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60篇 |
免费 | 165篇 |
国内免费 | 6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71篇 |
废物处理 | 321篇 |
环保管理 | 552篇 |
综合类 | 3122篇 |
基础理论 | 143篇 |
污染及防治 | 699篇 |
评价与监测 | 38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82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276篇 |
2013年 | 225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28篇 |
2010年 | 215篇 |
2009年 | 228篇 |
2008年 | 269篇 |
2007年 | 285篇 |
2006年 | 274篇 |
2005年 | 301篇 |
2004年 | 371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72篇 |
2001年 | 245篇 |
2000年 | 162篇 |
1999年 | 146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尾水尾气,其处理技术普遍存在工艺设计不成熟、污染物脱附规律认识不明晰、二次污染控制措施薄弱等问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指导。通过分析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工程尾水尾气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污染物脱附规律和现有专利情况,总结归纳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提出原位热脱附工程尾水尾气处理工艺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建议,并展望进一步的应用及研究,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93.
本文综述了活性污泥模型从基于Monod方程的稳态模型到以ASM1、ASM2、ASM3为代表的动态模型的发展过程 ,介绍了各代表性模型的特点并对当前典型的活性污泥工艺软件作了评述 ,提出其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4.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与恶臭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其工艺选择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介绍了生物滤池、生物洗涤塔和生物滴滤池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恶臭的特性、近期发展状况及其应用。阐述了亨利系在选择生物处理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反应器内填料、微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95.
南方部分城镇污水浓度偏低,而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能较好地处理低浓度污水,处理性能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密切相关,但鲜有研究涉及其沿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某CASS城镇污水厂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其沿程污染物去除特征和微生物变化,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低进水浓度CASS生化池沿程耗氧有机物(以COD计)、TN、NO3−-N、TP主要在污泥选择区被吸附降解,进水1 h COD和TP值降至最低,NH4+-N主要在主反应区被氧化降解,生化池可去除污水中56.42%的耗氧有机物(以COD计)、41.71%的TN、77.78%的NH4+-N、99.59%的TP。生化池主要优势菌门有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浮霉菌门,变形菌门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菌门。属水平上,进水1 h选择区Zoogloea、Aeromonas和Thauera丰度较高,主反应区Nitrospira丰度较高;进水结束选择区Nitrospira丰度较高,主反应区Terrimonas和Lactobacillus丰度较高;沉淀1 h选择区Thauera丰度提高,主反应区Nitrosomonas丰度较高,主要发生氨氧化;闲置结束选择区脱氮菌类型多丰度高,主反应区Sulfuritalea、Haliangium、Zoogloea丰度较高。沿程功能性微生物丰度变化与污染物浓度变化相对应。NO3−-N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塑造影响最显著(解释度为38.92%)。氮代谢途径表明沿程主反应区均发生全程硝化反硝化,选择区均发生短程硝化和全程反硝化,除进水1 h外,其余阶段选择区的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均比主反应区高。 相似文献
96.
97.
98.
以我国北方某改良型A2/O工艺 (设计规模6×104 m3·d−1) 为例,基于一年的运行数据,考察碳源储存与生物脱氮除磷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碳源利用效率和能耗情况。结果表明:在7—9月,系统碳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53%~55%,这说明消耗的碳源中超过50%比例用于生物脱氮除磷;反硝化菌较聚磷菌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外加碳源的延伸成本占直接成本的20.5%。因此,污水处理厂应充分考虑进出水水质及环境条件变化对碳源有效利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背景下城市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及其他常规工艺的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浆粕废水组分较为复杂,废水治理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采用两相厌氧、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和物化处理组合工艺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生产运行表明:两相厌氧工艺对CODCr、BOD5的去除效率分别达67%~78%,和82%~87%,生物水解使挥发酸提高了2.3~3.4倍。根据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其操作参数可使水解池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