表面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多孔性Mn3O4在不同的溶液pH值、吸附时间、投加量和温度下对水中Cd(Ⅱ)的吸附行为,并测定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合成的四氧化三锰属四方体心结构,一次晶粒尺寸为45.8 nm,颗粒间存在大量的孔洞,BET法比表面积为40.27 m2/g。在293 K,pH 5.5,吸附12 h时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为12.8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反应的吸附活化能为2.743 kJ/mol,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吸附焓变和熵变均为正值,自由能变为负值,说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83.
通过基质对马拉硫磷的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天然土壤、煤渣、沸石、砾石对马拉硫磷的吸附特性,为人工湿地处理含马拉硫磷废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马拉硫磷浓度为2.25 ~ 90 mg/L条件下,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4种基质对马拉硫磷的等温吸附过程,并且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效果要好于Langmuir方程.马拉硫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大小依次为天然土壤(9.9304 mg/g)>煤渣(1.6173 mg/g)>沸石(0.6039 mg/g)>砾石(0.3965 mg/g).4种基质对马拉硫磷的缓冲能力大小依次为天然土壤>煤渣>沸石>砾石,即当进水马拉硫磷浓度波动较大时,作为湿地基质天然土壤使人工湿地系统维持稳定出水水质的能力最强.马拉硫磷浓度为4.5 mg/L条件下,吸附动力学模型Elovich方程能较好地拟合4种基质对马拉硫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说明4种基质对马拉硫磷的吸附是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天然土壤和煤渣适宜作为处理含马拉硫磷废水的人工湿地基质.  相似文献   
184.
贾鹏  俞马宏 《环境工程学报》2013,7(7):2733-2737
利用二沉池污泥进行吸附柠檬酸盐络合铜实验。研究了吸附动力学、热力学、液固比以及pH值对吸附的影响,同时对比污泥吸附前后FTIR光谱推测吸附主要基团。结果表明,吸附速率受多种机制共同影响;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污泥吸附柠檬酸盐络合铜动力学数据;增加液固比,总铜去除率下降;偏酸性环境下污泥对络合铜吸附效果较优;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红外光谱特征分析表明,污泥含有的—OH、酰胺基、—COO-、硅酸盐物质可能是污泥吸附络合铜的主要活性基团。  相似文献   
18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镉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从重金属镉污染地分离并纯化得到的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作为吸附剂,考察了镉初始浓度、菌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及pH对镉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镉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30℃、pH为6~7条件下,菌质量浓度为2.0 g/L时,吸附120 min对镉...  相似文献   
186.
采用物理化学提纯方法制备了有机化纳米粘土基絮凝吸附材料,经过以聚乙二醇2000(PEG-200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CTAB)、四丁基氢氧化铵(TBAOH,质量分数25%)和溴化四苯基磷(TPPB)4种表面活性剂对絮凝吸附材料进行有机化修饰,并将其应用于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资源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有机化纳米粘土...  相似文献   
18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吸附剂铝掺加赤铁矿(Al-Hem),并通过XRD、TEM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初始pH、Al15-Hem加入量、吸附时间和初始U(Ⅵ)质量浓度对U(Ⅵ)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25℃、初始pH为6、Al15-Hem加入量为0.20 g/L、初始U(Ⅵ)质量浓度为5 mg/L、吸附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Al15-Hem对U(Ⅵ)的去除率为98.8%;Al15-Hem经4次解吸后,对U(Ⅵ)的去除率仍大于77.6%,具有一定的重复利用性;Al15-Hem对U(Ⅵ)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其机理可能是U(Ⅵ)与吸附剂表面含氧官能团发生了配位反应。  相似文献   
188.
炼油装置硫化亚铁垢易发生自燃从而导致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化学清洗技术作为控制自燃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近些年发展迅速。介绍了钝化型、螯合型及混合型清洗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对比分析了液相清洗工艺与气相清洗工艺技术特点;简述了清洗过程控制、清洗效果评价与清洗废液处理等问题。结果表明,新型的清洗剂正向反应过程温和、溶垢力强、腐蚀率低、易生物降解方向发展;气相清洗工艺因清洗时间短、废水产量少等优势在很多场合可替代传统液相清洗工艺;未来应从清洗机理出发控制清洗过程,研究量化评价清洗效果的方法,并配套开发清洗废液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9.
该文针对当前印染废水污染问题,以花生壳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制备了海绵结构花生壳炭,并用于结晶紫染料废水的吸附。通过红外、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花生壳炭进行了物相表征。结果显示,KOH活化处理的花生壳炭(400℃,2 h)以石墨晶型组成,孔隙结构丰富,为海绵结构。考察了花生壳炭焙烧温度、投加量及溶液的pH值等对结晶紫废水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KOH活化处理的花生壳炭(400℃,2 h)对100 mg/L的结晶紫废水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当花生壳炭用量为2 g/L,吸附时间为30 min时,吸附率为97.91%,其吸附结晶紫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y=0.031 3+0.019 3x,并给出了吸附机理。该文所制备的花生壳炭具有高效水体污染物处理能力,可为花生壳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0.
纤铁矿是土壤中重要的活性矿物组分,常与硅、铝元素共存,对土壤污染物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采用氧化水解法制备了不掺杂和硅、铝掺杂的纤铁矿(分别记为Lep、Si-Lep、Al-Lep),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质子电位滴定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和表面性质分析,并研究了3种样品对F~-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与Lep相比,Si-Lep、Al-Lep的结晶度降低且铝掺杂显著抑制了纤铁矿向针铁矿转化。Lep、Si-Lep和Al-Lep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25.37、28.18、32.51m2/g,孔体积、平均孔径和表面分形度均依次增大。Lep、Si-Lep和Al-Lep样品的电荷零点(pHPZC)依次为7.10、6.80、6.50;3种样品的表面羟基密度分别为0.33、0.32、0.36mmol/g。Lep、Si-Lep和Al-Lep对F~-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58、7.32、9.88mg/g;与Lep相比,Si-Lep和Al-Lep对F~-的准二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分别降低至0.013、0.014g/(mg·min);Si-Lep对F~-的吸附亲和力增大,而Al-Lep对F~-的吸附亲和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