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4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1186篇
安全科学   697篇
废物处理   101篇
环保管理   677篇
综合类   3888篇
基础理论   606篇
污染及防治   635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238篇
灾害及防治   144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51.
污泥干化芦苇床是人工湿地和传统污泥干化床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技术。将湿地植物芦苇种植于人工湿地的填料层中,周期性地将污泥布向芦苇床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经填料层以及后形成的污泥层渗透后,通过集水管排出;污泥中的固体物质被截留在床体表面,通过植物的蒸发蒸腾作用和水面蒸发作用进一步脱水和稳定。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运行,其使用周期可达810年,其后可清空稳定化污泥并进入下一个使用周期。经芦苇床稳定之后,污泥的脱水效果明显,含固率可达到20%10年,其后可清空稳定化污泥并进入下一个使用周期。经芦苇床稳定之后,污泥的脱水效果明显,含固率可达到20%65.7%,综合性能优于离心脱水和压滤脱水;污泥中有机质和营养成分氮磷等指标受污泥来源、运行方式和运行时间的影响,去除效率差异较大。污泥经稳定后,有机质去除率最高可达66.8%,氮去除从负去除到最高去除65.5%,磷去除从负去除到最高去除81%。经芦苇床稳定后,污泥中的有机有害物质多环芳烃可被有效去除,其去除率高出传统污泥干化床29.86%。在对相关文献的主要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52.
吴春英 《环境化学》2013,(9):1674-1679
采用模拟生活污水,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对10种典型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反应器对不同目标物PPCPs的去除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MBR和SBR对甲氧苄氨嘧啶(TRM)和红霉素(ERY)的去除无明显差别;苏必利(SLP)和卡马西平(CBZ)在两反应器中均不能得到有效去除;但对于其他目标物,尤其是咖啡因(CAF)、酮洛芬(KTP)、避蚊胺(DEET),MBR的去除率明显高于SBR.总体上,MBR在出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53.
利用1987-2010年5期卫星遥感影像监测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并且采用市场比较法、影子工程法、工业制氧成本法、碳税法和价值替代法等多种评估方法对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响应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南四湖湿地中大量芦苇、荷田等自然湿地景观转化为养殖水域、水稻田等人工湿地,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湖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湿地的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均有影响,其中对供给功能和调节功能影响最大.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导致2010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比1987年减少3.06亿元,其中大气成分调节功能价值损失11.7亿元,净化功能价值损失3.77亿元,涵养水源功能损失0.65亿元,物质生产功能价值增加13.06亿元,其他功能价值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54.
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平衡和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水位波动将影响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导致温室气体通量变化,为了明确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水位梯度的生态响应,通过野外盆栽培养试验,设T1:-5 cm,T2:0 cm,T3:5 cm,T4:10 cm 4种水位梯度,T1和T2模拟湿地非淹水的水分状况,T3和T4模拟淹水状况,研究了不同水位梯度下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湿地CO2、CH4通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位条件下,小叶章湿地系统CO2和CH4通量差异较大,-5 cm水位时小叶章湿地CO2通量为(643.35±61.89) mg·m-2·h -1,随着水位增加,CO2通量依次降低6.9%、12.1%、40.0%,且水位升高到10 cm时,小叶章湿地CO2排放量显著降低(P<0.05);而CH4通量则随水位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通量变化为(1.52±0.12)~(5.34±0.61) mg·m-2·h-1;水位对微生物活性影响显著,非淹水条件下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淀粉酶活性高于淹水土壤,且随着淹水位增加,微生物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55.
草海湿地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湿地湖泊,具有典型高原喀斯特湿地特征,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栖息地,对其展开各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之前对草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1-2]、土壤重金属污染[3-5]、浮游植物与水生生物时空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等领域,而对草海湿地流域汇水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典型标准样地调查法、群落数量特征和Kikvidze-Ohsawa优势种判定法,对草海湿地流域不同坡度的森林植物群落优势种及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草海喀斯特湿地流域森林群落主要以松科(Pinaceae)、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蔷薇科(Ros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Asteraceae)等植物为主。(2)采用IV-Kikvidze-Ohsawa优势种评判法对不同坡度森林植物群落优势种比例分析发现,随坡度的增加优势种比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乔木群落优势种比例变化拐点在斜坡,灌木和草本群落拐点在陡坡。(3)采用SDR4-Kikvidze-Ohsawa优势种评判法对不同坡度森林植物群落优势种比例分析,发现乔木群落优势种比例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大;灌木和草本群落优势种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优势种比例变化拐点为陡坡。(4)结合植物群落数量与Kikvidze-Ohsawa优势种评判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分析发现,群落数量指标所包含信息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分析结果,因此在对群落优势种的研究中,应选择包含种群信息量较多的群落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956.
采用原位移地技术,研究了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影响下,纳帕海4种常见湿地植物的株高、茎粗、生物量等生长特性,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hips2)、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探讨了湿地植物对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的响应差异和适应策略。研究发现气候条件的改变对湿地植物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两种广布种Zizania caduciflora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生物量、叶绿素含量、Fv/Fm、ETR、Phips2、qP值不同程度升高,生长状况良好。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当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虽然Fv/Fm、ETR、Phips2、qP值降低,但其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热耗散来减轻伤害,气候变化对其生长的影响较小。而北温带分布型的黑三棱Rhizoma scirpi yagarae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 Fv/Fm、ETR、Phips2、qP、NPQ都出现大幅下降,生长停滞,生物量下降,对温度上升极为敏感。可以推测,随着全球变暖,像黑三棱这样的物种,其生存将面临极大的威胁,而高原湿地生态功也将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957.
以NH4NO3作为氮源,对广州东北郊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幼林地进行模拟氮沉降处理,共设置3个氮沉降水平,分别为N0(N:0 g·m-2·a-1)、N5(N:5 g·m-2·a-1)以及N10(N:10 g·m-2·a-1),每月进行喷施。在连续施氮22个月(当月当次施氮5天后)对土壤氮素(硝氮、氨氮、总氮)、碳素(总碳)以及微生物量(脂磷)在0~60 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3个氮沉降水平下,随着土层加深,pH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氮沉降存在加剧土壤酸化的风险;在N0、N5、N10水平下,土壤全氮和总碳的垂直分布趋势大体一致,随着土层加深,其含量下降,但在深层土壤(40~60 cm)中,施氮与对照比较,总碳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除40~50 cm土层,N5、N10水平下的硝态氮含量在各个深度土壤中都表现为比对照组要高,氮沉降导致土壤一定程度上硝态氮的积累;在浅层土壤(0~20 cm)中,铵态氮水平较低并且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较深的土层中铵态氮有较多的积累,说明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N5和N10水平下,无机氮比例(无机氮含量与总氮含量之比)在各个深度土壤中总体高于N0水平;用脂磷含量表征土壤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外加氮源对微生物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在N5、N10水平下,微生物含量在30~40 cm土层中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958.
为了解决城市周边小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空气污染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多蓄热室旋转换向蓄热式有机废气焚烧炉,对现有焚烧炉内不合理的流通截面积分配比例进行了改进,并在北京市郊某工厂建设了处理能力为3 000 m3/h的应用示范装置。通过对焚烧炉出口残留VOC和焚烧炉能量消耗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揭示了影响焚烧炉示范装置VOC处理效果和燃料消耗量的因素。应用情况表明:新型蓄热式有机废气焚烧炉对VOC的处理效率可达95%,同时比常规热力焚烧炉节能70%以上。  相似文献   
959.
黄余春  田昆  岳海涛  杨扬 《生态环境》2012,21(2):359-363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特殊功能,研究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及机理,对退化湿地的恢复与人工湿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Com.Sparganium simplex+Hippuris vulgaris+Nymphoidespeltatum)、水葱+睡菜+荇菜(Com.Scirpus validus+Menyanthes trifoliate+Nymphoides peltatum)、菰+荸荠+荇菜(Com.Zizaniacaduciflora+Heleocharis yunnanensis+Nymphoides peltatum)和香蒲+睡菜+眼子菜(Com.Typha przewalskii+Menyanthestrifoliate+Potamogeton distinctus)等4种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水质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植物都能较好的适应生活污水环境,各植物全株氮质量分数在12.37~19.55 mg.g-1之间,各群落植物氮累积量为229~269 mg.m-2,对生活污水脱氮贡献率为10.11%~11.21%;各群落对生活污水TN的去除率都在75%以上,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组(P〈0.05),其中水葱+睡菜+荇菜(Scirpus validus+Menyanthes trifoliate+Nymphoides peltatum)群落对生活污水TN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群落(P〈0.05),去除率高达(93.79±1.27)%;试验期间,各群落污水N03--N与TN浓度之间显著负相关(r=–0.597,P〈0.05),能很好的揭示氮的去除过程;各群落植物净增生物量与群落TN累积量显著正相关(r=0.953,P〈0.05),表明收割植物可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脱氮潜力;植物群落能有效增强和促进湿地系统对污水中氮的净化能力,各植物群落对污水TN去除贡献率在29.24%~43.57%之间,群落内植物生长特性及其种间关系是各植物群落水质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0.
河源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源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利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对该厂A2-O工艺处理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了人工湿地对尾水中TN、NH4+-N、TP、COD、BOD5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具有较好的深度处理效果,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尾水中TN、NH4+-N、TP、COD和BOD5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7.4%、97.8%、95.06%、91.87%和95.87%以上,其出水水质基本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地表水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