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本文结合工程建设和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分析了官地水电站实施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保持措施落实的促进作用,水土保持监测结论对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效果的分析评价,论证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262.
以新疆精河县小海子山地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面摄影测量的方法获取样区DEM及正射影像。利用ArcGIS 9.1软件对四个样区的基本地形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因子,对牲畜采食践踏路迹的形态特征、分布密度、宽度、剖面等因子进行提取和计算,分析牲畜采食践踏路迹的生态作用和土壤侵蚀特征,并进行放牧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63.
采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前期含水量对填土和砂黄土的坡面土壤硝态氮和磷素流失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淋失是土壤硝态氮流失的主要途径,仅在前期含水量高于20%时,才产生硝态氮大量径流流失;随着土壤前期含水量的提高, 土溶解态磷(DP)流失量与泥沙浸提态磷(SEP)流失量的比值呈减少趋势,砂黄土中该比值却呈指数函数增大趋势;2种土壤坡面径流SEP流失量与产沙量呈线性关系;通过坡面物质流失量(NO3--N、SEP、DP和产沙量)与前期土壤含水量的二次多项式关系,获得了使黄土坡面物质流失量最小的最优前期含水量值,其中土为10.21%~11.37%,砂黄土为8.97%~13.39%.  相似文献   
264.
采用遥感手段研究了长江上游老君山项目区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土壤侵蚀类型,分析了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项目区从1990~2000年间,土壤侵蚀呈现出加重的趋势;2000~2007年;土壤侵蚀又表现出减缓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自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工程,使得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65.
亚高山草甸土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深切河谷斜坡地带,受特殊的土体结构和气候条件影响,浅层草甸土在雨季常发生解体并逐级溜滑,造成大面积的土体侵蚀和草甸退化,是川西高原生态脆弱的典型表现之一.在亚高山草甸土浅层溜滑侵蚀野外原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TOPMODEL模型,考虑汇水区内地形与地下水流侧向流动的特点,并考虑渗透压力的影...  相似文献   
266.
研究东江源区土壤侵蚀对于加强东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粤港地区的用水安全,保证粤港地区的繁荣、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1995—2020年的降雨数据、土壤数据、DEM数据和Landsat影像数据,采用RS、GIS技术以及RUSLE模型定量分析东江源区土壤侵蚀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东江源区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严重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源区东南部,果园和矿区等的开发使得局部区域侵蚀加剧。(2)1995—2020年,土壤侵蚀程度总体有所下降,微度以上侵蚀面积共减少了10.19%,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57.75%。其中2008年土壤侵蚀模数最大,达到2397.13 t· (km2·a) ?1,2020年土壤侵蚀模数最小,为669.47 t (km2·a) ?1。(3)近26 a以来,东江源区土壤侵蚀改善区域的面积达到16.52%,侵蚀加剧区为4.28%,以矿区侵蚀加剧情况最为明显。(4)源区内土壤侵蚀较严重区域主要发生在矿区、裸地、耕地和果园区,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大面积的果树种植等引发更为严重的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67.
气候变化和土壤侵蚀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重点关注的两个自然过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表过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侵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碳循环过程对土壤侵蚀的反馈两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分析认为:理想的地质载体是深刻理解地质历史时期土壤侵蚀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关键;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降雨侵蚀力估算方法缺乏标准化是造成土壤侵蚀量估算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生物学过程与机制是科学评估土壤侵蚀是碳源或碳汇的关键环节。建议未来在以下三个方向开展工作:(1)以湖泊沉积物为地质载体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有着巨大发展和应用潜力,建议利用AMS 14C、137Cs和210Pb等多种定年手段,使用环境指示意义明确的代用指标,建立近千年高分辨率流域气候与侵蚀序列,研究十年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2)流域版水蚀预报模型(WEPP)可能更适合小流域预测研究,在其实践应用过程中除规范标准小区的坡度和坡长之外,还应通过长期观测和试验确定不同气候区侵蚀性降雨阙值以计算降雨侵蚀力;(3)可以尝试采用定量稳定同位素探针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