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349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51.
考察了水芹、鱼腥草、香根草及对校园微污染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分析了植物不同部位的氮磷含量分布.结果表明,水芹、鱼腥草和香根草对水中的TN、TP、CODcr和Chla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52.4%~64.3%、46.8%~ 58.4%、69% ~ 84%和48.1% ~60%,经7周净化可使听松湖水质由Ⅳ类水变为Ⅲ类水.组合植物对TN、TP、CODcr和Chla的净化效果相对于单种植物作用均没有显著增加(p>0.05).鱼腥草对水中氮磷的吸收效率最高,香根草次之,水芹最低.3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植株含氮量为根>茎>叶,磷含量为根大于茎叶.  相似文献   
352.
营养盐输入对太湖水体中磷形态转化及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外源营养盐输入会对湖泊水体中磷的形态转化及藻类生长产生影响.为研究其影响规律,于春季选取太湖梅梁湾水体为研究对象,以KNO3和K2HPO4添加系列氮磷负荷,在试验过程中对各形态磷的浓度、藻类生物量(Chl-a)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进行同步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春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到磷限制,加氮对其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磷至SRP=0.015 mg·L-1的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情况最好,叶绿素a的含量和生长速率(μ)最大.添加硝酸盐能显著促进APA的增长,提高水生生物对磷的吸收利用能力,加快磷循环的速率;磷酸盐对APA则具有活性诱导-抑制机制,当水体中磷酸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PO3-4-P≤0.025 mg·L-1)时,酶活性有显著提高.对水体中磷的循环转化过程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诱导-抑制机制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藻类生长过程中营养盐的补偿途径,为深入揭示藻类暴发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53.
为探讨聚丙烯球对表面流人工湿地内氮、磷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文章采用室外对照实验的方法,构建了表面流湿地-聚丙烯球组合装置(系统A)、表面流湿地(系统B)、聚丙烯球装置(系统C)及空白对照4套平行小试装置,对4套装置3个不同水层高度氮、磷时间和空间降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进聚丙烯球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A)的NH_4~+-N、TN、TP去除效果均优于其余3个系统;系统A最高的氮磷去除率发生在第0~3天,第6天氮磷出水浓度即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而没放置聚丙烯球的系统B则需要第9天才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因聚丙烯球微生物挂膜,系统A的上、中、下水层NH_4~+-N、TN、TP浓度均低于其余3个系统。时间上,聚丙烯球通过提高氮磷去除效率来影响表面流人工湿地氮磷在时间上的分布;空间上,聚丙烯球通过增加水层中的微生物量来促进不同水层氮磷的去除,对上水层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354.
依据低山丘陵地形,结合生态净化原理,构建一套无动力级联生物滤池系统,通过整年连续监测,研究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村镇分散生活污水的排放与级联生物滤池的净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村镇生活排放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4+-N)、总磷(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47.33,32.52,14.39,3.03mg/L;级联生物滤池对COD、TN、TP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59.6%,60.8%,67.4%,其中级联式生物滤池单元是削减污染物的核心,削减率分别为39.1%,44.1%,54.1%;级联生物滤池对氮磷的削减率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季节特点.级联生物滤池的净化效果主要受污染物进水浓度、温度、生物量、水力负荷(HL)等影响.因此,后期可通过耐低温植物补植、雨污分流等强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削减效果,提升系统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355.
本文以2008年至2012年长寿湖监测站点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寿湖的水质状况.研究了长寿湖水体中氮磷污染情况,并结合2005年至2007年相关统计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长寿湖地区的降水量、农村面源污染对长寿湖氮磷污染的影响.氮磷监测结果显示,自2008年以来,长寿湖中氮磷污染整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长寿湖中氯磷污染同降水量和农村面源污染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建议对长寿湖氮磷污染的治理首先从周边地区的农村面源污染管控着手.  相似文献   
356.
为揭示源头溪流氮磷耦合吸收作用机制,选择NaCl和NaBr为保守型示踪剂、KNO3和KH2PO4为添加营养盐,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在合肥城郊的2条源头溪流,开展5次由单、双营养盐添加构成的示踪试验,利用TASCC技术方法,分别以Michaelis-Menten(M-M)方程和双营养耦合吸收曲面模型拟合营养盐吸收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双添加试验的NO3-N、PO4-P吸收速率均明显高于单添加情形,意味着溪流中NO3-N与PO4-P吸收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双营养耦合吸收响应曲面直观展示了氮、磷营养盐不同浓度水平及浓度比情形下吸收速率的演化趋势,诠释了较低浓度水平下溪流NO3-N(或PO4-P)吸收速率随PO4-P(或NO3-N)可利用量增加而增大的作用机制;两种动力学模型在NO3-N、PO4-P最大吸收速率拟合结果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M-M方程低估了Umax-N和Umax-P,相应幅度分别达3.91%~16.11%、3.23%~23.63%.  相似文献   
357.
水体氮磷营养负荷对苦草净化能力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对象,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营养盐负荷对苦草净化水体氮磷能力的影响;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研究营养盐负荷对苦草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置的氮磷浓度范围内(TN≤12 mg·L-1,TP≤1.0 mg·L-1),随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苦草对水体氮磷的净化能力逐渐增强:在高浓度营养盐组(TN=12 mg·L-1,TP=1.0 mg·L-1),水体氮磷去除率可达95%以上,当铵态氮含量较高时,苦草优先吸收铵态氮;中高浓度营养盐组(TN:8~12 mg·L-1,TP:0.6~1.0 mg·L-1)对苦草叶片Fv/Fm无显著影响;低浓度营养盐组(TN=3 mg·L-1,TP=0.3 mg·L-1)能够提高苦草叶片的Fv/Fm,有利于苦草生长.在本实验条件下,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越高,对苦草叶片的光合活性和光耐受能力抑制作用越明显;随着水体营养盐逐步下降,苦草叶片的光合活性逐渐恢复,捕光能力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58.
居民集中区初期降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主要污染物包括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N)等,可引发受纳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对城市居民集中区的水体环境安全和城市景观造成危害.以典型城市(无锡)居民集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的方式重点开展了典型城市居民集中区不同下垫面初期降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359.
坡耕地薄层紫色土-岩石系统中氮磷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鲜青松  唐翔宇  朱波 《环境科学》2017,38(7):2843-2849
于2015年两场代表性降雨事件下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1 500 m~2)水文过程驱动的氮磷地表和地下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前期土壤水饱和度和降雨量决定地表径流和裂隙潜流的产流深度和胶体浓度的基本水平;降雨强度则控制产流量的变化趋势和胶体浓度的峰值水平.(2)氮素主要以溶解态随裂隙潜流迁移;磷素则主要以细颗粒结合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3)氮磷迁移过程的水文驱动特征明显,氮素迁移主要受裂隙潜流的驱动作用影响,而磷素迁移则主要受地表径流的驱动作用影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坡耕地薄层土壤-裂隙母岩二元系统中氮磷迁移对降雨响应规律的认识,可为农业氮磷非点源污染防治提供可靠的田间数据支持并明确关键的水文调控环节.  相似文献   
3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