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利用天敌控制水葫芦疯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葫芦象甲对23个科、46种植物不产生危害,只取食水葫芦,是单食性昆虫。象甲对水葫芦重量控制平均为54.3%,株高控制为42.4%,根长控制为19.2%,叶片控制为10.6%,植株分蘖控制率达32%。象甲在昆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学适应性。对控制滇池水葫芦疯长,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2.
水葫芦用于水质污染治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葫芦净化水质的应用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此却也伴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任何外来物种均是“双刃剑”,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利有弊。正确客观评估水葫芦这样的外来种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水葫芦生态工程净化工艺进行科学设计并逐步完善其净化系统,加强和优化生态工程的管理,从而使水葫芦达到对污染水体的最佳净化效果和对环境的最低危害程度,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53.
武汉江段大面积出现水葫芦对该水域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万咸涛 《环境科技》2001,14(4):25-26
近来 ,水葫芦由汉江漂流入长江 ,在汉江武汉江段大面积水域突发 ,绵延数十公里 ,成水生群落聚集 ,这在汉江历史上 (无雨期 )是罕见的。水葫芦又名凤眼莲、水浮莲、大藻 ,多年生草本漂浮植物 (又称浮水植物 )。水葫芦生态习性、生活方式是长期利用水的表面张力漂流浮动于河湖静水环境的水面 ,当水温、光照、溶解氧、溶解盐、有机物营养物质条件具备时 ,生长繁殖旺盛。1 汉江 (武汉段 )水葫芦漂运方式及生物学特性2 0 0 1年 9月份 ,汉江武汉江段水葫芦从上游(内湖内河 )借风力、水力、植株本身弹力大面积漂浮下来 ,呈非团块 (片 )状集聚 ,具…  相似文献   
54.
介绍了滇池水葫芦规模化圈养的背景,科学选取了调查点位,利用监测数据,分析了滇池水葫芦规模化圈养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蓝藻水华聚集对水葫芦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蓝藻水华聚集后常会引起水体溶氧(DO)下降、水体环境恶化,从而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采用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超过25℃、5种不同浓度蓝藻聚集后,对水葫芦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变化,以期为减轻蓝藻聚集对植物不良影响和提高水体净化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蓝藻聚集浓度低于60 g·L-1的处理中,随着蓝藻浓度的增加,水体的DO、p H下降,ORP值降低到100 m V左右,TN降低了58%~78%、TP降低了43%~68%、COD降低了59%~73%,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含量增加;并且蓝藻浓度越高,MDA含量越高.在不同蓝藻浓度处理中,在低于60 g·L-1的蓝藻聚集下,水葫芦仍可以生长;超过60 g·L-1的处理中,DO、ORP大幅度降低,水体出现缺氧乃至厌氧状态,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实验的进行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明随着蓝藻浓度的增加,水葫芦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能力降低,蓝藻聚集将对其产生不可逆的胁迫.各处理中植物的根长、总长、鲜重与实验刚开始相比,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根长增加0.29~2.44倍,总长增加0.41~0.76倍,鲜重增加0.9~1.43倍,并且随蓝藻浓度的增加,根长、总长增加的幅度减小.因此在利用漂浮植物水体净化中,将避免蓝藻的严重聚集,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水体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56.
探讨了水葫芦和生活垃圾在中温条件下联合发酵的可行性,研究了系统总固体含量(TS)、发酵母液添加比例(IR)以及水葫芦添加比例(WR)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5%的水葫芦能够有效防止因TS和IR的变化对系统pH值所带来的影响,缩短发酵启动时间,使产气高峰集中出现,并提高产气量。但是当水葫芦添加比例增加到10%时,沼气产量反而下降。发酵70 d后,挥发性固体(VS)降解率为38.18%~58.10%。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水葫芦与生活垃圾联合发酵制沼气的较优工艺条件为:系统总固体含量23%,发酵母液添加比例100%,水葫芦添加比例5%。  相似文献   
57.
水葫芦所产生的损害进行评估,为鉴定生态恢复的范围以及对破坏做出补救所需采取的措施奠定基础.从预防、根除与控制水葫芦的角度,确定从利用生物控制剂管理水葫芦的技术考量因素.由于水葫芦在中国发生的危害特点与其他国家不尽相同,通过提高本地独特的天敌的防治效果更为重要.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第2、3和11号标准,将其性质定位外来入侵物种,并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加以规制,来防治水葫芦入侵,保证中国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58.
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农田流失养分的循环利用,2009、2010年以粳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计农田施用水葫芦(将晒干水葫芦按4 500 kg hm-2农田施用)、不施用水葫芦处理和施氮(N)量为120 kg hm-2(LN)、240 kg hm-2(NN)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磷(P)素含量、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施用水葫芦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P率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P素吸收量显著提高;2)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P素在茎鞘、叶片和穗中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影响;3)农田施用水葫芦后,除够苗期外,水稻不同生育时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降低,P素籽粒效率显著降低,但P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变化;4)农田施用水葫芦后,水稻产量显著提高;5)增施N肥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P素含量和吸收量多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P素籽粒生产效率多明显下降;6)水葫芦×N处理对稻株P素吸收利用多无显著互作效应;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植株含P率、P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使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P素籽粒生产效率多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9.
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农田养分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健康,以粳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计农田施用水葫芦(将晒干水葫芦按4 500 kg hm-2农田施用)和不施用水葫芦处理(对照),施N量为120 kg hm-2(LN)、240 kg hm-2(NN),研究其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移栽~分蘖中期、分蘖中期~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抽穗期~穗后20 d和穗后20 d~成熟期平均分别比对照8.6%、9.8%、12.2%、15.9%和3.1%,使得成熟期生物产量显著增加(+9.0%);2)与干物质生产量相似,水稻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净同化率(NAR)对水葫芦处理的响应呈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但NAR在穗后20 d~成熟期有所下降;3)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叶片、茎鞘和稻穗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影响不大;4)增加施N量能够明显增加水稻的干物质生产量;水葫芦×N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无明显影响.5)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生育前、中期干物质生产量增幅较大,对生育后期影响相对较小.图5表3参15  相似文献   
60.
为了找出外海规模化控养水葫芦(E.crassipes)局部死亡的原因,于2013年8月对控养水域水葫芦空白对照区、健壮区、轻度枯死区以及重度枯死区的水质理化性质、蓝藻生物量及水生植物病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枯死区蓝藻生物量高达(4.21±0.49)×109 cells/L和(757.00±19.00)×109 cells/L,均显著高于空白区和健壮区(0.14±0.09)×109 cells/L和(1.46±0.11)×109 cells/L(P0.05);NH+4-N浓度为11.44±0.02mg/L和369.87±15.37mg/L,均显著高于空白区和健壮区0.32±0.01mg/L和0.34±0.01mg/L(P0.05);轻度和重度枯死区溶氧仅1.40±0.13mg/L和0.30±0.04mg/L显著低于空白区和健壮区的7.70±0.83mg/L和6.80±0.97mg/L(P0.05);枯死区水体氧化还原电位(Eh)较低,重度死亡区水体Eh为-279.70±29.70mv显著低于其他3处水域。并且,通过对枯死水葫芦常规病理学检测,并未发现病变迹象。由此推断:水葫芦死亡原因可能主要由下风向种养区蓝藻过量堆积死亡,致使水质恶化,水体严重缺氧,进而引起水体NH+4-N浓度过高,最终导致水葫芦死亡。这为今后种养水葫芦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利用水葫芦作为蓝藻拦截带,在水葫芦影响下的湖泊营养物质迁移与氮、磷、碳循环动力学提出了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