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使用乙醇—乙酸(1∶1)回流提取方法,获得麻疯树枝叶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并使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通过滤纸片法探究了麻疯树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两种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法和生长曲线法测定麻疯树提取物(Jatropha curcas Extraction,J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提取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中,主要成分为佛手柑内酯(Bergapten),相对含量为18.66%,在麻疯树化学成分研究中首次发现;同时还发现黄芩素(Baicalein)和野漆树苷(Rhoifolin),相对含量为2.76%和0.16%;麻疯树香豆素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明显抑制效果;J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56 mg/mL和3.125 mg/mL,对二者的MBC均为6.25mg/mL。 相似文献
12.
13.
14.
虎耳草乙醇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不同浓度的虎耳草乙醇提取物对4种细菌、1种酵母菌和1种霉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虎耳草乙醇提取挚对手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4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9·(12ml)^-1,1.1·(12ml)^-1、2.3·(12ml)^-1和1.7g·(12ml)^-1。培养基,提取物对产黄青霉和啤酒酵母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为提高降酚菌株的降酚能力,实验测定了嗜联苯红球菌B403对6种酚的最小抑菌浓度,考察了该菌在不同碳源条件下的生长与降酚特性及其关联,进而研究其降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菌株B403对苯酚、间甲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2,4-二氯苯酚和2,4,6-三氯苯酚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 190、630、700、140、70、48 mg·L~(-1),菌株B403对苯酚、间甲酚、邻苯二酚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分别以这3种酚为唯一碳源,该菌株能有效降解苯酚和间甲酚,无机盐培养基中处理30h后,苯酚、间甲酚、邻苯二酚的降解率分别为97.85%、100%、56.54%;当有其他有机碳源存在时,菌株B403的生物量大幅度提高,3种酚的降解效率也显著提高,处理15 h后LB-无机盐混合培养基中苯酚、间甲酚、邻苯二酚的降解率分别为98.92%、99.93%、94.35%。菌株B403的降酚动力学过程符合Haldane模型,菌株B403降解苯酚的动力学参数为q_m=0.503 h~(-1),K_s=270.9 mg·L~(-1),K_I=69 mg·L~(-1);降解间甲酚时,q_m=0.672 h~(-1),K_s=171.9 mg·L~(-1),K_I=23.74 mg·L~(-1);降解邻苯二酚时,q_m=1.749 h~(-1),K_s=541.9 mg·L~(-1),K_I=42.61 mg·L~(-1)。根据动力学方程,推论降解苯酚、间甲酚、邻苯二酚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36.4、87.4、116.1 mg·L~(-1)。综合上述结果,其他有机碳源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该菌株降酚能力和降解效率,在工业含酚废水治理及有机质丰富的酚类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18.
19.
光照对芦丁稳定性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羟基结构易被氧化,为了解其羟基被氧化后,是否还具有抑菌、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芦丁光照处理前后的含量、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还原能力)、分子结构以及抑菌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芦丁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呈下降趋势,降解反应属于一级反应,半衰期为187.3 d.结构鉴定表明,光照处理芦丁母核结构没有降解,只是A环5、7-OH和B环3′、4′-OH氢解离,芦丁在溶液中以负离子或自由基形式存在.芦丁氧化前后的浓度与抑菌效果均成良好的量效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 2和0.933 0.但氧化芦丁的EC50值(15.58 g/L)与对照(6.34 g/L)相比差异显著(P<0.01).可见,氧化芦丁的抑菌活性明显降低.这进一步表明,芦丁分子结构的细微改变与体外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三者之间的构效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人体肠道及环境中的细菌在抗生素及环境压力的长期选择下产生适应性进化从而产生耐药性。目前因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导致的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与健康的重大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和开发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蜂蜜在抗生素问世之前就已被用于外伤感染的局部治疗,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目前,蜂蜜已经被证实可以抑制多种耐药菌。由于其含有多种抑菌成分,而且各成分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以致细菌很难对蜂蜜产生耐药性。本文系统回顾了抗生素问世前蜂蜜用作抗感染药物的早期应用,以及抗生素发明以来产生的细菌耐药性问题,通过阐述蜂蜜的抑菌作用机理,提出了将蜂蜜作为抗生素替代品的可行性。未来可考虑将蜂蜜与抗生素联用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蜂蜜有潜力成为对抗耐药细菌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