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01.
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指示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并应用厦门,香港两海域的资料说明微藻在海洋环境监测,特别是在水体营养类型的划分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王娜  赵卫红  苗辉 《环境科学》2020,41(7):3257-3265
大量的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最终会进入海洋,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值得关注.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红霉素和营养盐对2种甲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1种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此来探究海水中红霉素与营养盐限制是否会对微藻产生复合影响,评估不同的营养状态下红霉素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盐限制会降低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对红霉素的耐受限度.本实验范围内(0~1 000μg·L~(-1)),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的红霉素(≥100μg·L~(-1))会显著抑制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这3种微藻中中肋骨条藻对红霉素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3.
福建省九龙江江东库区沉积物微藻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既是营养盐的储存库,也是藻类的休眠场所.本研究以九龙江北溪江东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4月、6月、9月、12月采集表层沉积物,对其营养盐含量、表层沉积物微藻分布及丰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大部分为粉砂质粘壤土,该区域沉积物总碳含量为9140.2~17760.4 mg·kg~(-1),总氮含量为950.0~1600.4 mg·kg~(-1),总磷含量为483.7~856.2 mg·kg~(-1).库区表层沉积物微藻细胞丰度范围在7.41×105~2.17×106cells·g~(-1)底泥(以干重计),主要为硅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微藻比例的45.52%~86.42%和5.96%~35.55%.沉积物微藻总丰度与上覆水体浮游植物总丰度及隐藻、裸藻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反映了沉积物微藻对上覆水体浮游植物的影响.沉积物中蓝藻、隐藻、甲藻孢囊丰度分别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因而冬季沉积物中有相对高的微藻丰度.沉积物微藻丰度与含水率、粉粒分别呈显著性正相关,反映了沉积物微藻沿着水流方向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4.
鉴于采用废水进行微藻培养并生产生物柴油可以有效节省微藻培养成本,甚至会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该研究选取了自行筛选分离的产油微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对其在上海市4家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共7个水样中的生长性能和氮磷利用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批式培养试验中2种栅藻能较好地适应其中6个水样并保持正常生长状态,且优势度均在98%以上。6 d内微藻对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100%、81%~96%、76%~99%,显示出较好的氮磷利用能力。但在对数生长期内2种微藻均不积累油脂,实际运行中需要另加油脂积累环节。半连续式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在每2 d换水1次,每次200 mL的换水周期中,南汇城市污水厂的进水能使四尾栅藻及斜生栅藻的生长速度基本稳定在0.20和0.28 g/(L·d)左右,藻种优势度保持在90%左右。研究结果显示,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利用未处理污水培养产油藻以连续运行是可行的,但污水培养的关键问题将是在水力停留时间和微藻停留时间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而经济有效的微藻采收回流手段及优势藻种控制技术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5.
海洋石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和与微藻共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寡营养培养法,从威海金海湾地区的油污中分离出六株石油降解菌,进一步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和NCBI 数据库的Blast比对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编号Y1、Y3和Y7的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Y2、Y6为芽抱杆菌属(Bacillus),Y5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通过紫外分光光...  相似文献   
106.
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滩涂土池半集约化养殖池塘浮游微藻优势种的变动规律,并结合养殖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微藻优势种16种,养殖前期优势种有蛋白核小球藻(ChloreUa pyrenoidosa)、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微小多甲藻(Peridini...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对UV-B辐射增强和蒽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低剂量的UV-B辐射和低浓度的蒽处理对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有刺激作用,而高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和高浓度的蒽处理对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均显示出抑制作用.UV-B辐射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1.63、2.34和2.58 J/m2,蒽处理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078、0.119和0.112 mg/L.在刺激浓度的蒽处理的同时,添加刺激剂量的UV-B辐射条件下,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同样表现出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8.
3种赤潮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礼  肖慧  王悠  翟红昌  唐学玺 《环境科学》2008,29(11):3148-3152
应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可控生态条件下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Balech) 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致死率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赤潮异弯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褶皱臂尾轮虫24 h的LC50分别为3.56、 1.21和0.49 (×104 cells/mL); 3种赤潮藻在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致毒过程中均表现了明显的密度效应; 104cells/mL的东海原甲藻藻体,105cells/mL的赤潮异弯藻滤液和藻内容物以及103 cells/mL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滤液、藻内容物和藻体对褶皱臂尾轮虫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抑制作用随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9.
受全球暖化及光辐射增强的双重胁迫,珊瑚礁主成分刺胞动物-微藻共生体白化(共生藻数量减少)日趋严重.在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对异常环境因子的响应前期研究中筛选到一个“高温(33℃)-强光(6 000 lx)”双胁迫参数组合能诱发绿水螅白化,进一步在其基础上探讨高温单胁迫、强光单胁迫及高温-强光双胁迫诱发中国绿水螅白化进程中其共生藻的数量动态、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丙二醛两个指标)的积累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高温单胁迫和强光单胁迫相比,高温-强光双胁迫下绿水螅共生藻数量下降幅度最高(双胁迫处理21 d后共生藻数量下降幅度接近90%);强光单胁迫下绿水螅仅在胁迫的起始阶段共生藻数量下降幅度略高于高温单胁迫,而其余时段均明显低于高温单胁迫;无论是单胁迫、还是双胁迫均导致绿水螅活性氧水平上调,但在强光单胁迫下绿水螅活性氧水平上调的起始时间明显早于高温单胁迫;在所有胁迫处理的中、后期绿水螅3种抗氧化酶活性动态总体趋势为上调,而在大部分时间段双胁迫条件下每种抗氧化酶活性高于单胁迫,并且强光单胁迫下绿水螅每种抗氧化酶活性上调...  相似文献   
110.
以张家口坝上地区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微藻水棉与微生物EM菌剂协同作用处理坝上地区生活污水,探究坝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污水中EM菌群和微藻水棉的脱氮除磷能力以及在藻菌共生系统中EM菌群对微藻水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藻水棉与EM菌群共生系统在处理坝上地区污水中氮磷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且体系中EM菌群的加入量与微藻水棉的生物量增长在一定区间内呈正相关。生活污水经离心稀释后调节初始pH为7.5,装液量为10 L,接入6%的微藻水棉藻悬液,6%EM菌液,于25℃,光照16 h/d条件下培养5 d。污水中总氮降解率达到89.2%,总磷降解率达到84.4%,好于微藻水棉单独作用污水效果,结果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