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基本情况 二龙山风景区位于我省宾县境内,距哈尔滨市东56公里处,一湖碧水,周围环境,是县级自然保护区.它以二龙山水库为核心,水面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2.25万亩,以山、水、林构成了保护区的主体.二龙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基本竣工于1972年,大坝长800米,总库容9400万立方米,枯水期库容400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灌溉下游稻田4万亩,集蓄水、防洪、灌溉、养鱼、供水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而且是宾县县城人民唯一的基本饮用水源地.2000年二龙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四A级旅游区,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宾县发展县城经济的资源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2.
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间林地要素流转的作用机制,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22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户林地流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户的林地流入具有限制作用,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前提下,这种作用并不显著;同时也发现我国当前的林业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林地仍然承担部分农户的生计保障功能。这将对林区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3.
阔叶林地大气氮化物干沉降速率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4年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森林小气候分站气象资料,计算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U*、θ*和L),采用大叶阻力相似模型计算各种氮化物干沉降速率(Vd),研究了该阔叶林地大气氮化物Vd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年中大气NO3-粒子/NH4+粒子、HNO3(g)、NO2和NH3的Vd年均值分别为0.216,0.985,0.115,0.274 cm/s;1天中,Vd白天大于晚上,最大值出现在中午11:00~12:00.大气氮化物Vd冬、春季高,夏、秋季低.  相似文献   
74.
江西省林地面积变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构建了研究林地面积变化原因的计量经济模型,采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估计了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江西省林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文章遴选出了包括人口、人均GDP、区位条件等在内的影响江西省林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各种因素驱动江西省林地面积变化的机理,提出了江西省加强林地保护、促进林地面积增加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经济增长对林地保育的积极作用。同时研究还发现,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对周边林地的压力,也是缓解江西省毁林垦荒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结论为江西省制订并实施林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5.
补偿标准是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核心与难点,为探讨黄土高原退耕林地合适的补偿标准,论文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实地测量与室内实验,把碳汇价值与退耕农户的机会成本相结合,构建了禁伐政策下退耕林地补偿标准的动态模型;并选取黄土高原退耕的代表流域——县南沟进行实证分析,依据退耕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特性确定退耕的一个补偿周期为37 a,退耕地补偿过程与补偿标准分为两个阶段:退耕1~17 a,通过机会成本的计算,补偿的可执行标准为1 997.26元/(hm2·a);退耕18~37 a,通过碳汇模型进行测算,补偿的可执行标准为3 692.35元/(hm2·a)。人工刺槐纯林在补偿周期之后会逐渐出现灌木层和衰败现象,因此,这一补偿期结束后,应根据林地生态群落的变化再行核算并完善其补偿标准。将碳汇价值纳入补偿体系,能促使农民为提高碳汇产量自觉增强林地管护,巩固退耕成果。  相似文献   
76.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分条件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然而,森林-水分-植物生长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以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人工林为例,在盐亭生态试验站开展观测,研究了无枯落物林地(FB)、有枯落物林地(FL)和裸地(BL)的水分动态(土壤水分、径流组成和径流量),比较了FB和FL样地树木高、基径、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①FL样地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其次是FB样地,而BL样地的土壤含水量最低;②地上径流展现了与土壤水分相反的趋势(FLFB〉BL),3个样地的总径流量则没有表现出一个明确的大小关系。在观测期间,BL、FB和FL的地表径流量分别为284.68、222.93和68.98cm,地下径流分别为57.83、134.00和289.52 cm,总径流量依次为343.16、356.93和358.35 cm;③在观测早期,FL样地和FB样地植物形态学特征、SLA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观测期末,虽然两个样地的基径和SLA无显著差异,然而其他指标差异极显著(p〈0.005)。在观测末期,除SLA外,FL样地植物的高、基径、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高于FB样地,表明该样地植物生长条件更好。这些结果表明森林改善了自身的水分环境,而水分环境的改善又反过来促进了森林的生长,森林植被-水分条件的这种相互促进作用是森林系统生存策略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7.
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探究不同用地形态下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证意义。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采用空间回归模型,以林地覆盖率作为划分研究区域的基准因子,以林地景观格局作为挖掘PM2.5变化驱动的关键因子,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状况,从PM2.5的来源、扩散和清除3个方面选取影响因子,探索不同林地覆盖率下PM2.5的综合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覆盖率下的影响因素对于PM2.5在影响模式上类似,但在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上有所不同;(2)PM2.5的空间异质性明显,随着林地覆盖率的提高,PM2.5浓度明显减低;(3)降低林地斑块分离度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4)DEM是影响PM2.5的主要因素,其对PM2.5的削弱作用随着林地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根据不同等级林地覆盖区的特点,加强长江中游地区...  相似文献   
78.
以桃金娘、荷木及九节和罗伞分别代表生长在密林、中等疏密林和疏林植物 .在较高空气CO2 浓度下 ,随着光强增加 ,疏林的桃金娘光合速率 (An/ μmolm-2 s-1)与光强关系曲线的最初直线部分斜率为 0 .0 5 1,而中等疏密林的荷木和九节则分别为 0 .0 39和 0 .0 34 ,密林的罗伞则较低 ,仅为 0 .0 2 2 .疏林桃金娘的不包括光呼吸的CO2 补偿点为Γ 38.1μLL-1,较荷木和九节分别约高 8.8%和 10 .7% ;较罗伞约高 14.7% .除罗伞有较低光呼吸速率外 ,疏林的桃金娘和中等疏密林荷木及九节的光呼吸速率 (Rd)相似 .光合作用的Rup2 饱和速率 (Vcmax)80 .2 μmolm-2 s-1,较荷木和九节分别高 2 4.8%和 2 2 .9% ,表明生长在疏林的桃金娘有较大羧化作用潜力 .实际电子传递速率与Rup2 再生有关 ,桃金娘的实际电子传递速率为 10 2 .7μmolm-2 s-1,明显较荷木和九节高 .罗伞有低的电子传导率 ,可能罗伞光合速率受Rup2 再生的明显限制 .桃金娘的光能转化效率δ为 0 .47electrons/quan tum .而中等疏密林的荷木和九节则为 0 .2 3和 0 .2 6electrons/quantum .疏林植物生长快 ,光合产物库不受限制时 ,空气CO2 浓度增高 ,有利于促进阳生阔叶树种的光合速率持续增高 ,促进其种群优势 .图 4表 1参 12  相似文献   
79.
研究气候变化下林地植被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变化,对于保护涵养水源的林地植被系统,合理规划管理流域水资源有着重要作用。以汉江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采用结合[1]土壤含水量与植物类型修正蒸散发量得到植被生态需水量的方式,从时空角度定量研究了在生长季4~10月份流域林地植被生态需水量及其趋势性变化,并且分析了生态需水量对各气象因子变化的敏感性程度。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林地植被多年平均生长季生态需水量为6.915 8×109 m3,整体上呈现非显著性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生态需水量对不同气象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最高温度水汽压太阳辐射风速最低温度,生态需水量对各气象因子敏感程度的地带性分布特征还与各区域的纬度、海拔、植被类型和下垫面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80.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0,(10):4-4
我国发布中长期林地保护规划 经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近日已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印发。“纲要”是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3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2.5光;森林保有量达到22300万公顷以上,比2005年增加4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