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10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6 毫秒
41.
2013年北京市细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3年北京市PM2.5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北京市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克里格插值统计了四季PM2.5不同浓度区间的国土面积。结果显示:2013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89.5μg/m3,超过年均35μg/m3的国标1.56倍;PM2.5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空间分布上PM2.5呈现明显的南北梯度分布特征;2013年PM2.5平均浓度达标对应的国土面积占比夏季最大为73%,冬季最小为22%。  相似文献   
42.
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汞污染因毒性大、致毒结果严重而备受关注,水环境尤其是水源水的汞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对汞的生物毒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关于汞对水生生物,包括水生植物、鱼类、贝类、藻类及两栖类毒性效应和毒害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不仅要研究不同水生生物对汞形态的转化方式和转化机理,还要进一步寻找对低浓度汞污染最敏感的指示生物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3.
为探究水生植物腐解释放的营养盐在泥-水-植物系统中迁移规律以及冬春季衰亡期大型水生植物的最适生物量,在塑料通风大棚内,开展不同梯度生物量下多种水生植物混合腐解试验.选择冬季蠡湖-陆典桥浜河口区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收割规律,设定腐解试验的生物量依次为除根部以外总生物量的0%、20%、40%、60%、80%、100%,于2018年12月25日开展试验,共150 d.结果表明:①与恒温室内条件相比,近自然条件下多种混合水生植物腐解的前2个阶段具有长时性和持续性.②水生植物腐解致使含C、N、P元素的指标在0~30 d内快速升高,70 d左右达到峰值,100 d后缓慢降低直至稳定,整个变化过程持续近120 d,但植物茎叶未彻底分解,多数沉积在底泥表面.③泥-水-植物系统中,试验初期底泥以释放营养盐为主,30 d后以吸附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茎叶生物量与水体和底泥中养分浓度均呈正相关.研究显示,与其他试验组相比,收割后水生植物生物量剩余20%时更有利于入湖河口水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44.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工湿地建设与维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全面考量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的影响,提高人工湿地整体效果,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工湿地水生态污染及治理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的影响,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季节性明显及注重生态修复效果等多个角度与方面,就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中的注意事项展开了研究,阐述了对此的几点浅见,望对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5.
氮磷在阶式水生植物床中的去除效果及组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串联运行的阶式水生植物床净化富营养化河水。考察了不同形态的氮磷在处理前后的浓度变化,在此基础上阐述水生植物床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过程与机理。在水力负荷为74cm/d的条件下,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73.1%和64.5%。植物根系对悬浮物的截留对去除河水中的氮磷起关键作用。采用多级串联的运行方式能有效克服一般湿地运行一段时间后因沉积物释放作用而引起处理水溶解性营养盐浓度上升的难题。  相似文献   
46.
研究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为在河涌污水治理上构建有效的人工湿地植物处理系统提供依据。选择10种净化能力较强的挺水植物,组成6种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模拟人工湿地的环境进行静态培养试验,测定出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及在不同污水的停留时间(HRT)下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率。6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组合在HRT为5 d时对NH4+-N、TN、TP、CODCr、BOD5的去除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2%、81.2%、91.3%、71.8%、79.4%)均较高;以组合1: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美人蕉Canna indica+菖蒲Acorus calam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的处理效果为最佳。不同水生植物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率取决于HRT,当HRT从1~5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均逐渐增加,当HRT从5~7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却均迅速下降;说明3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系统对河涌污水NH4+-N、TN、TP的净化效率均以HRT为5 d时最高。  相似文献   
47.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针对工业源排放区域的环境暴露、来源解析以及动物层面的生态效应有较多研究,但对于普遍存在于非工业源(生活源)的城市河道PFCs暴露及水生植物富集等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选择位于北京北部东西贯通的城市河道——清河水体为对象,分析结果表明,清河水体中12种目标PFCs均有检出(总量最高为65.45 ng·L-1),并以全氟丁烷磺酸盐(perfluorobutane sulfonate,PFBS)为主(最高达45.63 ng·L-1);6种水生植物(篦齿眼子菜、黑藻、金鱼藻、芦苇、菖蒲及水葱)的富集物质均以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为主,沉水植物中金鱼藻对于PFOS的蓄积效果优于黑藻及篦齿眼子菜,挺水植物中根部PFCs含量高于茎叶,根部PFOA及PFOS含量高于茎叶,但全氟丁酸(perfluorobutanoic acid,PFBA)含量茎叶则高于根部。整体来看,尽管芦苇、菖蒲和水葱3种挺水植物尚不能作为PFCs的超富集植物,但其根部对PFCs均有显著的吸收效果,具有一定的生态修复潜质;沉水植物中金鱼藻是北方自然河道的优势物种,且对PFOS具有显著的富集效应,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其PFCs生物指示和生态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48.
水生植物净化三肼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和浮萍4种供水生植物中,水葫芦对三肼污水的适应能力最强,当用水葫芦将污水中偏二甲肼和甲基肼的浓度从10 ̄60mg/L,净化至0.1mg/L以下时,偏二甲肼和甲基肼的降解速率分别是对照组(自然降解)的2.2 ̄5倍和2倍以上,水葫芦对偏二甲肼的去除能力大于甲基肼,但对无水肼的去除能力与对照组相仿,水葫芦吸收三肼后,有77%的偏二甲肼分布在叶部,64%的甲基肼和83%的无水肼分布在  相似文献   
49.
水葫芦对萘的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在静态和动态两种条件下,以水葫芦为对象,对水生植物净化塘处理萘污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试验中,水葫芦净化塘对浓度为2.5、6.5和16.1mg/L萘污水的7d净化率分别为97.1%、93.7%和90.4%。动态试验中,相同浓度萘污水7d后的出水净化效率分别为99.2%—99.9%、97.3%—98.6%和94.6%—96.7%。进水浓度分别为1.2mg/L和6.5mg/L萘污水在水葫芦净化塘中的最佳停留时间分别为5d和7d,水葫芦净化塘动态过程的净化效率高于静态过程。  相似文献   
50.
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