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7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830篇
安全科学   174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1788篇
基础理论   367篇
污染及防治   415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941.
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是活性污泥法中两个重要的关注方面,为解决运行控制中这两方面的矛盾,对不同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污泥物理结构和呼吸过程进行分析.利用7个不同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污泥,对其粒径、分形维数、压缩沉降性能、吸附性能和呼吸图谱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性能指标和呼吸速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污泥粒径(d)与内源比呼吸速率(SOUR_e)和最大比呼吸速率(SOUR_t)呈指数负相关(R~20.9);分形维数(D_f)与SOUR_e和SOUR_t呈线性负相关(R~20.8);压缩指数(SCI)和污泥指数(SVI)与SOUR~2_e呈对数正相关(R0.9);平衡吸附量(Q_(max))与准内源比呼吸速率(SOUR_q)和SOUR_e呈线性负相关(R~20.9).从而得出活性污泥正常运行条件下的最佳物理性能和活性范围:SVI为50~120 mL·g~(-1),SOUR_e为6.27~7.55 mg·(g·h)~(-1),d为205.80~228.12μm,D_f为1.56~1.60,R_(n/t)为0.02~0.03,Q_(max)为508~636 mg·g~(-1).  相似文献   
942.
页岩气藏的孔渗结构特征与常规气藏显著不同,其孔渗结构通常具有超致密、特低孔、特低渗的显著特征.孔隙度变化范围一般在1%-5%,其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通常认为这些孔隙属于纳米级孔隙.分析了有机质孔隙、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三种微孔隙和自然微裂缝与水力压裂裂缝两种微裂缝的微观特征,并对页岩气在各种储集空间中的储存形式做了分析,同时指出了页岩储层中孔隙网络的形成对渗透率改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3.
944.
粗纸废水的处理与回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明 《环境工程》1996,14(1):13-15
本文介绍了采用微滤——混凝沉淀法处理粗低废水的研究和工程实例.该法通过微滤回收纸浆,混凝沉淀去除粗纸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悬浮物去除率高达85%以上,COD_(cr)、BOD_5去除率均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945.
发育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上的红壤早已为人们所注意。这是一类粘粒主要由结晶度不甚高的高岭石以及铝蛭石、伊利石,针铁矿所组成,具有一定脱硅富铝化程度且粘重的土壤.本文以微形态学方法对一个这类土壤剖面(江西余江)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微形态的演变主要表现在细粒物质及微结构特征的变化两方面。这些变化似乎与土体内的水分状况变化及因而引起的粘粒物质移动有关.令人感兴趣的是:在红色心土层的中上部(B1层)可观察到典型的微团聚化现象,说明这一过程不仅仅为热带湿润地区高度发育的铁铝土所特有,而且在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红壤中同样也有发生。  相似文献   
946.
对纳米SiO2与FeCl3复配使用强化混凝处理低浊微污染海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纳米SiO2强化混凝处理海水的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低浊微污染海水,强化混凝能有效提高微污染海水的絮凝除污效果、改善絮体沉降性能、缩短沉淀时间。试验条件下,出水浊度、UV254、CODMn和TP去除率较单独投加FeCl3(20 mg/L)分别提高3.9%、6.1%、9.5%和7.3%。  相似文献   
947.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铁碳微电解的方法对高浓度的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考察了反应时间、铁碳比、pH值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100min,铁碳体积比为1:1,pH为4时,效果最佳,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50.52%,同时BOD5/CODcr也由原水的不足0.1上升到0.32,可生化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48.
GANN模型在十溴联苯醚分散液液微萃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研究目的在于用遗传神经网络模型(GANN模型)快速优化水样中十溴联苯醚分散液液微萃取的萃取条件。以水样中十溴联苯醚分散液液微萃取的正交试验为训练样本,建立十溴联苯醚分散液液微萃取条件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比较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速度、学习精度及网络泛化能力。采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运用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对影响萃取回收率的因素进行优化求解,获得了水样中十溴联苯醚分散液液微萃取优化后的萃取条件,并进行实验验证。文章建立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平均偏差为14.41%,R2为0.8887;最佳DLLME萃取条件为10μL四氯乙烯、0.71mL丙酮、pH=5、离子强度为20%NaCl、萃取时间10min;优化后十溴联苯醚分散液液微萃取的萃取回收率和富集因子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54%和580。  相似文献   
949.
应用微电解法预处理磷霉素钠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电解法预处理磷霉素钠制药废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试验选用铸铁屑、粒状活性炭作为基本原料,分别考察了铁炭比、进水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废水处理效率的影响。经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铁炭比为(5~9):1,进水pH值=4,铁屑加入量为(4~5)g/100mL废水,温度为30℃,CODcr的去除率能达到40%~50%。  相似文献   
950.
对膜生物反应器(MBR)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工艺特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膜生物反应器对生活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G),氨氮(NH5-N),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出水CODG质量浓度为30~50 mg/L去除率高达84%,NH3-N质量浓度为0.3~2.0 mg/L去除率高达98%,满足中水回用的要求;TP质量浓度为0.3-2 mg/L,去除率仅为33%.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去除效果的比较表明:MBR处理微污染水时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8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