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99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1240篇
基础理论   124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51.
太湖流域上游河流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把握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河网区域水体的N、P污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8月在该区域内的武进港 直湖港水系、洮滆水系、丹扁孟河(丹金溧漕运河、扁担河及孟津河)以及宜溧河水系的河网,监测了39个河流断面的水质。研究表明,4水系TN平均浓度分别为388、283、291及193 mg/L,DTN占TN比重分别为9180%、7843%、7001%及8444%,河网氮输出均以DTN为主。在DTN中NO-3 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6747%、5275%、7748%及4281%,NH+4 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1633%、3316%、1127%及4351%。TP平均浓度分别为059、030、026及015 mg/L,DTP所占比重分别为6213%、4019%、4673%及3197%,而PO3-4 P浓度占DTP比重分别为2073%、5461%、4327%及7772%。武进港 直湖港水系N平均浓度显著(〖WTBX〗p〖WTBZ〗<001)高于宜溧河水系,与其它两水系无显著差异,P平均浓度显著(〖WTBX〗p〖WTBZ〗<005)高于宜溧河水系和丹扁孟河,与洮滆水系无显著差异。影响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区域河流水网水质的主导因素为氮污染,而其中以DTN污染最为严重。太湖西北部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上游区域DTN的大量输入,将成为引发太湖水体生态系统灾变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552.
基于AnnAGNPS模型的三峡库区小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AnnAGNPS模型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2002~2004年的径流量、输沙量、氮磷负荷量进行模拟估算,并分别采用宝塔窝水文站(控制范围占流域面积的62%)2002~2004年实测数据对径流和泥沙模拟值进行校准和验证,采用小江流域出口2002~2004年实测年均数据对总氮、总磷模拟负荷进行校准和验证,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相对可靠,适合于三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评价。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模型对径流输出的模拟精度高于对泥沙和养分的输出模拟,小江流域多年年均泥沙输出量为26189 万t,总氮输出为8 33523 t,总磷输出为43686 t。研究成果对于AnnAGNPS模型在三峡库区的应用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相似文献   
553.
不同规模火电机组排污负荷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规模火电机组污染物排放实测,对各种规模机组的排污负荷进行了分析.实测结果显示,1 000 MW机组平均烟尘排放负荷为0.013 g/(kW·h),平均SO2排放负荷0.142 g/(kW·h),平均NOx排放负荷0.254 g/(kW·h),分别为130MW机组的5.58%、15.45%、9.12%.说明通过采取机组规模以大代小和技术改革后,火电机组单位发电量排放的烟尘、SO2、NOx显著下降.中国火电机组SO2排放水平可满足先进国家排放要求,而600MW及以下规模机组的NOx排放水平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应对600MW及以下规模机组采取进一步脱硝措施.  相似文献   
554.
采用澳大利亚源流域水量水质模型模拟东山小流域内2001-2010年9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降雨径流及总氮和总磷的污染负荷,模拟结果为: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 150万m3/a,总氮输出负荷为270 t/a,总磷负荷为22 t/a。模拟结果表明:水产养殖塘和高地茶果树是东山地区主要的营养物来源。通过三个情景方案的模拟,说明当地环境管理方案可以有效地削减入湖的营养负荷,其中第二个情景方案的削减量最大,总氮和总磷负荷分别削减了18%和25%。  相似文献   
555.
通过编制江西省2002年包含环境账户的社会经济核算矩阵(ESAM)研究了江西省征收排污费与分类实施氮磷营养盐减排补贴对18个产业生产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磷减排调控方案对各产业产值的边际影响存在差异。总体上看,除部分服务业,调整氮磷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对各部门生产收益的整体影响并不大,氮磷排放越少的产业受调控影响的产值变化较大;而调整氮(或磷)营养盐的减排补贴对各产业生产收益的边际影响较为显著,氮(或磷)排放越多的产业生产收益增加幅度越大,污染治理部门及其他氮(或磷)排放不太相关的产业生产收益变化甚微。综合比较3种减排调控方案,实施氮磷营养盐减排补贴对江西省产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56.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运行方式对复氧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CRI系统现场系统中湿干比,水力负荷周期和增加通气管对复氧效果的研究,发现在湿干比1∶6时,CRI系统对与复氧有关的指标CODCr、NH3-N的去除率较高,系统复氧效果较好;通过缩短系统水力负荷周期,加大系统淹水、落干频率,可以加大系统的复氧量,提高系统的复氧效率,CODCr和NH3-N的去除效果均有所提高;增加通气管对CRI系统复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57.
随着脱硫装置的大量投运,燃煤硫分、运行人员操作水平、检修人员技术能力都直接影响着脱硫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结合钱电公司的运行实际,当燃煤硫分和负荷的变化,原烟气的SO2浓度低于2300mg/m3,采用2泵运行;SO2浓度超过2300mg/m3时,采用3泵运行,脱硫效率均能达到设计要求。为此,降低脱硫系统入口SO2浓度是提高优化运行的关键。脱硫系统在线仪表的准确性和数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脱硫系统的考核和脱硫电价的补助,对脱硫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8.
依托建立在新沂河河漫滩上的人工湿地中试工程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潜流和垂直流2种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其耐污染负荷冲击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水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条件下,垂直流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净化效果明显优于潜流;2种人工湿地对NH4+-N的去除率均比较高(平均去除率均高于80%),且没有明显差异;2种人工湿地构造不同引起的水流运行方式及截留、过滤作用的差异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影响较大,而对NH4+-N去除的影响较小;进水污染负荷变化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影响显著,垂直流耐高锰酸盐指数污染负荷冲击能力明显强于潜流,而对NH4+-N污染负荷变化,两者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耐受能力,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59.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德州市1996-2005年工业“三废”排放量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德州市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模型,分析了期内经济与环境负荷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德州经济与环境仍然处于“两难”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0.
高水力负荷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景观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工湿地普遍占地面积较大,使其在景观水处理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针对这一问题,构建实验水池模拟人工湖,构建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其在高水力负荷下净化劣Ⅴ类富营养化池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系统在1.64 m3/(m2·d)和3.28 m3/(m2·d)的高水力负荷下净化池水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水力负荷提高到5.74 m3/(m2·d),湿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堵塞,净化效果相对较差.本实验系统净化池水的最佳水力负荷为3.28 m3/(m2·d),该水力条件下系统对浊度、CODCr、NH 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9%、41.0%、24.7%、5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