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系列人工合成的新型有机污染物,由于长链的PFASs具有较高的生物蓄积性,短链PFASs逐渐作为替代品而被广泛利用。为探讨不同碳链长度的PFASs在水生浮游植物中的蓄积能力,选取7种PFASs为目标物,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作为受试生物进行富集动力学实验,测定24 h时的生物富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s,BCF)。结果表明,染毒浓度为10μg·L-1时,全氟癸烷羧酸的富集能力最强,在斜生栅藻、钝顶螺旋藻和蛋白核小球藻中的浓度分别为1 894 ng·g~(-1)、88.0ng·g~(-1)、990 ng·g~(-1)。3种微藻中全氟烷基磺酸的BCF均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全氟烷基羧酸的BCF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只是在钝顶螺旋藻体内,全氟己烷羧酸的BCF高于全氟辛烷羧酸。此外,PFASs在斜生栅藻中的浓度均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和钝顶螺旋藻,不同藻类的富集能力与其表面积、脂肪及蛋白质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92.
水资源和能源危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发高效的氮磷控制技术以及寻找可持续再生、环境友好的新型能源是解决这些挑战的有效手段.微藻培养技术的出现,为水质深度净化、氮磷高效去除和生物能源生产提供了可能.总结了微藻培养技术在污水处理中作为三级处理单元深度净化水质、去除氮磷的应用,并分析了大规模培养微藻以获得生物能源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污水处理工艺和生产工艺耦合的理念,以污水为资源,实现污水处理系统从"处理工艺"向"生产工艺"的转化,在深度净化污水的同时,以污水为原料获取"新"资源和"新"能源,为缓解当前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的形势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在未来资源和能源愈加紧张的严峻形势下,基于微藻细胞培养的水质深度净化与高价值生物质生产耦合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3.
15株微藻对猪场养殖污水中氮磷的净化及其细胞营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调查了15株淡水微藻在猪场养殖污水中的生长性能、细胞组成及各微藻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5株微藻均可有效降低猪场养殖污水中的氮磷含量,但不同藻株对污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多棘栅藻(Scenedesmus spinosus)SHOUF7、多棘栅藻(S.spinosus)SHOU-F8和四尾栅藻(S.quadricanda)SHOU-F35去除总氮效果最佳.多棘栅藻SHOU-F7、多棘栅藻SHOU-F8和斜生栅藻(S.obliquus)SHOU-F21去除硝态氮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可达到100%.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SHOU-F3、单生卵囊藻(Oocystis solitaria)SHOU-F5和四球藻(Tetrachlorella alternans)SHOU-F24去除氨态氮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7.82%.各株微藻对污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均很高,可达91.00%以上.利用猪场养殖污水培养的各株微藻细胞蛋白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蛋白含量最高的为椭圆小球藻(Ch.ellipsoidea)SHOU-F3(43.90%),含量最低的为多棘栅藻SHOU-F8(23.87%);16∶0和18∶3n3在各株微藻中含量均较丰富.多棘栅藻SHOU-F7、多棘栅藻SHOU-F8、淡水小球藻(Chlorella sp.)SHOU-F19和针形纤维藻(A.acicularis)SHOU-F120的脂肪酸甲酯的理论烷基值超过47.因此,多棘栅藻SHOU-F7、多棘栅藻SHOU-F8和四尾栅藻SHOU-F35是净化猪场养殖污水的优良藻株,其中,多棘栅藻SHOU-F8是猪场养殖污水净化耦合微藻生物柴油生产的合适藻株.  相似文献   
94.
氮磷浓度对东海原甲藻优势种群吸附BDE28和BDE47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芳  葛蔚  柴超  孟祥霞 《环境科学》2013,34(8):2992-3001
以东海原甲藻为优势种群的浮游微藻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氮浓度(0、128、512μmol·L-1)和磷浓度(0、8、32μmol·L-1)下培养,研究了氮、磷浓度对东海原甲藻优势种群生化组成和吸附2,4,4’-三溴联苯醚(BDE28)和2,2’,4,4’-四溴联苯醚(BDE47)的影响,分析了东海原甲藻优势种群对BDE28和BDE47的吸附量与生化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氮浓度为0μmol·L-1时,单位细胞对BDE28和BDE47的吸附量分别为2.2 ng·(106cells)-1和2.9 ng·(106cells)-1,是氮为128μmol·L-1和512μmol·L-1浓度的1.3~1.9倍.不同氮浓度之间单位体积藻液吸附量和对BDE28和BDE47的吸附百分数均没有显著差异,单位体积藻液吸附量范围为0.160~0.184 ng·mL-1,吸附百分数为80.2%~92.1%.磷浓度为0μmol·L-1时,单位细胞BDE28和BDE47的吸附量分别为7.6 ng·(106cells)-1和8.4 ng·(106cells)-1,是磷为8μmol·L-1、32μmol·L-1浓度时的5.4~6倍,单位体积藻液吸附量和吸附百分数在不同磷浓度间未出现显著差异,单位体积藻液的吸附量为0.167~0.194 ng·mL-1,吸附百分数为80.2%~93.2%.相关性分析表明,氮浓度与单位细胞BDE28和BDE47的吸附量呈负相关,磷浓度与单位体积吸附量和吸附百分数呈正相关;同时,吸附量与总脂呈正相关关系.氮、磷浓度导致东海原甲藻优势种群细胞的生化组成发生变化,进一步引起对BDE28和BDE47吸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5.
孙颖颖  苏振霞  浦寅芳  肖辉  王长海 《环境科学》2015,36(10):3860-3865
前期研究表明,菹草乙酸乙酯组分能显著抑制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在此基础上,采用硅胶柱层析和硅胶GF254薄层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菹草乙酸乙酯组分中的抑藻活性物质.进一步应用质谱、核磁共振碳谱和氢谱等技术,鉴定抑藻活性物质.结果表明,从菹草乙酸乙酯组分中分离纯化到2种抑藻活性物质.当浓度为16μg·m L-1时,它们对米氏凯伦藻表现出一定的抑藻活性.结构鉴定表明,此2种抑藻活性物质为Trichodermatides B和2-methylheptylisonicotinate.此2种化合物为首次从菹草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沉水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6.
微藻生物质能源被认为是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危机的第三代生物质能源。以微藻为原料,通过热化学转化的方法制取生物质油是微藻能源利用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微藻热化学转化中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碱金属盐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等,并提出了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
介绍了一种采用富油微藻进行能源开发方式处理污水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生产类胡萝卜素、气体燃料和有机肥,能够将微藻高效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同时,获得较好的高价值附加产物,使微藻作为可持续资源得到了全面利用。  相似文献   
98.
99.
围绕微藻的胁迫培养,介绍了不同胁迫手段影响下产油微藻的生长及产油特点,对比了不同胁迫手段下微藻产油效果及各手段优劣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述了各因素胁迫在微藻油脂合成代谢中的作用机理,并给出了各胁迫手段在实际生产中的选用建议.以期通过该综述,对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中相关胁迫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
正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中国煤化工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更何况中国早晚也要实行碳封顶、碳交易,限制最高排碳量。所以,中国要大规模地发展煤化工产业,高效减排二氧化碳就成了不得不跨越的门槛。目前,国内外企业都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二氧化碳减排难题,并做了许多尝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众多的二氧化碳减排方案中,微藻固碳项目是最具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