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327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应用水滑石实时合成的方法从高放废液中分离模拟放射性核素钕,通过酸碱滴定、单因素试验及X-射线衍射(XRD)研究确定了最佳分离条件,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对合成的含钕水滑石的结构、形貌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模拟放射性核素钕的最佳分离条件,初始ρ(Nd3+)为150 mg/L,pH为10,n(Mg)/[n(Al)+n(Nd)]为3,在该条件下5次平行试验钕的去除率平均值为96.40%,并且钕嵌入到了水滑石的晶格中,合成的含钕水滑石形貌大多为层状六边形;含钕水滑石煅烧产物主要为尖晶石,煅烧产物中未见氧化钕相,表明嵌入到水滑石晶格中的钕在煅烧后仍存在于尖晶石的晶体结构中.   相似文献   
102.
研究高寒草地的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认识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择羌塘高原高寒草地作为研究区,分析东西走向60个样点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的碳(C)、氮(N)含量与C:N的分布特征,及其各自的主要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高寒草地植物地上部分C、N含量(38.22%、1.82%)均高于地下部分(31.11%、1.15%),但C:N(22.08)却小于地下部分(28.88),且地上部分C含量、C:N与地下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干燥指数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R^2 = 0.072,P 〈 0.05)以及C:N(R^2 = 0.15,P 〈 0.005)呈负相关关系,却与植物地下部分C:N(R^2 = 0.53,P 〈 0.001)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年均降水量(R^2 = 0.13,P 〈 0.005)与地上部分C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总生物量(R^2 = 0.13,P 〈 0.01)及植被总盖度(R^2 = 0.12, P 〈 0.01)与地下部分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海拔与地上部分C:N亦呈正相关关系(R 2= 0.15,P 〈 0.005),而年均温却与地下部分C:N呈负相关关系(R^2 = 0.31,P 〈 0.001). 可见,水热条件是影响羌塘高原植物地上、地下C含量以及C:N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干燥指数可以作为较好的度量指标. (图7 表1 参46)  相似文献   
10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母乳中合成麝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立了凝胶渗透色谱(GPC)柱和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母乳中合成麝香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GC/MS在0.01μg.ml-1到1μg.ml-1的浓度范围内对4种常见合成麝香(佳乐麝香HHCB、吐纳麝香AHTN、二甲苯麝香MX和酮麝香MK)均有良好的线性响应,4种合成麝香的基质加标回收率为76%—115%,相对标准偏差为2.8%—7.4%.利用信噪比(5/1)确定该方法的定性检测限,HHCB,AHTN,MX为5ng.g-1脂重,MK为4ng.g-1脂重,定量检测限为定性检测限的2倍.采用上述方法分析了上海母乳样品中合成麝香的浓度和分布特征,发现母乳中普遍存在这4种合成麝香,浓度分别为HHCB92±70;AHTN16±12;MX26±22;MK16±14ng.g-1脂重,与欧美国家的污染水平相比,总体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104.
对于MC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毒理学,生态影响,及监测、检测技术等研究领域之中.由于MC产毒藻种类繁多,再加上多达60几种的异构体的存在,每一MC产毒藻类体内其mcy基因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对于MC的产毒合成机理研究非常困难.但近几年对MC的产毒合成机理已经有了突破:三种最主要的MC产毒藻的MC合成过程已经被阐明.  相似文献   
105.
何娟  徐明德 《四川环境》2011,30(1):56-60
研究过程中摒弃了以往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中常有的以乡、镇为研究单元的传统模式,改用栅格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切实反映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非均衡性和连续性,使研究结果打破行政区界限从而具有"空间性";并基于栅格单元首次提出了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互相融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分解-合成"新方法,使得原本数据信息有限的模糊矩阵扩展成包含大量网格信息的巨型空间矩阵,较好的解决了图层属性单一化与模糊隶属最大原则之间的矛盾。文章从"模糊隶属度"层面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快速溶剂萃取(ASE)和在线吸附净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测定水产品中8种合成麝香.以正己烷为萃取溶剂,中性氧化铝为吸附剂,在100℃的温度下对水产品进行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检测限为0.1—0.5 ng·g-1;在浓度1—80 ng·g-1的范围内,峰面积与样品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8种合成麝香的回...  相似文献   
107.
以稻草秸秆为原料,分别通过水热炭化和热解炭化制备生物质炭(分别记为RS-HC和RS-BC),并采用不同的洗涤剂(蒸馏水、乙醇、四氢呋喃)对水热炭进行洗涤,分别记为RS-HC1、RS-HC2和RS-HC3.探究了吸附时间、Cd2+初始浓度和溶液pH值对4种生物质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生物质炭对Cd2+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吸附速率控制;RS-HC对不同浓度下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但对于RS-BC,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效果都比较好(R2>0.93),说明水热炭对Cd2+的吸附多为单分子层吸附,而Cd2+在热解炭上的吸附则是多分子层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4种生物质炭的平衡吸附容量排序为:RS-BC > RS-HC3 > RS-HC2 > RS-HC1,RS-HC3和RS-HC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是RS-HC1的3.32和1.7倍;随着pH(3~8)的增加,生物质炭对Cd2+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在pH=4时,RS-BC的吸附量是RS-HC3的5.57倍.  相似文献   
108.
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将MnFe2O4负载在水热炭(HTC)表面制备磁性MnFe2O4@HTC复合催化剂.采用SEM、XRD、BET、FTIR、XP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考察MnFe2O4/HTC负载比、过硫酸钠(PS)投加量、初始pH和不同化学体系对除藻效果的影响,探究无供氧条件下MnFe2O4@HTC活化PS体系除藻的效能.基于自由基屏蔽实验和XPS分析对MnFe2O4@HTC活化PS体系反应机制进行研究验证.结果表明,当初始藻浓度为1.4×109个·L-1(OD680=0.14),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1,PS投加量为0.4 g·L-1,pH为6时,降解30 min,该体系除藻率可达到99%.在该体系中,MnFe2O4@HTC材料可将藻细胞吸附在材料表面,通过Mn、Fe的价态循环和HTC的协同效应反应催化PS产生空穴、1O2、·O2-、SO4和·OH多种氧化物质,使藻细胞破裂死亡.  相似文献   
109.
本文设计了3种合成路线,通过偶合反应、Baeyer-Villiger氧化水解、硝基还原、加溴反应、去甲基化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多种间位羟基/甲基多溴联苯醚.产物经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和核磁共振测试表明实验所合成得到的产物与设计的目标产物结构完全一致,其纯度达到标样要求.  相似文献   
110.
日益增多的城市污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传统处理处置方法在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仍存在各种挑战。水热碳化技术被认为一种有效处理处置城市污泥的方式,但由于污泥的低碳、高灰特性,限制了水热炭作为燃料的应用。利用高碳、低灰的浒苔和污泥进行共水热碳化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不同水热反应条件下(温度160~280℃,时间30~150 min,污泥占比0~100%)污泥和浒苔的共水热碳化实验,探究了过程参数对于能量回收效率和电能消耗指数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响应面法对3个主要因素(温度、时间、污泥占比)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利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设计建立的响应面模型,拟合程度良好(模型P<0.05,相应的失拟项P>0.05),预测值和实际值偏差较小。污泥占比对于能量回收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时间是对于电能消耗指数影响极其显著的因素(P<0.000 1),温度对于电能消耗指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通过数学模型的优化,得出了达到最佳能量回收效率(0.470)和最低电能消耗(165.61)的最佳条件,分别是反应温度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