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62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复配海泡石对弱碱性土壤镉(Cd)有效性、赋存形态和土壤质量以及Cd在玉米体内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材料表面粗糙且含有纤维状结构,结合了海泡石和生物炭的矿物晶体组成.不同钝化处理降低了土壤Cd的有效性,其中,添加0.2%生物炭+0.2%海泡石时土壤有效态Cd含量由0.38 mg·kg-1下降至0.25 mg·kg-1,Cd赋存形态由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为更稳定的残渣态.施用不同复配比的生物炭和海泡石后,显著降低了玉米各部位Cd含量,与对照相比,3种玉米籽粒中Cd含量分别下降了37.14%~40.55%(蠡玉16)、59.46%~68.78%(郑单958)和40.94%~47.84%(三北218).添加钝化材料较对照处理显著升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0.2%生物炭+0.2%海泡石处理对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0.2%生物炭+0.5%海泡石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综合考虑,施用0.2%生物炭+0.2%海泡石复配材料对弱碱性Cd...  相似文献   
172.
同步钝化土壤Cd和As材料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土壤中Cd和As的化学行为相反,导致同时降低土壤Cd和As的有效性成为一个难题.本实验采用先淹水30 d后湿润30 d的培养方法,研究了海泡石(Sep)、铁改性海泡石(IMS)、铁锰改性海泡石(Sep-FM)、钢渣(SS)和铁基生物炭(Fe-Bio)对土壤pH、Eh、孔隙水中Cd和As动态变化及土壤Cd和As形态的影响,旨在筛选出可以同时钝化土壤Cd和As的潜在材料.结果表明,添加Sep、IMS、Sep-FM和SS材料提高土壤pH值,降低Eh值及土壤孔隙水中Cd的质量浓度;而且高剂量IMS(2.5%)和SS(5%)处理土壤孔隙水中As的质量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均低于CK处理.然而添加Fe-Bio则使土壤pH降低和Eh值升高,且仅在湿润条件下降低溶液中Cd和As的质量浓度.所有供试材料均降低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提高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Cd含量.高剂量IMS(2.5%)、Sep-FM(2.5%)和SS(5%)处理还降低了土壤中可利用态As含量(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As)、提高了晶形和非晶形铁铝氧化物结合态As的含量,而1% Fe-Bio处理则提高了土壤非专性吸附态、专性吸附态和残渣态As的含量.总之,高剂量的IMS、Sep-FM和SS能同时钝化土壤中Cd和As,促进其向生物难利用的形态转化,是修复Cd和As复合污染土壤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173.
选用腐殖质活性组分富里酸(FA)作为铁锰镍层状双氢氧化物(FeMnNi-LDH)的修饰物,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稳定层状FA@Fe Mn Ni-LDH复合材料,并运用于As(Ⅲ)和Cd(Ⅱ)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通过小白菜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砷镉复合污染水平及不同初始土壤pH值条件下,复合材料对土壤As(Ⅲ)和Cd(Ⅱ)的钝化效果、各形态含量变化及对小白菜根部和地上部As(Ⅲ)和Cd(Ⅱ)转运、富集系数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A@Fe Mn Ni-LDH复合材料对As和Cd具有显著的同步钝化效果.当复合材料添加量由0%增加到1.0%,促进了土壤非专性吸附态和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As向专性吸附态、无定型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As转化,土壤可交换态Cd主要向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Cd转化;土壤初始pH对As和Cd的钝化效果影响明显,酸性和中性土壤的pH分别增加了1.65和0.64个pH单位,土壤有效态As的降低率分别达到69.74%和63.31%,有效态Cd的降低率分别为60.25%和61.78%;小白菜的鲜重和株高随复合材料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并...  相似文献   
174.
从有利于实现极板的有效清灰、减少二次飞损、防止极板变形以及造就在气流方向任一横断面每个通道两侧板面的收尘机率均等出发,经水力模型模拟对比试验和分析比较,本文提出大C形极板采用挂钩悬挂,同一阳极排中相邻两块极板的防风沟在气流方向的异侧且每个通道两侧板面形状对通道中心平面均是对称的布置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5.
176.
分子筛在铅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试验,从待选钝化材料中初步筛选出对Pb具有较好钝化效果的钝化材料,运用经典混料设计的试验方法,将优选出的13X分子筛、凹凸棒土、粉煤灰三种钝化材料复配成钝化剂,添加到Pb含量为1 500mg/kg的污染土中,添加量为污染土的20%,并保持土壤的含水率35%,3天后取钝化后土壤,采用(HJ/T 300-200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测其浸出液中的重金属Pb含量,采用Minitab软件对混料设计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优选出钝化重金属Pb的最佳钝化剂配方:分子筛25%,凹凸棒土42.6%,粉煤灰32.4%,钝化后浸出液中重金属Pb含量为0.027 1 mg/L,明显低于地表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0.05 mg/L.  相似文献   
177.
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钝化修复及效果评价进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各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中,原位钝化修复技术由于成本低、操作简单易行、并且修复效率高,对于中轻度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原位钝化修复的机理机制进行讨论,指出影响钝化修复的因素包括土壤水分、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长的植物类型.结合了最近的研究发现将钝化剂分为无机钝化剂、有机钝化剂、微生物钝化剂和新型钝化剂和生物炭.阐述了修复后的评价方法,就钝化剂技术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给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8.
选用4种不同pH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室内模拟钝化试验,分别添加白云石、石灰石、硅灰石、磷矿粉4种矿粉,采用改进BCR法连续提取土壤中不同赋存形态的重金属,研究土壤中Cu和Zn赋存形态的变化,以获得不同矿粉对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白云石、石灰石、硅灰石、磷矿粉对土壤中Cu和Zn均有一定的钝化作用;多数情况下,白云石和石灰石对Cu污染的土壤钝化效果较好,在矿粉最高设计添加量2%(w/w)时,4种土壤中酸溶态Cu相对降低幅度为17.22%~50.49%,残渣态Cu相对升高幅度为3.24%~20.66%;石灰石和硅灰石对Zn污染的土壤钝化效果较好,在矿粉最高设计添加量2%(w/w)时,4种土壤中酸溶态Zn相对降低幅度为17.82%~28.48%,残渣态Zn相对升高幅度为5.98%~24.54%。  相似文献   
179.
为揭示自燃活性硫化亚铁(FeS)气相钝化的机理,使用自主搭建的FeS气相钝化试验装置对实验室合成的自燃活性FeS进行了气相钝化试验.借助拉曼光谱仪对钝化前后的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钝化剂氧体积分数大于1.25%时,钝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具有较高的火灾爆炸风险;钝化剂氧体积分数小于1.25%时,钝化过程中放出热量较少,较为安全.研究表明:在低氧浓度氛围下,钝化后表面的FeS与钝化剂(低浓度氧气)反应产生了自燃活性较低的铁的氧化物,隔离了空气,从而阻止内部自燃活性强的FeS接触空气发生氧化放热甚至自燃,达到了钝化的目的;在较高氧浓度氛围下的FeS钝化是高自燃活性硫化亚铁与充足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不燃的氧化铁.  相似文献   
180.
采用动电位极化测量技术研究在一定氯离子存在下硝酸盐对LY12CZ硬铝合金点蚀发生、发展行为的影响。试验认为,硝酸盐在浓度较低时没有钝化作用.使铝合金电位从钝化区向活化区过渡.但它使再钝化电位提高,在一定的钝化条件下,可促进氧化膜的修复:当硝酸盐浓度大于某一数值时.铝的点蚀电位明显增加.能有效抑制点蚀发生。这一值的大小与介质中存在的氯离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