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关键因子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乔治  徐新良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8):1349-1361
土壤侵蚀是造成东北林草交错区生态脆弱的重要原因。论文应用GIS技术,综合降水、地形、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等因子,分析和评价了1990—200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时空变化过程,并通过叠加排序方法定量识别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以中度敏感为主,其次是轻度和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地区以大兴安岭山地为主,轻度敏感地区分布在东、西部平原地区,高度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的林草交错区;从时间变化过程看,轻度、中度敏感地区面积增加,高度敏感地区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好转;地形起伏度和植被覆盖作为研究区土壤侵蚀关键因子,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2.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小军  苏艳艳 《生态环境》2012,21(4):682-686
利用137Cs示踪方法与耕作侵蚀模型评价了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并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2种典型坡耕地-短陡坡与缓长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差异。结果表明,短陡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高达52.6 t.hm-2.a-1,是缓长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26.7 t.hm-2.a-1)的2倍。耕作侵蚀是短陡坡耕地的主要侵蚀过程,它整体性搬运土壤,其对土壤总侵蚀的贡献高达74%。水蚀是缓长坡耕地的主要侵蚀过程,其分选性搬运土壤,对土壤总侵蚀的贡献为55%。短陡坡耕地与缓长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均沿着向下坡方向逐渐降低,但短陡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下降梯度明显高于缓长坡耕地。耕作侵蚀导致两种坡耕地的坡顶土壤损失最为严重。因此,川中丘陵区的耕作侵蚀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3.
土壤侵蚀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及防灾减灾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学和环境学的交叉为基础,讨论了土壤侵蚀环境学的内涵、土壤侵蚀环境演变及其调控、全球变化及防灾减灾的机制。为揭示土壤侵蚀的实质及制定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提供了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94.
渭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其地理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RUSLE模型研究渭河流域2000—2015年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渭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呈减小趋势,2000、2005、2010和2015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0.724、42.270、39.716和35.944 t·hm~(-2)·a~(-1),侵蚀总量减少1.959亿t,大部分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向低级别转化;(2)流域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区及陇中黄土丘陵区,较小区域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河谷平原。(3)植被覆盖度、造林面积和降雨量是影响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且不同因子的交互作用均会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4)植被覆盖度小于0.3、降雨量在481.27~547.75 mm区间、海拔处于3 282~3 874 m区间以及坡度位于20°~25°区间的地区为流域土壤侵蚀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95.
全球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效应,土壤侵蚀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环境效应之一。选择生态极其脆弱区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和雨量站点获取3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信息,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对该区域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降雨量在1981~1990年为降雨量较小年份,1991~2000年为降雨量较大时间段,2001~2005年降雨量开始急剧减少;(2)1987、1995和2005年的平均侵蚀量分别为:7058、8008和7981 t/(hm2〖DK1〗·a),中度侵蚀以上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992%、3383%和3318%,其中极强度侵蚀分别占915%、1281%和1263%;(3)在分布特征上,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小江流域的中下游地段。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1 600~2 800 m),所占的比例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在高海拔区域,极强度侵蚀呈增加趋势;同时,极强度侵蚀集中分布在高坡度段(>35°)上,占其面积的85%以上,且呈持续增加趋势,在中坡度段(15°~35°)上,极强度侵蚀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USLE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出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侵蚀效应,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97.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83,自引:1,他引:83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带来了重大的灾难并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文章试图对洪水的原因进行分析。1998年的洪水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诸如滥伐森林、过牧、围湖造田等造成的。文章对生态重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要对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下制定生态恢复计划;生态重建工作包括对上游地区森林的严格保护,封山育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发展非木质产业,在高海拔、干旱河谷和不宜造林的地方发展畜牧业等  相似文献   
98.
本文对爱达荷州的TomBeal流域二种土壤侵蚀控制战备和一种水污染(河边)控制战略的效果和效益进行了比较,侵蚀控制战略是使每块土地每公顷的年纯收益提高到最大限度并且土地的侵蚀速率控制到不超过11.2~16.8吨/公顷,河边战略是利用良好植来覆所有河和非耕种的土地以及在余下的其它土地上采用最大限度提高每公顷土地纯收入的资源管理系统来实现的。农业非点湖泊污染模型是用于模拟本流域出口处的沉积物,N、P、  相似文献   
99.
中国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及其危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km^2,除土壤,降雨,植物被等自然因素外,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影响也很大,土壤侵蚀不仅破坏土地资源,而且制约粮食生产,污染水环境,淤积库容湖泊,危害城市安全,必须积极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00.
辽宁东部山区原是辽宁的重点林区,对中部平原的生态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频繁的经济活动使水土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坡地种植、蚕场沙化、陡坡栽参和采矿业均导致严重地土壤侵蚀,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新的土壤侵蚀,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尽愉的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