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76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870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苏州市城区河道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时城区河道环境整治水质变化的实时跟踪监测,系统采用小型、节能、低噪的智能子站、免试剂的监测方法和多重保障的安防措施,集监控评价发布为一体化,体现了绿色监测的理念,且与大型水站同样具有较强的野外适应能力和无人值守智能监测的特点.本文就系统的构架以及系统所具有的4个方面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在系统建设中的站点选址、对监测结果的有效利用、运行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免试剂监测方法的适用性等几方面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42.
宗威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151-151,15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生态环境,进而出现了河道整治的方式。本文主要对河流生态系统构成与特点进行分析,从河流本身生态结构特点、物理循环、水文地理条件等方面,探讨河道整治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效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措施,实现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3.
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底泥中溶质氮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强坤  胡亚伟  宋常吉  彭聪 《环境科学》2016,37(8):2973-2978
沟渠系统"过程拦截"是现阶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底泥-植物系统内各介质间非点源溶质迁移转化机制不清的现状,本研究以天然沟渠为对象,以非点源溶质氮为例,通过2014年3月~2015年2月现场监测试验,分析了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及底泥中非点源溶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沟渠纵向,试验沟渠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底泥中总氮含量均呈现一定程度递减趋势,表现出沟渠系统对非点源溶质的净化作用;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底泥中总氮含量在沟渠横断面分布存在较大不均匀性,其分布特征与断面形态、流量变化过程、流速分布等因素有关,其中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均衡度为76.89%,底泥中总氮含量均衡度为57.04%;试验期内,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呈"凹"形变化、底泥中总氮含量呈"凸"形变化,二者表现出相逆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4.
扰动对悬浮颗粒物粒径及上覆水中磷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郭俊锐  李大鹏  刘焱见 《环境科学》2016,37(4):1422-1426
为了探讨底泥扰动下上覆水中悬浮物粒径分布规律及该分布规律对水体中溶解性形态磷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上覆水和沉积物作为实验对象,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结合乌氏粒级标准分析了扰动下的水体中粒径变化情况以及上覆水中不同磷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扰动后的水体中,悬浮物粒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小粒径颗粒(0~10μm)、中粒径颗粒(10~20μm)、大粒径颗粒(≥20μm)的平均占比分别升高、降低、不变.说明中小粒径颗粒物质有向大粒径转化的趋势.另外,在磷形态方面,随着粒径分布的周期性变化,DTP/TP、DIP/TP存在同样的周期性上升规律,数据显示DTP、DIP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扰动导致悬浮颗粒物对于磷的持留能力提高.另一方面,扰动下DTP/TP和DIP/TP平均值分别为19%和13%,其远低于对照实验(80%和69%),说明扰动引起的小粒径聚集与絮凝成大粒径颗粒的现象有利于上覆水中溶解性形态磷的吸附与沉降,并转化成颗粒态磷,进而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5.
光催化剂对水体有机污染修复极具发展潜力,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亟待探究。为初步评估光催化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典型光催化剂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为代表,以不同g-C3N4投加量(0、25、50、75、100、125 mg/kg,分别记为CK、P25、P50、P75、P100 及 P125)处理河床底泥,30 d 后,利用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分析河床底泥细菌群落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投加量的 g-C3N4处理后,河床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排序为 P75(g-C3N4投加量为 75 mg/kg)>P100(g-C3N4投加量为 100 mg/kg)>P125(g-C3N4投加量为125 mg/kg)>P50(g-C3N4投加量为50 mg/kg)>...  相似文献   
46.
以浮游生物为指示生物的苏州河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斜生栅藻,羊角月牙藻和大水蚤对苏州河主要几种重金属以及不同河段河水及底泥进行了生态影响实验,得到了以大水蚤EC50为指标的苏州河主要几种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同时结果还表明,与郊区黄渡段相比,苏州河市区河段河水对供试浮游生物呈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某些点位的生态影响甚至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黑泥层底泥抑制作用大于浮泥层底泥。因此,尽管苏州河经过二期整治后,水环境质量的景观指标有明显改善,但市区段河水和底泥对生物定居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苏州河生态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分析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现状和污染源的基础上,介绍了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并预测了城市河道水体恢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8.
底泥盐分释放对北塘水库水质咸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南水北调通水后,水源改变及水库调度对底泥盐分释放的影响,2005年7月,取0~60 cm深度的北塘水库原状底泥样品,在实验室内模拟分析不同底泥含盐量、不同蓄水水质及水位变动和扰动条件下底泥氯化物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底泥中Cl-含量为0.043%,释放强度为0.12g/m2·d,Cl-含量越高,释放强度越大.在底泥含盐量相同的条件下,蓄去离子水的底泥Cl-释放强度是蓄水库水的1.87倍.扰动状态下,底泥中的Cl-有5.0%~9.5%释放出来,高于静止状态的3.2%~5.6%.水库运行水位发生变化,将影响底泥盐分的释放.1.0m水深条件下Cl-的释放量是1.5m水深的5.8倍.水库四周地下水中Cl-浓度为8.0×103~4.2×104mg/L,远高于目前水库水的Cl-,浓度.因此,一定要避免水库在低于设计低水位和周边地下水水位的条件下运行,防止底泥盐分释放及地下水反向补给造成水库水质的咸化.  相似文献   
49.
上海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简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上海中心城区内5条污染河道的背景情况、治理工程措施及实践效果进行了介绍,对国内相似地区开展城市水环境整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0.
环保疏浚底泥干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保疏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底泥堆放在底泥堆场,不能快速干化,长时间占用土地资源,增加工程投资。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环保疏浚底泥干化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不同底泥干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