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09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384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1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超高压脉冲活化一次全部分解CO2、SO2、NOx及同时除掉烟尘技术。应用超高压窄脉冲使反应器内有害气体全部成为活化分子,在定向作用下分解成无害单一原子的气体分子N2、O2,单质微粒C、S;粉尘充分荷电,在超强电场作用下除掉粉尘,它成为C、S的载体。在180℃常压条件时,在以Ni为母体B种催化剂作用下,活化能大幅度降低,分解率为75%~90%。   相似文献   
82.
在模拟菲污染土壤中用β-环糊精(β-CD)作为Fe2+螯合剂,考察了Fe2+-热(45℃)活化过硫酸钠(Na2S2O8)氧化降解菲的效果及其对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Na2S2O8∶菲=80、Fe2+∶Na2S2O8=1/3、β-CD∶Fe2+=1/10(均为摩尔比)时,菲的降解率最高,达85.1%。Fe2+活化时主要自由基为SO-4·和·OH,而热活化时主要为·OH。根据中间产物推测菲的两条降解途径为:自由基攻击菲的9、10位点生成(1,1’-联苯)-2,2’-二甲醛或攻击2、3位点氧化开环生成2-乙基-6-甲氧基萘,再形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终矿化为CO2和H2O。土壤氧化修复后,pH降低,氧化...  相似文献   
83.
84.
蒋焦  凌霄  何明磊  周明明 《环境化学》2021,40(2):653-661
以空气扩散阴极、纯铂阳极和紫外灯构建了阴阳极成对耦合紫外光辅助电催化的体系,并系统地研究了电流密度、阳极SO42-浓度以及毒死蜱初始浓度对毒死蜱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阴极/阳极的电流密度为45/450 mA·cm-2,阳极SO42-浓度为1.0 mol·L-1,毒死蜱初始浓度为25 mg·L-1时,反应60 min后毒死蜱降解率可达99%.对阴极产物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毒死蜱降解后结构中的吡啶环和PS被破坏,产生亚硝氮和正磷酸盐,毒性得到减弱.通过对比阴阳极成对耦合紫外光复合体系与阴极耦合紫外光复合体系、阳极耦合紫外光复合体系的电流效率,发现阴阳极成对耦合紫外光复合体系的电流效率是阴极耦合紫外光复合体系的2倍,是阳极耦合紫外光复合体系的4倍.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新污染物在水体中被频繁检出,其化学性质稳定、易生物积累,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解决此问题,高级氧化技术逐渐发展为一种有前景的环境修复方法,在众多氧化剂中,分子氧(O2)是丰富、经济、绿色的氧化剂. O2主要经由催化促进的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途径而被活化,进而转化为活性氧物种(ROS). 活化O2转化为ROS,有望成为清除水中新污染物富有潜力的研究方法和实用技术. 目前,研发更高效催化材料(或其他类型活化材料),以实现对O2的高效活化和对污染物的彻底、快速降解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关注焦点. 本文重点介绍了活化O2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研究进展,包括O2可转化生成的主要ROS、O2活化策略、活化O2用于降解新污染物的研究成果等,并对O2活化所遇到的核心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4·-)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研发及其在水污染控制和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锰基氧化物因其结构性质多变、自然丰度高、环境友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活化过氧一硫酸盐(PMS)和过氧二硫酸盐(PDS)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该文对可活化PMS/PDS的锰基氧化物的类型、结构特征、合成方法及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等进行了介绍,重点对不同锰基催化剂活化PMS/PDS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拓展锰基矿物材料环境应用和阐明过硫酸盐活化机制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活化产生的SO4·-和羟基自由基(·OH)对污染物的降解起关键作用.SO4·-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氧化性,在降解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复合型锰基氧化物相较于单一锰基氧化物表现出更优的催化反应活性.PMS和PDS活化的反应机理存在显著差异:前者通过Mn(Ⅳ)与Mn(Ⅲ)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先生成SO5·-再产生SO4·-,而后者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相继生成S2O8·-及SO4·-.此外,MnO2活化PDS还存在仅生成单态氧的非自由基反应机理.现阶段锰基氧化物活化PDS的相关研究仍比较匮乏,值得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锰基材料活化PDS/PMS产生的活泼中间体Mn(Ⅲ)的鉴定及对污染物降解的贡献仍需更多直接的试验证据.   相似文献   
87.
利用电感耦合空气等离子体对涂覆法制备的CNT/TiO2复合电极进行射频放电改性处理.复合电极的表面形貌、润湿性及元素成分分别通过扫描电镜(SEM)、接触角测试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有利于苯酚吸附,电极比表面孔隙、亲水性、TiO2及含氧官能团均得以增加;循环伏安测试(CV)表明改性后电极比电容提高54%;改性后复合电极对苯酚的吸附量较改性前提高了45%.且等离子改性CNT/TiO2电极对苯酚的去除量随电压、苯酚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88.
CH3NH2(一甲胺)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而被大量使用,其嗅阈值低,具有刺鼻的鱼臭味,是一种典型的恶臭气体. 选取PS(过二硫酸盐)作为氧化剂,采用湿法吸收氧化去除CH3NH2. 在探讨CH3NH2的吸收性能的基础上,比较了4种方式〔Fe2+活化PS、CA(柠檬酸)螯合Fe2+活化PS、Fe0活化PS、CA联合Fe0活化PS〕对CH3NH2湿法氧化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CH3NH2 气体在酸性条件下易溶于水;单独用Fe2+或Fe0活化PS处理CH3NH2时,Fe0活化后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Fe2+;然而,在联合使用螯合剂CA之后,Fe2+活化的去除效果反而优于Fe0. CA螯合Fe2+的CH3NH2去除率由单独Fe2+活化时的32%升至64%,Fe0活化与CA联合Fe0活化去除率均提升至40%.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活化方式下Fe2+释放速率不同所致,释放速率直接影响了Fe2+的存在时间,Fe2+活化PS速率对于氧化去除效果有影响,并最终影响CH3NH2的脱除.   相似文献   
89.
基于煅烧/碳酸化反应的原理,利用氧化钙(CaO)基吸收剂捕集CO2工艺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视为削减CO2排放的有效措施,然而高温烧结将明显降低吸收剂的CO2循环吸收效率。对CaO基吸收剂活化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人工合成、掺杂或负载、高温预处理、水/水蒸气水合4种主要活化方法的特点,并总结了最具应用潜力的CaO基吸收剂活化方式及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利用工业废弃物作为CO2吸收剂和采用碳酸化-煅烧再生-水蒸气活化3段反应耦合这两种活化方式具有明显优势。未来CaO基吸收剂活化方式的研究除考察CO2吸收容量外,吸收剂机械性能的评价也将作为后续活化方式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0.
制备Fe-Ni-TiO2/AC粒子电极,应用于可见光助三维电极/电Fenton(Vis-3D/EF)光电催化体系中,以RhB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可见光光电催化对RhB的协同降解.实验优化了Fe-Ni-TiO2/AC粒子电极的制备条件,并与活性炭粒子电极、活性炭负载TiO2粒子电极在Vis-3D/EF体系中的光电催化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iO2浸渍液浓度为2g/L,Fe-Ni掺杂比为5:5,Fe:Ni:TiO2物质的量比为0.5:0.5:100的条件下制备的粒子电极在Vis-3D/EF体系中表现出最优的光电催化性能,60min对RhB的去除率达92.58%,优于活性炭粒子电极和活性炭负载TiO2粒子电极.自制粒子电极在Vis-3D/EF体系比在3D/EF体系对RhB的去除率提高29.46%,表现出明显的光催化和三维电极/电Fenton协同处理效果,协同指数为1.18,说明了自制粒子电极应用在Vis-3D/EF组合技术中,实现对RhB的可见光光电协同降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