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99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1240篇
基础理论   124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0 毫秒
631.
F/M对ASBR中基质的吸收、储存和利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F/M(COD/VSS)下以葡萄糖为基质时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中的微生物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在序批操作条件下,水解产酸菌对葡萄糖的代谢存在2条并列的途径,即直接代谢为VFA和首先转化为胞内储存物糖原,然后糖原再被转化为VFA.前者约占进水COD的34%~38%,而后者则高达41%~46%.F/M越高,糖原的储存量越大,当F/M分别为0.27、 0.20和0.14时,单位质量污泥糖原的最大储存量分别为116.8、 81.1和62.4 mg/g.糖原的储存减缓了VFA的积累,为ASBR反应器的高效和正常运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32.
A/A系统反硝化除磷的强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  袁林江  刘爽 《环境科学》2009,30(10):2975-2980
利用厌氧/缺氧(A/A)SBR,试验研究了选择和富集反硝化除磷菌(DPB)的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充分分开的两段进水方式运行,当厌氧段进水COD与缺氧段投加硝酸盐质量浓度为300 mg.L-1、50 mg.L-1,pH值约为7.0时,DPB可快速成为系统中的优势菌群,系统可达到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将前述系统改变为一段进水方式运行后,系统仍具有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在进水磷浓度同为20 mg.L-1下,在缺氧段投加磷的运行方式比在厌氧段投加磷的运行方式更能提高系统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633.
在14~18℃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进水负荷对高硫抗生素废水微好氧连续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和污泥中细菌、酵母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负荷[COD=2 kg.(m3.d)-1]条件下,污泥以细菌为优势菌群(细菌含量为96%),污泥浓度和污泥脱氢酶活性(TF/MLSS.t)分别为300 mg.L-1、4300 mg/(g.h),污泥SVI=35 mL.g-1,COD去除率仅为13%;当升高负荷至初始负荷的5倍和10倍时,污泥中以酵母菌为优势菌(酵母菌含量分别为67%和71%),污泥浓度分别为2300、1500 mg.L-1,污泥DHA活性(TF/MLSS.t)分别为9600、10800 mg/(g.h),污泥SVI值分别为160、110 mL.g-1,COD去除率升高到40%~50%,进水负荷对污泥微生态构成和系统处理效果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34.
本实验采用藻类和活性炭的联合作用,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通过实验数据及绘制的曲线图,可以看出,藻类时氮、磷的去徐,尤其是对磷的去除,在60h达到一个最高值,这说明藻类与活性炭的联合使用能产生协同的效果.本实验尝试了在人造白炽灯的照射下,进行去除效果的研究,结果证明即使在白炽灯下,也基本能达到相关的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635.
现代的交通工具机动车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是不可否认的,但却给人们生活、工作的城区空气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污染,尤其是其所排放的尾气中的NOX在城区交通干线空气的污染负荷都在日益加剧,为使城区交通可持续发展,需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636.
聚乙烯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文章以我国东北某大型石化企业为案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聚乙烯生产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协调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污染物产生的环境影响潜值进行量化估算。评价结果表明:生产1t聚乙烯能源消耗为32.3×106kJ,环境影响负荷为701.9标准人当量。其中,轻烃、石脑油裂解及裂解气分离工序是释放污染物的最主要工序,光化学烟雾是最大的环境潜在影响,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聚乙烯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荷。  相似文献   
637.
将贝叶斯规整化BP神经网络(BRBPNN)应用于渭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社会和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输入变量为"降雨"、"种植地"、"草地"、"人口密度"和"羊密度",输出变量为总氮负荷。结果表明用BRBPNN定量非点源污染负荷是可行的,综合选择最优网络模型结构为BRBPNN(3c-7-1),其训练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和0.9780,对应的均方误差分别为88.32和3.21×102。采用权值理论分析各输入因子对网络的贡献,依次为"降雨">"羊密度">"种植地"。该研究可为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8.
对升流式二级曝气生物滤池去除COD和NHs—N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在各个阶段对比中找出最优的运行工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通过试验对水力负荷、有机负荷、气水比等参数的变化对去除COD和NH3-N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水力负荷为1~4m3/m^2·h、有机负荷为4-13kgCOD/ms·d及气水比1:1~3:1的工艺条件下,COD和NH3-N的出水水质均能满足杂用水需要。  相似文献   
639.
满国平 《安全》2007,28(9):47-48
为防止电器设备短路或因负载增加而使线路电流增大,损坏电气设备,必须在电路的适当位置安装保护性电气设施.开启式负荷开关就是一种常见的保护装置,在盐业系统使用尤为广泛.因此正确地选择使用开启式负荷开关与保险丝,是确保电气设备安全使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0.
Pollutant loads of surface runo inWuhan City Zoo, an urban tourist are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he pollutant loads of surface runoff in an urban tourist are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two years in the Wuhan City Zoo, China. Eight sampling sites, including two woodlands, three animal yards, two roofs and one road, were selected for sampling and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lutants ranked in a predictable order of decreasing load (e.g. animal yard〉roof〉woodland〉road), with animal yards acting as the key pollution source in the zoo. Pollutants were transported mainly by particulate form in runoff. Particulate nitrogen and particulate phosphorous accounted on average for 61%, 78% of total pollutant, respectively, over 13 monitored rainfall ev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treatment practic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particulate nutrient removal. Analysis of the M(V) curve indicate that no first flush effect existed in the surface runoff from pervious areas (e.g. woodland, animal ground yard), whereas a first flush effect was evident in runoff from impervious surfaces (e.g. animal cement yard, roof, ro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