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8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1154篇
安全科学   537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335篇
综合类   3080篇
基础理论   383篇
污染及防治   537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177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及其归因研究一直备受全球关注,现阶段研究多侧重于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针对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足。论文利用Mann-Kendall法、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长江源区1957—2012年水文气象要素趋势性、波动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分析水文气象要素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水汽通量揭示大尺度环流因子对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序列具有正长程相关性,长江源区气候未来会继续呈现暖湿化变化趋势。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都存在着1~5、10~24和25~45 a三种时间尺度周期变化规律。南亚季风是影响长江源区降水量和流量较为重要的大气环流因子,南亚季风驱动下的西南方向气流是长江源区主导气流和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22.
采用数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双区静电除尘器内流场分布、颗粒荷电及颗粒运动等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过程,构建了双区静电除尘过程完整的数值模型.采用泊松方程、电流连续性方程和匀强电场方程描述电场,采用N-S方程和雷诺应力标准湍流模型描述流场,采用拉格朗日法描述颗粒运动轨迹.通过截面风速与颗粒去除率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在模拟内部流场和颗粒运动时的准确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区静电除尘器内部流场分布对入口风速的变化非常敏感;颗粒荷电方式占比由颗粒粒径决定;荷电区内颗粒向极板的趋近过程由流体曳力和电场力共同完成,收尘区内的趋近过程则由电场力主导;入口流速通过改变颗粒前进速度和内部流场形态来影响颗粒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23.
选取云南者海典型铅锌矿区周边冶炼区(A)、粮食主产区(B)、保护区(C)三个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三个区域内林地(LD)和耕地(GD)土壤pH、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和5种重金属(Hg、Cd、Pb、Zn、Cu)含量,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基于系统熵值与重金属生物毒性改进灰色聚类评价法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B、C三区土壤的5种重金属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且含量A区 > B区 > C区,所有土壤样品Hg、Cd、Pb、Zn、Cu平均含量分别为7.24、1.53、1 794、2 892、210 mg/kg;LD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GD。研究区土壤pH总体呈弱酸性,但A区土壤受矿业活动影响呈弱碱性。TC、TN含量和C/N值均表现出LD大于GD,但TP含量表现为GD显著大于LD (P<0.05)。CCA分析表明LD和GD土壤pH与Cd和Cu呈负相关,与Zn和Pb呈正相关,且pH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最大;TC、TP与重金属Cd和Cu在LD土壤中呈正相关,在GD土壤中呈负相关。改进灰色聚类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均表现为LD大于GD;A区污染最严重且均呈重度污染,B区次之,C区污染程度最轻。经比较本文改进的灰色聚类评价法在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24.
为探索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去除机制,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性能及吸附类型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动态吸附方式,利用SBAR反应器分析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存在初期吸附作用,最佳吸附时间为30~45 min,COD去处率60%;通过对失活前后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吸附性能测定以及红外光谱分析,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类型,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是一个包含生物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5.
博斯腾湖水质矿化度模型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松 《干旱环境监测》1996,10(3):142-146
根据博斯腾湖1985~1995年水质监测数据和出入湖水量等水文数据观测值,采用水质扩散模型和盐量平衡关系推导出博斯腾湖大湖区(简称博湖)水质矿化度模型,并预测了几种情况下博湖水质矿化度及近几年变化趋势,分析了影响博湖水质矿化度的主要因素,为博湖的近期和远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基于网格空间数据的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带、生态脆弱带。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了 1 3个评价指标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 ,并将各个因子分级标准化和定量赋值 ,再用加权求和法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根据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将环境质量分为较好 (≥ 8)、一般 (≥ 6~ <8)、较差 (≥ 4~ <6)、恶劣 (<4) 4级。结果表明 :晋陕蒙接壤区的环境质量大多处于较差等级 ,较好、一般、较差、恶劣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为 2 .2 % ,2 8% ,5 7.4%和1 2 .4%  相似文献   
27.
苯氧菌酯、施佳乐和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种原药为杀菌、抗菌类农药,由山东某公司提供.为了预测其遗传危害和潜在致癌作用的可能性,我们对该样品进行了诱变性检测.  相似文献   
28.
小头蓼(P.Microcephalum)对矿区铜的吸收积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并分析云南省铜矿区的植物区系及土壤理化特性,发现小头蓼(P.Microcephalum)在云南省高海拔铜矿区生长旺盛,是该地区的优势植物种,小头蓼生长的土壤基质富含铜,其它养分条件适中,研究表明小头蓼具有较强的富集铜的能力;随土壤中铜含量的增加,植物根系铜含量也相应增加,但叶部铜含量变人与土壤铜含量之间无相关性,研究认为该植物具有对铜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潜能。此外,还指出最适于小头蓼富集铜的土壤条件为土壤有机质1%-1.5%,土壤pH为中性。  相似文献   
29.
为查明粒度和分选作用对沉积物REE配分的影响.Crichton等(1993)对比了怀俄明州东南部年龄为2.0Ga的Libby溪群的石英岩、泥质岩和冰碛岩的成分,发现它们的REE型式相似(LREE富集,负Eu异常),相互间的成分差异大多可用石英的稀释作用解释。除少数元素(Ca、Sr、Ni和Cr)之外,Libby溪群和休伦超群Gowganda组冰碛岩的基质化学成分(包括REE)与新太古代上陆壳平均成分吻合较好,因此冰碛岩的主元素和微量元素都可反映上地壳平均成分。Libby溪群上部沉积物Eu异常程度增强.指示物源区Eu亏损程度增强和花岗岩突然增加,反映晚期有构造抬升。源区岩石可能是由玄武岩、花岗岩、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所构成的混合模式。Libby这群下部的物源以TTG和玄武岩为主,上部物源以花岗岩为主。冰碛物的发育,Ca、Na、Sr和CIW(古风化指数)的变化等表明,随沉积时间的变新,古气候从相当寒冷,经温暖,变为最后的温热。铬云母石英岩的单矿物微量元素配分表明,铬云母含有全岩的绝大部分Th、U、REE、Sc、Co、Ni,并控制了全岩的REE配分型式。锆石含绝大部分Zr、Hf,其HREE含量在泥质岩中不足5%,在石英岩中不足20%。除锆、铪外,Libby溪群沉积物的多数微量元素主要集中在原始沉积可能为粘土矿?  相似文献   
30.
氧同位素效应主要受动能定理所支配,16Ο总是富集在先在上,18Ο则富集于后于下。因此,在岩浆或矿液的分异演化过程中,诸地质体的δ18Ο值自早至晚、自上而下具有渐次递增的规律性,从而为成岩──成矿系列的建立,岩体成因的判别.矿物晶出顺序的确定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