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7篇 |
免费 | 148篇 |
国内免费 | 51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5篇 |
废物处理 | 16篇 |
环保管理 | 306篇 |
综合类 | 1976篇 |
基础理论 | 455篇 |
污染及防治 | 235篇 |
评价与监测 | 142篇 |
社会与环境 | 173篇 |
灾害及防治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26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28篇 |
2014年 | 142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70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170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17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0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规划环评中景观非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景观概念作为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点,研究了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内涵及其评价技术理论框架,从景观功能中提炼出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初步完成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技术体系设计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中现状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影响预测的科学性.以人感尺度下的评价对象——景观单元概念为创新点,该评价体系补充并完善了现有景观评价体系的技术链条,在保证评价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并规范了评价工作流程.该评价体系沿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所广泛采用的现状评价、影响源分析、影响预测评价及措施建议的技术思路,基本能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环评为例,验证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我国规划环评在景观评价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湖滨带氧化还原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太湖梅梁湾,沿开阔水体至湖滨带方向,对植被型湖滨带(A区)、裸露型湖滨带(B区)和开阔水体(D区)水体中DO和水/沉积物Eh进行为期1a的现场观测.结果发现,梅梁湾水体DO时空变化明显.B区和D区水体中DO常年饱和,而A区DO浓度较低(年均(5.5±1.7)mg·L-1).在植物生长季,从开阔水体至湖滨植被区溶解氧浓度从12.7 mg·L-1降到4.5 mg·L-1;在非植物生长季则从9.7 mg·L-1降到6.2mg·L-1.湖滨带水体Eh在150 mV左右波动,空间变化趋势与溶解氧变化同步.沉积物Eh也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在植物生长季,各区沉积物均处于较强的还原状态(-158~-101 mV);而在非植物生长季,由开阔水体向植被型湖滨带Eh逐渐升高.在沉积物的垂直剖面上,开阔水体Eh自表层沉积物向下逐渐降低,而在A区的植被覆盖区则是先降低,大概在5 cm深处开始逐渐升高,于20 cm深左右达到峰值.根据上述植被型湖滨带氧化还原环境的特点,可以推知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有利于去除湖泊氮污染.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不同类型富营养化微型水体藻华暴发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藻华有关的微生物群落对水体中的氮、磷循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了解富营养化水体中细菌和藻类演替的驱动因素以及规律对预防藻类暴发和控制水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岩口水库上游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藻华暴发期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16S和23S测序分析了不同微型水体中细菌和藻类的群落结构组成特征,对细菌和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偶联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微型水体中的叶绿素a浓度与其他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均为不同微型水体中相对丰度较大的细菌门类;蓝藻和硅藻是点源污染池塘中的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藻类,而蓝藻和裸藻是面源污染池塘中的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藻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不同形态氮浓度是影响点源污染池塘中菌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高锰酸盐指数和不同形态氮磷浓度是影响面源污染池塘中菌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富营养化微型水体藻华暴发期细菌和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探究,可为富营养化微型水体的藻华控制以及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为明确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景观特征和景观格局对土壤硒(Se)、镉(Cd)含量空间分异的影响.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采集和测定了247件表层土壤样品,将研究区划分为3519个1 km×1 km网格单元,再基于30 m土地利用数据测算了每个网格单元土地利用景观特征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并运用冗余分析(RDA)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Moran’s I),定量探讨了景观格局对表土Se、Cd含量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江津区表土Se(0.36 mg·kg-1,算术均值,下同)、Cd(0.27 mg·kg-1)含量高于渝西地区土壤背景值,但表土Cd含量略低于全国农用地风险筛选值.(2)林地表土Se含量(0.43 mg·kg-1)显著高于耕地(0.34 mg·kg-1),而水田(0.29 mg·kg-1)、旱地(0.27 mg·kg-1)土壤Cd含量高于林地(0.25 mg·kg-1).(3)受成土母质影响,空间上林地景观聚集度与土壤Se含量呈负相... 相似文献
109.
土壤和水体中可溶性铝硅酸盐的形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土壤环境中铝的释放,水解,单体和聚合体羟基铝,铝硅酸盐复合离子即原始羽毛虫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10.
华东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对耕地的破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开采沉陷学和土壤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了华东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对耕地景观破坏的规律和特征,并在大量测试与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采煤沉陷对耕地土壤的破坏特征,从而为这一地区采煤沉陷地的高效,合理复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