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14篇 |
免费 | 514篇 |
国内免费 | 94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62篇 |
废物处理 | 80篇 |
环保管理 | 401篇 |
综合类 | 2690篇 |
基础理论 | 498篇 |
污染及防治 | 277篇 |
评价与监测 | 73篇 |
社会与环境 | 336篇 |
灾害及防治 | 4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241篇 |
2022年 | 314篇 |
2021年 | 325篇 |
2020年 | 239篇 |
2019年 | 230篇 |
2018年 | 173篇 |
2017年 | 207篇 |
2016年 | 198篇 |
2015年 | 208篇 |
2014年 | 436篇 |
2013年 | 224篇 |
2012年 | 300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268篇 |
2009年 | 266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180篇 |
2005年 | 207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城市功能的增强,城市居民面临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现代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城市应急信息系统以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据。作为城市应急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强调响应速度,因此,其策划、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城市安全规划及应急地理信息系统》(CSP&ERGISV1.0)为例,介绍城市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及内容。城市应急信息系统1.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城市应急信… 相似文献
22.
兰永宝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4,(3):61-63
针对发电机冷却风扇叶片焊缝开裂这一现象,通过对叶片结构及其焊接工艺的分析研究,提出在保证基本尺寸和扭曲角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改进叶片结构,以提高叶片刚度和焊缝强度,从根本上解决叶片开裂这一惯性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23.
简要叙述了常用的信号处理系统的类型与处理机结构,介绍了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的DSP+FPGA处理机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时信号处理的线性流水阵列,并举例说明了该结构的具体实现,最后分析说明了此结构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4.
昆山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大量外资的引入使我市的产业在不断地扩大。随着全市国有、集体企业转改制的基本完成.经济体制结构已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职工人数的增加.我市职业危害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企业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参差不齐.受市场经济利益的躯动.不少企业严重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各类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严重。针对日益严重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我们找准突破点、创新机制、狠抓源头维护. 相似文献
25.
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实体形式包括县属地方国有经济、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探讨了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形式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27.
在连续流条件下,快速培养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颗粒污泥是实现污水高效生物脱氮处理的关键技术. 与PN/A污泥相比,亚硝化(PN)颗粒污泥具有生长周期短、易于批量化培养的优点,并可作为富集厌氧氨氧化菌(AMX)的载体. 在3个完全混合流反应器(R1~R3)中,分别按照质量比3∶1、1∶1和1∶3混合接种PN/A和PN颗粒污泥,并通过设置高氨氮负荷、短水力停留时间和强水力剪切条件,成功启动了连续流自养生物脱氮工艺. 结果表明,尽管R3的启动时长较R1和R2更长,但污泥接种比并未显著影响连续流反应器在稳定状态下的脱氮性能,总氮去除负荷均可达到2.6 kg·(m3·d)-1以上. 接种的PN颗粒污泥通过提供好氧氨氧化菌种(AOB),为AMX生长供给了充足的亚硝态氮基质,充分发挥了培养PN/A颗粒污泥的前驱体作用. 由高通量测序结果可知,R1~R3中成熟颗粒的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接种污泥. AOB(Nitrosomonas属)和AMX(Candidatus Kuenenia和Brocadia属)与Chloroflexi、Bacteroidetes和Chlorobi等异养菌门是驱动自养生物脱氮和维持颗粒结构稳定的关键菌群. 总之,PN与PN/A颗粒污泥的混合接种是快速启动连续流自养脱氮工艺的可行策略,对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Cu2+或表面活性剂AE对黄鳝肝损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Cu^2 或表面活性剂AE(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对黄鳝肝细胞结构的损伤作用.观察发现,在ρ(Cu^2 )=4.5mg/L的污染环境中,黄鳝肝脏细胞核变形,染色质凝集,内质网囊泡化,细胞质中出现较多的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在ρ(AE)=4.0mg/L的表面活性剂污染下,黄鳝肝脏细胞核变形,内质网呈线状,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体积大、数量多,部分细胞质解体,细胞中出现空腔甚至死亡.图版1参10 相似文献
29.
30.
Biofilm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clogging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distributing reclaimed wastewat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sing reclaimed wastewater for crop irrigation is a practical alternative to discharg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s into surface waters.However,biofouling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emitter clogging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distributing reclaimed wastewat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film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clogging in the drip emitter flow path.This study was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ture biofilms present in the emitters and the effect of flow path structures on the biofilm microbial communities.The analysis of biofilm matrix structure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vealed that particles in the matrix of the biofilm couple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EPS) and formed sediment in the emitter flow path.Analysis of biofilm mass including protein,polysaccharide and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 showed that emitter flow path style influenced biofilm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The correlations of biofilm biomass and discharge reduction after 360 h irrigation were computed and suggest that PFLAs provide the b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omparatively,the emitter with the unsymmetrical dentate structure and shorter flow path (Emitter C) had the best anti-clogging capability.By optimizing the dentate structure,the internal flow pattern within the flow path could be enhanc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ontrol the biofilm within emitter flow path.This study established electron microscope techniques and biochemical microbial analysis methods that may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future emitter biofilm stud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